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文博,向新還需用心
400多年前,明代士大夫李之藻與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合作繪制了《坤輿萬國全圖》。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彩繪中文版世界地圖。如今,這件南京博物院的“鎮院之寶”,以“科技+文博”的全新面貌展現。前不久舉行的“觀天下·坤輿萬國全圖——南京博物院VR大空間沉浸式展覽”,吸引不少觀眾。這也讓人思考:數字文博,如何向新而活?(據《人民日報》11月12日報道)
如今,如何通過科技賦能文物,助其從歷史深處走出來,在大眾面前活起來,在年輕人當中火起來,已是全國各地文博機構都在絞盡腦汁想出彩的競答題。在這個都想快一步、新一步的賽道上,依然有人跑在了前頭。比如南京博物院的這次展覽,就做到了把平面地圖升維成一個立體的、可交互的微型世界。山川湖海不再只是抽象的符號,而是可以身臨其境的壯麗景觀;異域風物不再是文字的枯燥記載,而是可以直觀感受的生動存在。這么一來,在觀眾沉浸式“穿圖”過程中,文物內涵得以生動呈現,歷史故事得以娓娓道來。
然而,數字文博的向新而活,絕非簡單粗暴地將文物數字化后略作展示,然后就束之高閣,更非盲目追求技術的酷炫與堆砌。其本質,應當是一場從“文物就該高深莫測”到“文物其實可親可感”的思維轉變。我們不僅要珍視文物的歷史價值,更要通過精心設計、開發、運營,運用數字化、技術化、藝術化等多種手段,創造出既能滿足大眾審美需求,又能適應現代消費習慣的相應文化產品。
縱觀當下,成功的數字文博實踐處處印證著這一理念。故宮博物院通過數字技術讓《清明上河圖》“動”了起來,汴京街市的販夫走卒、酒旗幡號瞬間鮮活,讓觀眾仿佛穿越千年;河北博物院融合激光感應、投影技術、動作捕捉等前沿科技,打造的“共鳴·河博幻象:數字藝術快閃展”,其沉浸式互動裝置十分新奇有趣。這些創新之所以能成功“出圈”,正是因為它們讓文物在“好玩”“新鮮”的表象下走出了展柜,融入了生活。
不過,創新不等于獵奇,技術賦能絕不能掩蓋文物的歷史光華。現在有些數字展陳過分追求視覺沖擊,反而淹沒了文物本身的內涵。因此,我們在推進數字文博時,必須堅持一切技術創新最終都要服務于更好詮釋文物價值的宗旨。
值得欣喜的是,數字文博正在從“技術秀”走向“內涵美”。越來越多項目開始注重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敦煌研究院的“數字敦煌”項目,不僅讓脆弱的壁畫和彩塑得以永生,更通過高精度數字資源,向全球學者和公眾展示了絲綢之路上的文明對話;三星堆博物館通過線上直播,帶觀眾直擊考古發掘現場,那種“開盲盒”的驚喜感,讓年輕人對古蜀文明產生了強烈共鳴。這種深度解讀,讓觀眾在驚嘆技術之余,更能獲得超越表象的文化認知與審美享受。
當下,數字文博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機,創新形式層出不窮。但萬變不離其宗——所有的創新最終都要回答一個問題:如何讓今天的觀眾愛上古老的文化?《坤輿萬國全圖》VR展的成功啟示我們:既要保持對歷史的敬畏,又要具備面向未來的勇氣;既要堅守文化內核,又要善用科技手段。當更多文物能夠跨越時空,與現代人建立真實的情感連接,中華文明便在這不斷向新中,獲得永恒的生機與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