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聽器盛著月光”,上海這群特殊詩人把顛簸改寫成韻腳
“我扶著手杖,/既是音符,也是指揮棒。/左腳追問土地,/右腳回答海浪。/節拍里,我把自己,/走成一張活地圖。/我翻譯斜坡的暗語,/也懂得臺階的嘆息,/把每一次顛簸/改寫成平坦的韻腳,/讓后來者的腳印,不再踉蹌。”——來自上海寶山區的陳藝新寫下《雙重奏》,透著殘缺中的不屈。
上海殘障人士文學愛好者們,以詩歌為媒,抒發了他們的才情與心聲。上海市殘疾人聯合會、市殘疾人文化體育促進中心開展的2025年上海市“陽光悅讀”殘疾人讀書系列活動,以“世界無‘礙’,共創詩‘光’”為主題,打造全年的殘健融合文學交流活動。這批詩歌獲獎作品將在12月9日上海書城舉辦的第十屆國際詩歌節閉幕式上進行集中展示。
詩歌是國際交流、融合與互動的精神之光。視障人士徐文臻(視力)寫下《玉蘭穿越一九三七》——觀淞滬抗戰紀念館有感:“斗轉星移,/一九三七的硝煙散成眼前的落英。/我攥緊裙角的瓣,/指腹發燙,/那些被侵略啃咬的歲月里,/他們的白,/是比玉蘭更潔的光。”
何惠莉肢體有障礙,但心懷《暖光》——“那些蜷在關節里的疼,/被舞步踩成了碎光,/拐杖敲在地板上的響,/都帶著笑的弧度。”
李偉年則在《殘軀之上,靈魂的翅膀》里寫下——“我以殘缺的肢體為筆/在歲月化長卷上,書寫堅韌的的詩行/輪椅,是我新的戰馬/在崎嶇的道路上奔騰沖撞/每一次轉動,都是對命運的宣戰/每一道車轍,都刻下不屈的暫言/育杖,是我探路的星辰/在無邊的黑暗中,指引前行的方向……”
《身體里的光》在俞長遠的詩句里照耀著平凡瑣碎的日子——“拐杖敲著盲道,/響得像銅鐘晃,/盲文發了芽,/順著扶梯往春天爬。/助聽器盛著月光,/手語架道彩虹,/連起說不出話的人,/和南來北往的鳥。”
張敏在《迎著陽光,逆風飛翔——我的十年》里的一番話鏗鏘有力——“如果說,生命是一場競技,我希望,我會是最終的勝利者。如果說,生活是一種磨礪,我希望,我能活出最燦爛的光芒。”
這些從心底流淌出的文字,既是生命力量的生動寫照,也是文化領域無障礙的溫暖實踐。作為市殘聯為精準服務殘疾人精神文化需求、深化全民閱讀實踐而率先探索實施的文化品牌,上海市“陽光悅讀”殘疾人讀書系列活動開創了國內為殘疾人系統化開展閱讀服務的先河。該項目多年來開展殘健融合閱讀活動,通過創新形式賦能全民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