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古煥今 千年文脈啟新元 “大運河文化閱讀行”圓滿收官

文化座談會“品紅樓幽夢 話運河古今”

“2025大運河文化閱讀行”活動在北京城市圖書館舉辦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的學子們 表演舞蹈《運河遙》
11月17日,北京城市圖書館銀杏谷暖意流淌,書香彌漫。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導,首都圖書館攜大運河沿線公共圖書館舉辦的“2025大運河文化閱讀行”活動迎來收官之站——北京站。伴隨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學子們的群舞《運河遙》,活動以“融古煥今 文啟新元”為主題,為這場貫穿全年、跨越八省市的文化之旅點亮了精彩的終章。
活動由北京廣播電視臺主持人李楊薇擔綱主持。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榮休教授李孝聰、中國紅樓夢學會名譽會長張慶善、一級導演暨87版《紅樓夢》賈寶玉扮演者歐陽奮強、首都圖書館副館長謝鵬等嘉賓蒞臨現場,與近200位讀者共同見證首部運河主題短劇《運河時空客》正式發布,“重走運河之路”小程序同步上線。這些創新舉措讓大運河的千年文脈穿越古今,煥發新生。
通過“文旅北京”和首都圖書館新媒體矩陣的同步直播,活動吸引了超過128.3萬人次在線觀看。這不僅是一場文化活動的圓滿收官,更象征著那顆深植于運河文脈的種子已然破土而出,預示著運河文化即將綻放出嶄新的生機與活力。
名家講述
深掘運河文化底蘊
2025年,“大運河文化閱讀行”活動在八省舉辦名家論壇,廣邀歷史、文學、傳播、創意產業等各界名家,以學術為基、人文為核再現大運河的歷史與文化。北京站收官現場,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榮休教授、水利部水利志書編纂委員會專家組成員李孝聰教授以《大運河的歷史與文化》為題,進行了一場兼具史學深度與人文溫度的精彩講述。“運河不僅是水道,更是一部寫在華夏大地上的流動史詩”。
李教授從歷史地理的宏闊視角,引領觀眾穿越時空。他借助珍貴的古地圖與文獻史料,生動勾勒出大運河如何如一條血脈,貫穿千年歷史,串聯南北城鄉,成為推動國家統一、經濟繁榮與文化融合的生命線。他特別指出,大運河作為“活著的遺產”,其價值不僅在于輝煌的過去,更在于它至今仍在部分區段發揮著現實功效,是中華文明延續性與生命力的獨特見證。
基于持續數十年的實地考察與深入研究,尤其是對《中國運河志·圖志》的系統編纂,李教授強調,保護運河舊跡、維護水質、傳承文化、發揮功能,是當代人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他呼吁,應像愛護眼睛一樣呵護運河文化遺產,通過考古發掘、復原歷史水系與街巷肌理,摒棄“千鎮一面”的仿古建設,真正發掘每個運河城市的獨特標志,讓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既留存歷史的層理,也存儲民族的記憶與鄉愁。
文化座談
“運河上的紅樓夢中人”
作為本場活動的核心對談,“運河上的紅樓夢中人”文化座談為活動增添了濃厚的文學色彩與人文溫度。中國紅樓夢學會名譽會長,非遺保護專家張慶善,與87版電視劇《紅樓夢》賈寶玉的扮演者、一級導演、中國紅樓夢學會藝術與文化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歐陽奮強展開了一場跨越文學、歷史與藝術的深度對話。
座談伊始,主持人李楊薇與歐陽奮強聲情并茂地朗誦了《紅樓夢》“寶黛初會”的經典選段,瞬間將觀眾帶入那個“眼前分明外來客,心底卻似舊時友”的文學夢境。
