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鐘子逸論壇暨文學與科學交叉研究”國際研討會舉行
11月6日至8日,“2025鐘子逸論壇暨文學與科學交叉研究”國際研討會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舉行。
本次會議由浙江大學德國文化研究所、浙江大學法德文學與思想研究平臺、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聯合主辦,浙江大學劉永強教授和海德堡大學Andrea Albrecht教授共同擔任大會主席。會議共設25場大會報告,吸引了來自德國、法國、韓國以及中國近20所頂尖高校和研究機構的80余位學者,以及數十名本校師生齊聚一堂,共襄盛會。大會從不同視角探討了文學與科學的共生交叉關系。以C. P. Snow提出的“兩種文化”為思想起點,本次研討會的諸多報告構建出一條跨越人文與科學的廣闊對話脈絡,將文學、藝術、音樂與數學、邏輯、考古學相聯結,也將地質學、地理學、生態學、心理學,量子物理學、天體物理學、醫學、光學、電磁學、化學以及社會學等諸多自然與社會科學納入共同討論的范圍。會議還聚焦技術批評、人工智能、人文性、詩性科學、超人類主義、反烏托邦和文化技術等重要前沿議題,從多維視角對“兩種文化”這一經典命題展開了深入的質疑與反思。C. P. Snow 所提出的“兩種文化”并非不可逾越的鴻溝,因為在過去數百年的文化史中,“兩種文化”的對立逐漸被更為多元的知識形態所取代,而這些知識文化(Wissenskultur)在細察之下彼此緊密交織、相互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與會學者之間的熱烈交流與跨界視野,使文學、藝術、音樂與科學之間的跨學科對話煥發出新的活力與動力,為人文、社會、自然和生命科學的深度融合開辟了更為寬廣的空間。
大會開幕式于11月7日上午舉行,由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閔尚超教授和德國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劉永強教授主持。浙江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趙怡、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屈文生教授、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德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李媛教授、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語言文化研究所所長趙佳教授出席開幕式并致辭,諸位領導分別從浙江大學的文科建設、外國語學院的發展愿景、德國學研究的專業特色以及法德平臺的建設成果等方面進行了系統介紹,并預祝大會圓滿舉辦。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許鈞、浙江大學德國文化研究所前所長范捷平教授、浙江大學出版社國際文化出版中心主任包靈靈出席開幕式。在領導和主辦方致辭之后,十余名浙江大學2024級德語專業本科生在趙蔚婕(Weijie Ring)老師的指導下演繹了奧地利作曲家恩斯特·托赫(Ernst Toch)的德語說唱作品《出自地理學的賦格曲》(Fuge aus der Geographie)。學生們清晰而富有節奏感的吟誦之聲,為開幕式注入了雋永而動人的藝術氣息,為論壇奏響了隆重的序曲。
在開幕儀式后,會議以緊湊而充實的節奏展開專題研討,專家學者圍繞“文學與科學的交叉研究”主題展開了深入且富有啟發性的交流。
大會以國際著名數學家與數學史家Norbert Schappacher教授、國際重要期刊Scientia Poetica首席主編Andrea Albrecht教授和中國著名日耳曼學學者吳曉樵教授的報告奏響首章。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教授Norbert Schappacher以作家恩岑斯貝格(Hans Magnus Enzensberger)為例,展現了如何用文學之筆表達數學的理性之美,指出文學與數學相互映照、共同追求真理與創造。由此,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第一座橋梁成功搭建。
隨后,德國海德堡大學教授Andrea Albrecht闡述了作家穆齊爾(Robert Musil)與數學家米塞斯(Richard von Mises)如何克服詩性與邏輯之間那種根深蒂固的二分法:通過呈現文學思維與科學思維作為兩種彼此關聯的智識活動方式,從而使文學研究得以被理解為對詩性語言的理性認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吳曉樵通過分析馮塔納(Theodor Fontane)小說中的考古學意象與人物,用文本實例指出文本闡釋與考古話語的深刻關聯,在文本闡釋方法論的層面展示了考古學與文學如何在“挖掘”與解讀“歷史遺跡”和“文本遺跡”的過程中體現出一種現代性特有的共通精神,以及對歷史變遷、學術精神和文本闡釋范式的深刻反思。
