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故居60公里外古龍“江湖”落成

古龍研究中心外觀。 受訪者供圖
11月13日,杭州上城區筧橋幸福橫塘里很熱鬧。一處總面積1300平方米的三棟小樓在藍天下顯得潔白嶄新,四周環繞的欄桿外,人們聚集著圍觀剪彩。
這里是剛剛落戶的古龍研究中心。古龍逝世40周年之際,這位武俠小說泰斗的后代把他的“江湖”搬到了杭州。來剪彩的人中,有古龍的長子鄭小龍和次子葉怡寬。
和尋常的研究中心相比,這三座小樓敞亮、安靜,甚至暫時有點冷清——里面沒有卷帙浩繁的研究資料,也沒有過多展覽裝飾,反而更像一個茶室,或者是一個普通朋友新裝修的家。
往東60公里的海寧市袁花鎮上就是金庸故居,當地曾因計劃打造以金庸武俠文化為主題的“俠客小鎮”而一度備受關注,無奈最終遺憾收場;而在不遠處的杭州,古龍的“江湖”剛剛落成亮相。
兩個不同的武俠文化IP,在現實中選擇了不同的發展軌跡。這也令人不禁思考:古龍IP此番落子杭州,是否能真正掀起一片新波瀾?
一個可延展的“小江湖”
古龍一生從未到過杭州。
但在古龍研究中心揭幕當日傍晚,古龍的長子鄭小龍告訴記者:“我落戶在這里,我把古龍的江湖放在這里。”
原著里,古龍的“江湖”意境非凡,是浪子心,是杯中酒;現實中,古龍的“江湖”落地上城,擁的是錢塘江,攬的是西子湖。
看到橫塘里的第一眼,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它開發得不是很充分——既沒有高樓留給辦公,也沒有客流發展商業。一個極富價值的武俠文學研究中心,為什么要選擇落在這里?
如果從作者身上找答案,古龍多次通過筆下人物“云游”過杭州。他在《火并蕭十一郎》中寫道:“蕭十一郎就坐在艙門旁,癡癡地望著門外的欄桿,欄外的湖水。西湖的水波依舊還是那么美。”
如今,古龍的作品版權由其家族成員聯合成立的古龍著作權管理與發展委員會運營。委員會運營負責人杜皓冬說,IP在此處落戶,既有交通便利的考慮,也是結合了運營思路的決定。從蕭山國際機場駕車,只需要半個小時就能到達橫塘里。高鐵東站、杭州城站齊聚,也讓上城區成為樞紐中心。“從臺灣過來,我們希望離杭州核心區近一些。同時我們也不想在高樓里面辦公,而是希望它是一個低密度、可延展的空間,像個‘小江湖’一樣。”
盡管研究中心剛落成,尚未添置全套陳設,但依然可以在其中找到杜皓冬口中“小江湖”的影子:多處落地窗玻璃上繪有古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書法字樣。
按照規劃,這三棟小樓將成為古龍IP在國內唯一的運營實體空間,面向版權的所有授權業務、文化沙龍的組織策劃等經營場景。杜皓冬介紹,前者將與游戲、影視的所有聯動授權相關;后者則出于希望給國內古龍愛好者提供交流平臺的愿景。“古龍的關鍵詞是‘江湖’,研究中心應該是個能聚集各地古龍愛好者的精神家園,來到這里會有歸屬感。”
于是,古龍研究中心的功能變得清晰——古龍茶室,古龍餐廳,古龍圖書館,為讀者以“愛好”會友提供一茶、一餐、一酒。此外,更大范圍的區域功能計劃在未來被進一步挖掘。
瞄準IP高復購
一座有故事的實體空間,既可用于發展文旅,也可用于精耕產業。
但顯然,古龍IP運營團隊并未將它當作文旅空間來規劃。
“我們對做文旅非常理性,”杜皓冬直言,“因為一旦做不好,就是毀經典,而非反哺經典。所以古龍研究中心不是文旅的建設思維。它的物理空間只會有這一點點,更多是做一個IP產業聚集區,去打造年輕的、未來感的消費場景,IP是它背后的魂。”
他認為,在目前技術條件下,古龍的內容做成實體場景是一個“偽命題”,原因在于IP文旅化需要把內容都變成實體。而在古龍原著偏向講人心、講意境,缺少對場景畫面的細節描述的情況下,發展文旅的難度非常大。
實體場景的還原難度在即將啟動或上映的古龍新影視計劃中已有體現。
愛奇藝制片人笑漁宣布,改編自古龍同名小說的短劇《武林外史》將在本月上線。在整部作品拍攝的40多天里,團隊有時僅僅為了還原4個字、8個字的寫意表達,就會花費一整天拍攝時間。
笑漁介紹,一方面,短劇篇幅有限,很多角色雖然難以割舍,但無法全部納入;另一方面,一些反派各有故事,但書中只有寥寥數語,角色呈現難度較大。此外,打戲的拍攝與后期制作也面臨挑戰,彈床等技術手段的運用、當下以玄幻風格見長的后期制作如何把握武俠的氣浪幅度等,在實操中都需要被反復斟酌打磨。
鄭小龍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對古龍IP的多元開發表現得很開放。他希望未來的合作里,團隊能化被動為主動。“你要重新讓傳統武俠文學打入更多不同的年齡層,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認識并喜歡,當然要用多種路徑、平臺和方式去接觸他們。游戲、影視劇、短視頻,乃至于動畫,甚至以后可能會有AI的形式,都可以幫助我們接觸更多的受眾。”
探索影視、游戲開發的選擇背后,運營團隊瞄準的是IP的高復購率。
“到我們這兒來的伙伴,騰訊、網易、閱文,背后都是大量的IP,我們認為IP會穿越周期,衍生出產品和體驗。重要的是,IP還有復購的特性。也許對文旅來說,去一次就夠了,隨機性也很大;但IP可以讓人多次有目的地為它而來。”杜皓冬表示。
經典內核年輕化
“夜已深,人散盡,雨飄零,夢未醒。眼前但見一杯酒,跟我干杯的人呢?”