歐陽奮強導演隨后深情回顧了87版《紅樓夢》中“寶玉瘋癲”經典場景的創作心路。為精準呈現寶玉聽聞林妹妹要回蘇州后,看見西洋船模型時的驚恐與瘋魔,他閉目沉浸,在腦海中勾勒出“林妹妹乘船沿運河遠去,永不回來”的畫面,以此調動內心深處的不舍與恐懼,最終一氣呵成地完成了從“萬分驚恐”到“將船抱在懷中轉為欣慰”的復雜情緒轉換,成就了熒屏經典。
張慶善會長從“林黛玉拋父進京都”的運河行旅切入,深刻揭示了《紅樓夢》與運河千絲萬縷的聯系。他結合曹雪芹的家世沉浮,指出大運河既曾為曹家帶來“接駕四次”的無限風光,也見證了其家族敗落的巨大反差,這段坎坷經歷深刻影響了曹雪芹的創作思想與《紅樓夢》的藝術世界。張慶善還詳細闡述了張家灣作為“京杭大運河第一碼頭”與曹雪芹家族的深厚淵源,以及曹雪芹墓石的發現與紅學意義。歐陽奮強導演則從表演者與創作者的獨特視角,分享了87版《紅樓夢》拍攝過程中與運河相關的珍貴記憶。
對談還聚焦于紅樓文化的當代傳播與創新實踐。歐陽奮強分享了他在張家灣策劃“穿越時空話紅樓”活動的經驗,匯聚了戲曲、舞蹈、古琴、京劇、黃梅戲等多種藝術形式,構建起紅樓文化傳播的“立體矩陣”。張慶善也強調,應把《紅樓夢》這樣的偉大經典視為寶貴的文化資源,推動其與運河文旅深度融合,通過建設主題公園、舉辦雅集、開發文創等多元方式,讓古典名著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首圖原創短劇
《運河時空客》亮相
圖書館是今人和古人對話的最佳場域。首都圖書館挖掘文獻資源,推出首部運河主題原創短劇《運河時空客》,讓運河邊的古人——曹操、顏真卿、趙孟頫、白居易、郭守敬等在圖書館“活起來了”。他們是中華文明史塔尖上的璀璨明珠,是大運河流過的歷史長河中的滄海一粟,他們的才華和民族氣節不僅寫入那些流傳至今的文獻里,也借助當下圖書館的AI和現代技術得以復活。《運河時空客》短劇以“穿越”為引,八集劇情對應運河沿線八省風土人情與工商百運,讓更多觀眾體會到中華民族的創新意識和超前智慧,從另一個端口書寫大運河的傳奇。
數字技術融入文化體驗場景,激發廣大讀者深入了解大運河的興趣。收官站北京活動現場,李孝聰教授與首都圖書館副館長謝鵬共同發布了“重走運河之路”線上小程序,小程序精心打造了“運河溯文源”“嬉游解城謎”“好書共君閱”“短劇話千年”“回首憶往昔”五大板塊,融合圖文、視頻、互動游戲等多種形式,旨在打造一座“永不落幕”的線上運河文化展陳,實現運河文化的隨身閱覽與沉浸體驗,讓古老的運河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廣大讀者可以一屏盡覽全年活動精華,跟著名家講解再游運河城市,尋著詩文名篇再品運河風韻。
·內存·
八省市接力
文明長河匯流京華
一條運河,聯動八省市;一路書香,貫穿古今。“2025年大運河文化閱讀行”活動以文化為舟,以閱讀為槳,完成了一場貫穿南北的文明接力。
活動自6月從紹興啟航,沿運河脈絡一路北上,走過一座座底蘊深厚的城市,品味紹興的文心越韻,感受淮安的西游夢長,探尋淮北的隋唐遺韻,聆聽鄭州的詩河交響,敬仰德州的忠義風骨,領略邯鄲的趙風古韻,體驗天津的煙火流年,最終匯聚于北京——這座被運河滋養的千年之都,為年度文化行程繪就終點。活動已累計線下線上參與總人次達1006.3萬,吸引《人民日報》等媒體報道達246篇次。通過文化座談、運河市集、城市漫游、短視頻大賽等多元化形式,成功打造了集名家引領、非遺煥彩、文旅融合于一體的新型閱讀推廣活動模式。
這場跨越山河的行走,并非簡單的站點疊加,而是一場貫通歷史與當代的文明接力,一次跨越地理與時間的文化對話。
大運河文化的傳承,并非簡單的復古懷舊,而是以“融古煥今”的智慧,實現“文啟新元”的創造。“大運河文化閱讀行”活動自2024年啟動以來,已成功舉辦兩屆,它借助閱讀的力量、科技的支撐與藝術的表達,通過“文化名家聯動”“數字服務賦能”“原創內容開發”三大戰略路徑,探索出了一條以閱讀為媒、以科技為翼、以創意為核的文化傳承新路徑,全面推動了運河文化在新時代的“破圈傳承”與“全民共創”。千年運河,文脈不絕;閱讀之行,永無止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