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戲曲與俗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俗文學學會2025年年會召開
11月15-16日,第八屆“戲曲與俗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俗文學學會2025年年會在中山大學召開。會議由中國俗文學學會、深圳大學故宮學研究院、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與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聯合主辦,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行。
本次會議開幕式由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所長黃仕忠教授主持。中山大學中文系榮休教授黃天驥先生作開幕致辭。從人工智能時代的文科發展談起,黃天驥先生認為戲曲研究務求“古為今用”——既體現在提高人的審美能力,豐富人的精神,還在于使古代戲曲的藝術精華、技術技巧,吸收進當下的創作中。他以白先勇創作的青春版《牡丹亭》、紅線女的粵劇發聲方法為例,介紹“古為今用”的創新意義。黃天驥先生提醒與會學者,戲曲研究既要著重作家與文本,還需重視舞臺演出。
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北京大學中文系潘建國教授在致辭中提到,本次中國俗文學學會年會與“戲曲與俗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合辦后,參與人數創下新高。他代表學會,向所有支持并參與本次會議的學者表示感謝。隨后,潘建國教授從文體學角度,報告了近期的研究成果。
大會發言環節,中央民族大學葉楚炎、中山大學戚世雋、中國政法大學崔蘊華、中山大學郭麗娜、西南交通大學劉玉珺、杭州師范大學徐大軍、四川大學丁淑梅等作主題演講,分享近來的研究心得。
本次研討會以“俗文學文體研究”為中心議題,并接收了多篇相關論文。與會學者的研究方向廣泛,呈現出戲曲、小說、說唱文學等俗文學文體研究交叉融合、綜合探討的趨勢。總體而言,可分為幾大主題方向:其一,戲曲與說唱等俗文學研究,探討戲曲與俗文學發展史、文體、理論等多方面問題。既有傳統文獻學的方法,強調版本考據與“知人論世”,又重視舞臺實踐,關注戲曲與俗文學的場上演變。學者們采用圖像、碑刻、文物、書信等材料,引入閱讀史、生活史等概念,以重新認識、把握戲曲與俗文學的發展演變脈絡;其二,小說研究,范圍囊括從漢魏六朝的文言小說,到明清乃至民國時期的通俗小說,關注敘事結構、文本嬗變、小說與社會的關系等問題,顯示出該領域在材料、方法與視野上的不斷深化與拓展;其三,俗文學的域外傳播與中外文化互動,涉及東亞、歐洲及大洋洲等地對中國戲曲、小說等俗文學的翻譯、接受與再創造;其四,戲曲音律與曲譜研究,聚焦元明清以來的曲譜系統、宮調體制等,探討文學與音樂之間的互構關系;其五,民俗儀式、宗教信仰與俗文學研究,關注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連結。
中國俗文學學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吳真教授主持閉幕式。六位分組觀察員向全體與會人員作了簡要報告。潘建國教授作中國俗文學學會年度工作報告,回顧了過去一年學會開展的各項工作,并向與會學者發出入會邀請。他特別提到,新會員中,青年學者占較高的比例,他們是學會、更是學術的現在與未來。青年人的不斷加入,反映著俗文學研究的薪火相傳。主辦方代表深圳大學故宮學研究院院長高志忠教授、黃仕忠教授分別作閉幕致辭。高志忠教授認為,本次會議使深圳大學故宮學研究團隊等學界同仁獲得了寶貴的展示與交流平臺。他對本次會議給予高度評價,并向主辦方工作人員致謝。
本次會議,其議程的最大特色,是由年輕學者為主作專題報告,再由兩位資深學者做點評指導。年輕學者的論文都寫得認真扎實,而資深學者的點評則是一針見血,從論文選題、研討路徑、理論方法,到概念觀點、寫作規范,都給予直言不諱的評述。很多年輕學者在會后紛紛發表感言,感覺是給予了一次頭腦風暴。許多人說是第一次經受這樣的批評,卻又痛快淋漓,第一次感受到真正的學術交流的涵義。
這樣以年輕學者為中心,以資深學者點評建議為輔助的會議,創始于2016年,如今已經舉辦了八屆。人數規模也是一屆比一屆大。年輕學者本著“朝圣”的心態來到中山大學交流,視為俗文學研究領域的黃埔軍校,在相互的致意中,自豪地表達自己是黃埔某期。
“戲曲與俗文學”學術研討會致力于為年輕學者搭建高質量的交流平臺,創造海內外學術交流互動的寶貴機會。黃仕忠教授表示,中國俗文學學會、深圳大學故宮學研究院的合作,使得第八屆“戲曲與俗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更具意義。他向創造一切條件、不遠萬里參會的海內外專家學者表示敬意,因為他們的支持,今年的研討會舉辦得有聲有色。黃仕忠教授提醒年輕學者,要重視點評專家寶貴的指點意見,學術研究的經驗正是在這種過程中口授心傳。兩天來,黃仕忠教授看到原屬不同圈子、不同文體、不同研究層面的學者,有機會聚首交流,激蕩出思想的火花,他期待,“戲曲與俗文學”學術研討會這一學術共同體將延續下去,不斷推進學術研究的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