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劇團”在抗戰中成長
1937年11月,上海淪為“孤島”。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等百余個救亡團體逐步向內地轉移,繼續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其中,平均年齡僅有14歲的“孩子劇團”是中共直接領導下的、在特殊斗爭環境中進行抗日宣傳活動的文藝隊伍。他們從上海出發,一路高唱抗戰歌曲、演出抗日戲劇,以戰時兒童的視角開展靈活多樣的抗日宣傳,“盡可以成為一部抗戰的側面史”。
一步步成長為“有組織、有紀律的戰斗隊伍”——
1937年9月3日,“孩子劇團”在恩派亞大戲院(今淮海中路85號)的難民收容所正式成立。團員以臨青學校的8名中小學生為基礎,并吸收紹芳小學、余日章第三小學、山海工學團的兒童及部分少年工人和革命干部子弟。
經全體成員開會討論后決定,由19歲的臨青學校教師、中共黨員吳新稼擔任“孩子劇團”干事長(后改稱團長)。大家在炮火中長征、在戰斗中成長,制定《孩子劇團公約》,譜寫《孩子劇團團歌》,一步步成長為“有組織、有紀律的戰斗隊伍”。
一開始,“孩子劇團”在上海街頭、難民所、輪渡口、傷兵醫院等多處進行民眾動員和抗日宣傳。團員們不僅學會了幾十首抗戰歌曲,還排練了《捉漢奸》《仁丹胡子》等街頭劇。雖然年齡尚小,演技也略顯稚嫩,卻用真摯的愛國熱情和靈活的演出形式贏得了大家的支持和喜歡。
一次,“孩子劇團”在靜安難民收容所演出。表演最后一個節目《放下你的鞭子》時,觀眾跟著劇情中的口號大喊起來:“大家聯合起來把日本強盜趕出去!”現場,團員們和難民們還合唱《打倒東洋》《救國軍歌》等歌曲。演出結束后,人群中一位老太太感慨地說:“孩子們都這么明白,中國亡不了的!”
“孩子劇團”不僅是一支流動的宣傳隊,還是一所“炸不散的學校”。吳新稼是陶行知的學生,在劇團管理中提倡教學合一,注重集體主義的自我教育。“除了演劇和排劇之外,每人都規定自己自修的時間,同時在收容所擔任小先生,教育難民收容所的孩子們。”
從《我們怎樣管理自己》一文中可以看到,“孩子劇團”組織架構清晰,分為劇務部、一般工作部、總部、生活管理部四個部門,還訂立生活秩序表,建立值日生制。全體成員按照5人一組進行管理,并選出組長1人。組長不僅關注團員們衣食住行,還督促團員們堅持學習和寫日記。
1937年10月在上海出版的《戰時教育旬刊》,這樣評論孩子們的日記:“他們的日記,沒有悲哀,沒有苦悶,有的是熱血,是憤怒。他們把熱血和憤怒,一齊化作喚起民眾抗敵救亡的戲劇運動,促進民眾抗敵救亡的情緒和力量,以達到民族的自由解放!”
開啟抗日宣傳長征,“確實地認清了他們那小小國民的責任”——
1937年11月18日至23日,“孩子劇團”的22名團員按照黨組織的指示分五批喬裝撤離上海,奔赴當時的“戰時首都”武漢。離開上海前,“孩子劇團”撰寫了一封飽含真情的公開信:“在我們的面前是有許多困難的。我們就在困難中工作,在克服困難中前進。”
從上海到武漢的路途充滿艱辛,大家經常風餐露宿,還要躲避敵機的轟炸。團員陳模回憶:“機關槍聲和步槍聲就在后面不遠的地方響著。大家的心情很緊張,以為東洋鬼子從后面追上來了。我們每個人跑得上氣不接下氣的,拼著一切的力量向前走。”
在艱苦的條件下,“孩子劇團”依舊有秩序地開展學習活動。團員許森記錄下路途中一段為時8天的小船生活:“12月的江北,比我們離開上海時冷得多了,風也特別大……天氣是寒冷的,但每個人的心里是熱乎乎的。我們的生活更有秩序了:早上都要到船頭上練音或練歌;白天寫日記,讀書,開學習會、講演會、故事會,讀劇本;睡覺前開晚會。”
憑著滿腔愛國熱情,“孩子劇團”一邊趕路學習、一邊演戲宣傳,沿途經過白蒲、如皋、泰縣、揚州、高郵、淮安、淮陰、邳縣、徐州、鄭州,就一路傳播愛國抗日思想。《大公報》《新華日報》《陣中日報》等各地報刊紛紛報道了“孩子劇團”的生動事跡。
1938年1月,“孩子劇團”到達武漢。1月30日,武漢八路軍辦事處舉行歡迎會,周恩來、葉劍英、葉挺、郭沫若、鄧穎超等人與會。
周恩來對“孩子劇團”的英勇予以贊賞,強調“兒童是社會力量的一部分,是抗日斗爭的一支小生力軍。眼前的事實,你們的行動,都證明了這一點”。他還送給“孩子劇團”救國、革命、創造三種精神,希望大家“一手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一手創造新中國”。
在《少年先鋒》雜志上,茅盾發表文章熱情贊揚“孩子劇團”:“22個小小的靈魂開始確實地認清了他們那小小國民的責任,開始堅強地要在這大時代中成長……我們民族復興的后備軍已經在炮火中長成!”
1938年10月,武漢局勢告急,黨組織將“孩子劇團”由武漢轉移至桂林,后又轉至重慶。隨著皖南事變爆發,局勢愈發嚴峻。1942年9月,“孩子劇團”被迫解散。多數團員繼續投身革命,不少人成為共產黨員。
據統計,1937年9月至1942年9月,“孩子劇團”途經蘇、皖、豫、鄂、湘、桂、黔、川、渝9省(市)57個縣市,演出戲劇30多部、抗戰歌曲80多首,演出500場次,約45萬人次觀看過其演出。從成立到解散,先后有100多人加入劇團。
今天,在“孩子劇團”的誕生地上海,以這段史實為原型的雕像矗立在長風公園的草坪上。“孩子劇團”的愛國熱忱與堅韌初心已融入城市血脈,成為這座光榮之城、人民城市砥礪前行的紅色基因。
(作者單位分別為東華大學黨委宣傳部、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