在第二組大會報告中,復旦大學教授李雙志通過分析特羅亞諾夫(Ilija Trojanow)小說《冰融》(EisTau),揭示文學如何以地質學視角反思氣候危機與人類中心主義,展現科學理性與生態倫理的沖突與困境。浙江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Karl Kraatz以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的技術哲學為基礎,探討人工智能時代從“科學主義”到“數據主義”的轉變,呼吁在人機共存的語境下反思語言、意義與人類存在的關系。
7日下午的議程包括四組共八場大會報告,內容豐富,主題多元。第一組大會報告以文學與物理學的互動關系為研討主題。德國愛因斯坦論壇副主任Franziska Bomski通過分析迪特馬爾·達特(Dietmar Dath)小說《狄拉克》(Dirac),探討文學如何借助量子物理的思想模型重塑社會想象,將科學思維轉化為一種既富詩意又具有政治烏托邦色彩的表達方式。北京科技大學副教授劉冬瑤通過分析瑞士作家迪倫馬特(Friedrich Dürrenmatt)的作品,探討文學如何吸納天體物理學的思想模型,構建科學、倫理與想象力交織的“宇宙詩學”,在其中科學、倫理與想象力富有成效地發生碰撞。尤其在核威脅與全球權力沖突加劇的時代,科學與文學的責任問題變得格外緊迫,這樣的互動尤為重要。
第二組大會報告聚焦文學與科學的人文性。同濟大學教授龐文薇追溯“humanities”一詞從拉丁語humanitas到德語Humanit?t的思想演變,呼吁學者在技術理性與功利思維盛行的時代堅守人文學科的倫理與精神核心,維護“人道”的傳統。浙江大學哲學系副教授Christopher Gutland從胡塞爾(Edmund Husserl)現象學出發,揭示科學主義自伽利略以來造成精神與自然的分裂,呼吁重視感性經驗在重建整體世界理解中的哲學意義。
第三組大會報告以文學與醫學的交叉互動為研討重點。浙江大學哲學學院特聘副研究員劉環探討傳統中醫與現象學在生命理解上的契合,指出二者通過經驗與意識的互補方法,共同致力于重建人類對身體與世界的整體認識。魏瑪包豪斯大學學者Diego León-Villagrá通過研究1900年前后德語文學中的“X光想象”,揭示文學如何再現“倫琴熱”背景下科學發現所引發的焦慮和幻想,并探討文學、科學與公眾之間的互動關系。
第四組大會報告以拉圖爾的行動者網絡理論為切入點,來自韓國梨花女子大學的兩位青年學者將該理論應用于文學闡釋的具體實踐。Gaeun Kim以拉圖爾提出的“廣義對稱性原則”與“行動者網絡”等概念為理論依托,解讀施托姆(Theodor Storm)的中篇小說《白馬騎士》(Der Schimmelreiter),展示文本世界中狹義的理性與神話、科學與自然如何彼此交織。Taekyung Kim則在分析塞巴爾德(W. G. Sebald)的小說《土星之環》(Die Ringe des Saturn)中,將行動者網絡的理論視角與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語言哲學相結合,指出“翻譯”應被理解為語言與世界、人與非人之間創造性互動的過程。她提出無論在文學還是在翻譯之中,倫理與認識論層面的訴求都緊密相連。
11月8日的第一組大會報告由浙江大學劉永強教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賈涵斐副教授和慕尼黑大學的Christoph Schmitt-Maa?教授主講。劉永強的報告以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的散文集《自然觀》(Ansichten der Natur)為例,探討其提出的“詩性科學”這一理念構想和文本實踐,揭示科學敘事如何在審美表達中實現知識與詩性的融合。賈涵斐通過分析奧地利作家施蒂弗特(Adalbert Stifter)的小說《南美雄鷹》(Der Condor),探討文學如何融匯氣象學、物理學、心理學等科學視角,構建科學與詩意交織的“認識宇宙”,并考察不同主體在這個宇宙中的轉變。Christoph Schmitt-Maa?的報告以斯皮里(Johanna Spyri)的名著《海蒂》(Heidi)為核心文本,探討殘障研究與生態批評如何在文本闡釋中相互融合,由此提出“義體生態學”的理論視角,主張思考身體、自然與文化之間互為依存、互構共生的緊密關聯。
