科技教育需“加強” 但不能“增負”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門發布了《關于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的科技教育提出了要求和展望。《意見》明確指出,不得簡單以考試等方式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片面評價,防止功利化傾向和加重師生負擔。
從社會心態上看,人們一方面對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抱有期待,另一方面也有擔憂——“加強”是不是意味著要增加師生的負擔、學校的負擔、經費的負擔?《意見》明確了“加強”而不“增負”的原則,契合了學校、老師、學生及家長的期盼。
“加強”而不“增負”,看起來是一個悖論,實際上是可以實現的。其一,此次的“加強”指向的并不是教師教學工作量、學生課業負擔的簡單增加,而是一種對此前科學教育的規范、補充和完善。當前,一些中小學校科技教育方面,還需進一步培養專業師資、豐富實踐場所、加強課程資源。《意見》的發布和實施,有望從制度層面優化和提升科學教育教材。更充沛的教育資源供給,有望發揮為基層中小學“減負”的作用。
其二,“加強”并不意味著增加學習強度、考試壓力以及考核負擔,“不得簡單以考試等方式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片面評價,防止功利化傾向和加重師生負擔”等禁止性規定,宣告了簡單粗暴考核方式的“不合規”。把“禁止”抵在前面,為的是給“倡導”以更多空間——《意見》對小學低年級重在通過生活化、游戲化情境,點燃和呵護好奇心;初中階段聚焦真實問題解決,開展跨學科項目式學習;高中階段鼓勵學生接觸科技前沿,進行實驗探究和工程實踐,系統掌握科研方法等相關內容,有望實現教育加“量”不加“負”。
其三,科學教育“加強”而不“增負”的原則,一旦得到落實、取得積極效果,對于其他方面教育的減負和優化都將發揮很好的示范作用。近些年,除了傳統課程外,越來越多不同方面的教育內容走進校園。傳統文化進校園、法治教育進校園、環保宣傳進校園、禁毒教育進校園,防溺水、防震減災、防煤氣中毒、食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防詐騙等進課堂,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這些教育都很重要,都應該加強,但中小學生學習時間、學習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如果只強調“重要性”“必要性”,而不考慮“容量問題”和可操作性,就很可能淪為形式,徒增負擔。
因此,“加強”的同時,也應思考更多。比如,“加強”是否達到了“補短板”的作用;再比如,在“加強”這方面教育的同時,是不是也應淘汰那些已跟不上時代的內容。中小學校不是個筐,不能以“從娃娃抓起”的名義胡亂往里面裝。真正有效的“加強”,應是在厘清教育本質、尊重成長規律的基礎上,做“加法”時精準聚焦核心,做“減法”時果斷剝離冗余,讓教育資源向關鍵領域集中,讓學生在輕負高效的環境中實現全面發展。
未來,更要不斷推動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更加重視激發學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此次《意見》貫穿的“加強”而不“增負”的原則,顯然是對“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這一指示精神的貫徹,是教育改革的應有之義。把這樣清醒的《意見》盡快落到實處,是公眾的期待。
(作者:李思輝,系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