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與全球性》:關于“天人合一”與“協同共存”的價值共鳴

弗拉基米爾·維亞切斯拉沃維奇·馬良文,俄羅斯高等經濟研究院亞洲區域部教授,知名漢學家,曾就職于莫斯科羅蒙諾索夫大學、巴黎大學、遠東聯邦大學、中國臺灣淡江大學等教學和科研單位,先后出版50余部專著。
在當前全球化遭遇挑戰、地緣政治緊張加劇的背景下,俄羅斯漢學家馬良文教授的《歐亞與全球性》以其獨特的理論視角,深入探討了歐亞大陸的精神紐帶。書中,他從哲學和宗教的根基出發,深入解讀了歐亞大陸的內在聯系。這不僅是對區域國別研究方法的創新,更是將中國文明置于歐亞對話中心,為“一帶一路”倡議貢獻了獨到的見解。馬良文深耕中國文化數十載,從翻譯老莊哲學到挖掘中國文化基因,這本書凝聚了他畢生的智慧與感悟。
首先是歐亞整合的文明共生論。在書中,作者提出歐亞大陸不僅是地理概念的拼接,更是一個容納多元文明共生的空間。書中對俄羅斯“歐亞轉向”的分析頗具啟示:當俄羅斯公眾對歐洲的興趣消退,其地理幅員與文化多樣性反而成為重構歐亞認同的基礎。作者指出,當下歐亞整合需要在“動態平衡”中尋找文明共生的可能,這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不謀而合。正如書中強調,中國的協同原則“不尋求顛覆世界的立足點”,而是通過基礎設施聯通創造“無定形合作空間”。他認為,東亞以及整個歐亞大陸是建立在多元文明共生的基礎上的。對中國而言,其精神是“天下大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正是全球新秩序正義的保障。
馬良文認為,中俄兩國應該在歐亞大陸的范圍內,在生活的“超文明”高度建立友誼。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將立足于歐亞大陸,成為真正全球化的燈塔。然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歐亞各國需要重新評估其文明世界的歷史邊界。馬良文將“天人合一”提煉為歐亞文明類型學的標準,這恰與“一帶一路”強調的生態共治、民心相通形成哲學層面的契合。當西方地緣政治學說執著于“修昔底德陷阱”,本書卻從老莊哲學中,提煉出非對抗性全球治理的智慧。
其次是“唐人街”與東亞國家身份認同的區域研究新視角。馬良文非常熟悉中國文化,這體現在他對漢字和太極拳等文化符號的解讀上。他指出漢字是“自然形象的寓言化”,象形文字決定了中國文明的符號編碼邏輯。當西方學者慣于用“現代化量表”解讀中國時,馬良文卻從太極拳的動靜平衡、中國古人的處世哲學中,揭示出中國全球戰略的文化基因。他對全世界的唐人街現象的看法非常特別,認為這是全球“中國夢”的生產和消費空間,是一個仿真工廠,是通往全球范圍內各種文明協同共生關系的基石,創造了一個全球中國的形象。但作者認為這些“海外飛地”削弱了文化傳播的深度和實質。他認為,文化互鑒需要超越符號展演,回歸“道器合一”的文化互鑒:“歐亞大陸本身就是實現人類使命的必要因素,甚至是最重要的因素。對歐亞空間的研究開辟了一個決定人類命運的精神戰場?!?/p>
馬良文還敏銳地觀察到東亞國家的身份分化問題,他得出一個悖論:東亞人民的文化傳統和歷史命運聯系越緊密,區域合作越困難。正是這些民族在歷史和文化上的強烈共性,滋養了他們的競爭意識。他認為,中國雄獅將堅決捍衛自己的主權。如今,亞洲的發展是一把音叉,決定著世界無數音域的和諧之聲。他對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心懷期冀,這是很多研究中國的外國學者的普遍心態。
第三是協同性政治的新范式與文明互鑒。馬良文教授提出“協同”這個概念——即合作產生的效果大于投入的努力總和,創造出更好的生活質量。他認為,實現協同效應不需任何條件,除了完全的交流自由。東西方之間沒有本體論的矛盾。馬良文建議西方要克服成見,必須從中國古老文化和哲學的角度理解中國人,將自己的經驗投射到中國是毫無意義的。中國著名的“無為”哲學是一切行為的原型。中國的戰略是“順應自然”。這種對“柔性權力”的闡釋,既是對“中國威脅論”的解構,也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話語策略。他不僅批評了西方的話語霸權,還暗示了全球治理話語權的競爭已經進入了新的敘事階段。
作者坦言,當代全球資本主義在馴服人類欲望的同時制造華麗假象,而新全球主義的推動者并不隱瞞他們是以中國傳統世界觀的遺產為基礎的。他創造性地將東亞國際關系特征概括為“異中求同、分中求合”,這恰與上合組織的“上海精神”形成理論共振。書中探討了“共存政治”理念,認為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體現了平等互利的合作模式,最符合國家間關系的協同原則——它涉及到一個巨大的、政治上無定形的空間,涵蓋了發展程度和文化背景迥異的國家,并不意味著要建立政治集團。中方堅持參與自愿、互利互惠、平等相待,這是發揮協同作用的理想狀態。他將“一帶一路”視為協同原則的典范——不尋求制度輸出,而是通過“因勢利導”來實現戰略布局。他肯定了“協同”在破解國際關系困境中的作用,為當前地緣政治困境的解決提供了新思路。同時,作為熟悉中西文明的俄羅斯學者,馬良文為理解中俄關系和中國的全球戰略提供了獨特的“他者”視角。
在當前中國積極發展區域國別學的大背景下,這本書的跨學科探索值得肯定。馬良文把地理、神話、哲學等不同領域的東西融合在一起,打破了傳統的“文明沖突論”。他的歐亞共同體觀念和費孝通的“多元一體”理論相似,但更注重文明之間的互動及其變化,為困頓中的全球化模擬了出路。他告訴我們:真正的互聯互通不僅是貨物與資本的流動,更是“天人合一”智慧與“協同共存”倫理的價值共鳴?!稓W亞與全球性》或許尚未構建完整的理論體系,但其打破學科邊界的勇氣、貫通古今的視野、融合歐亞文明的嘗試,特別是對中國文明的深入理解,使之成為中俄文明互鑒的典范。當下我們更需要和平對話,而不是沖突紛爭。歐亞大陸的精神整合和協同合作,或許正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密碼。
(作者系河南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