第二組的大會報告由南京大學副教授盧盛舟和和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李睿主講。盧盛舟通過分析克萊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的劇作《洪堡親王》(Prinz Friedrich von Homburg),探討18世紀電磁學知識如何參與構建“有機共同體”的文學想象,揭示科學隱喻在民族情感與身體政治中的作用。李睿通過分析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巨著《浮士德》(Faust),探討從“人造人”到“人類世”的思想演進,揭示作品如何預示超人類主義的科技烏托邦與倫理困境,主張從文學視角出發,反思技術時代的人文界限。
11月8日下午的第一組大會報告由復旦大學博士后張嘉楠和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徐胤主講。張嘉楠通過分析諾瓦利斯(Novalis)作品中的“萬能溶劑”意象,揭示其“消解的詩學”如何以煉金術隱喻表達人與自然、個體與神性的融合,以及這種隱喻如何有助于將浪漫主義詩學中的流動性與超越性觀念加以語言化。徐胤通過分析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精神分析的文學與科學雙重屬性,揭示其在經驗與理性之間的張力,指出“自我”在調和人文關懷與科學規范時所處的困境與矛盾。
第二組大會報告以文學與音樂學的交叉關系為研討重點。浙江大學特聘副研究員趙蔚婕(Weijie Ring)以20世紀初的文學與聲音藝術為切入點,探討朗誦歌唱與留聲技術在文學表達中的交織方式,展示了藝術形式如何受到科學技術創新的影響,并由此催生新的言說方式和聲學表達樣式。德國漢諾威音樂戲劇與媒體大學教授Reinhard Ring從節奏性的藝術構成要素出發,指出節奏、情感與表達等概念需兼顧理性與感性,唯有如此,才能在藝術與藝術科學的意義上充分把握古典與現代音樂的復雜性。
第三組大會報告由德國海德堡大學學者Carl Junginger、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張暉和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薛原主講。報告主題時間跨度廣闊,涵蓋從魏瑪共和國時期至21世紀當代文學的多個階段。Carl Junginger以奧地利猶太作家諾伊曼(Robert Neumann)的作品為例,探討文學如何在社會學與藝術之間架起橋梁。他指出,諾伊曼通過對人物的類型化處理,在文學敘事中對種族歧視的社會結構和話語進行反思與批判,將小說定義為介于社會學認識與社會反思之間的“活的知識”。張暉通過分析德布林(Alfred D?blin)的小說《山、海與巨人》(Berge Meere und Giganten),探討“冰世界小說”這一類型在地緣政治與社會心理中的象征意義,揭示德國早期科幻文學如何以“北極時空”折射現代性的危機與未來想象。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薛原以奧爾斯伯格(Karl Olsberg)的文學作品《黑鏡》(Mirror)為例,探討人工智能時代人類情感與感官的異化,指出技術統治下人類主體性的喪失與后人類世界的人性危機。
在各場報告之間,會議特別設置了討論環節。與會學者們圍繞報告內容以及全球人文學科的發展現狀展開了深入且富有啟發性的交流。跨主題、跨學科的觀察視角和理論思考為本次大會研討注入充沛活力,現場氣氛空前熱烈,專家和現場聽眾紛紛表示收獲頗豐、深受啟發。
最后,大會主席劉永強教授和Andrea Albrecht教授分別向與會嘉賓和會務團隊致以誠摯的感謝,并對大會內容進行了精彩總結。他們指出,本次研討會在跨學科對話中拓展了文學與科學交融的認知邊界,使人文學者對自身在當代社會的使命與責任有了新的思考與啟發。與會學者之間的積極交流和熱烈互動,共同彰顯了本次大會在促進國際學術交流與加強跨學科研究方面的深遠意義。伴隨持續而熱烈的掌聲,論壇在思想的共鳴與人文精神的交織中圓滿落幕。
本次“鐘子逸論壇暨文學與科學交叉研究”國際研討會以文學與科學的深度對話為核心議題,匯聚了來自中國、德國、法國及韓國等多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跨學科思維在當代知識體系中的重要價值。會議不僅呈現了文學、藝術與自然科學、生命科學、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之間跨學科融合的豐碩成果,更以思想的交鋒與學術的回響,回應了當代人文學科所肩負的重要使命:在科技與經濟快速發展、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的深刻威脅之時代背景下,重新確認想象力、語言與人文精神不可替代的價值。憑借其開放與跨界的定位,本次會議為文學與科學之間持續的對話架設了新的橋梁,并在內容與方法上為未來研究開拓了更為廣闊而富有前景的思考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