研究中心的書架上,小畫框里寫著古龍的書法金句。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同在浙江的另一位文豪,和他在年輕人中通過“文創熱”重新流行的話語。
今年8月的上海書展上,人民文學出版社官方文創“人文之寶”推出魯迅IP系列,席卷社交平臺。“大先生的毛背心”被網友評為“上海書展最邪門文創”,“寫不出的時候不硬寫”“想上天的,快上天罷”等名言書簽讓年輕人在冷幽默中與文學大師找到共鳴——魯迅的時代過去了,但魯迅的時代還會再來。
杜皓冬觀察到,古龍IP具有同樣的屬性。“你會發現古龍講的一些金句,背后的價值觀、精神跟今天的年輕人又能連上了,我覺得這是比較有特點的東西。”
社交平臺上,古龍IP嘗試用年輕人的話語體系做創新鏈接。從去年12月初在小紅書發布第一條“古龍書摘”筆記,簡介里寫著“古龍武俠IP全球版權唯一管理機構”的古龍宇宙研究院正在社區扎根,探索年輕化表達。
除了“古龍筆下那些充滿靈氣的神級比喻句”激發關于文學靈感的層層討論,更多對話正在展開。“主體性超強的女性語錄”打開性別敘事的先鋒一角,“來投票,古龍最出圈的一句話是?”讓經典記憶復現在評論區,趣緣群體彼此互動。
這也恰恰證明,古龍IP的經典內核,在年輕人中并非沒有市場。而“文創”或許是精神消費與情緒消費結合的物質載體之一。
審慎開發促反哺
鄭小龍說,他現在的任務是帶著大家全力推動,把父親古龍的武俠文學發揚光大。
傳承與開發毋庸置疑,但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創新”與“忠于原著精神”的邊界在哪兒?
鄭小龍認為,堅持經典武俠的原則是好的;但另一方面,這種做法也可能反而扼殺很多創新機會。“現在有技術和AI的介入,很多事情的想象空間遠超我們以前的理解。只要不偏離我的核心想法,都可以嘗試。當然,其中還需要很多磨合過程。”
這一點杜皓冬也有同感,而他的界定方式圍繞一個標準——“做這個快消費的內容,是為了這件事本身去做,還是為了錢去做。如果是為了錢,我們一定會收手,來回地思考。”
杜皓冬舉了短劇的例子。
今年11月,第三屆杭州·微短劇大會發布《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5)》。白皮書顯示,今年1—8月,微短劇獨立應用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已達到120.5分鐘,超越去年底長視頻應用人均使用時長110分鐘。根據艾媒咨詢數據,2025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將達677.9億元,同比上升34.40%。
在這樣的趨勢下,古龍IP運營向微短劇靠攏的步伐卻相對審慎。“現在是豎屏短劇特別火的時候,大量的人問我們要授權,我們沒有給出。用這種方式解讀古龍需要提前準備,我們希望不要把先生的內容做濫。”在杜皓冬眼里,團隊真正探索的是如何通過深度使用AI等技術工具,將古龍純文本的江湖用數字化形式構建出來,把東方美學可視化。
在13日的啟動儀式上,網易集團執行副總裁、網易雷火事業群負責人胡志鵬透露,活動一周前,“已成絕響”的李尋歡已正式加入《永劫無間》“聚窟洲”,觀眾甚至能在明年的亞運會上看到小李探花的風采。
古龍逝世40周年,“誰來跟我干杯”的叩問飄散在風中;40年后,杭州這三棟小樓里,茶杯已備好,但舉杯之人不再限于文學研究者。未來的江湖,或許不在西湖邊的茶室,而在Z世代的二次創作里,在游戲開發者構建的虛擬武林里,在AI創造出的東方美學新敘事中。
酒杯已空,故事待續——這次執筆的,會是怎樣一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