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作家王劍平《陣地》新書分享會在貴陽舉行 共傳文化抗戰精神
11月15日,貴州本土作家王劍平改編創作的文化抗戰長篇小說《陣地》新書分享會在貴陽舉辦。作為貴州省作協理事、貴陽市作協主席,王劍平攜這部重磅力作返鄉亮相,與現場讀者共話文化抗戰的精神力量。貴州師范大學教授、博士、文學評論家謝廷秋,貴陽學院文化傳媒學院副教授、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貴陽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盧慧彬等嘉賓出席活動,眾多文學界人士及讀者齊聚一堂,以書為媒傳承紅色基因。

王劍平(左)分享創作感受
《陣地》最先以電視劇形式呈現,是亞洲優秀獲獎電視劇,原著為編劇錢林森。該書以1938年至1944年桂林抗戰文化城為背景,聚焦郭沫若、夏衍、田漢、歐陽予倩等千余名文化精英,生動描繪了民族存亡關頭,中國文藝界人士在周恩來、李克農等同志的秘密領導下,以筆為槍、以文鑄魂堅守文化陣地的壯闊故事,堪稱一部“文化抗戰英雄交響曲”。為還原真實歷史,王劍平查閱了上百萬字珍貴檔案與文獻,在歷史真實與藝術創作間找到了最佳平衡。深耕文學多年的他,曾獲延安文學獎、貴州省政府優秀文藝作品獎,著有《黔中護寶記》《荒謬的眼睛》等多部佳作,深厚的創作積淀與敬畏歷史的創作態度,讓這部作品兼具歷史厚重感與文學感染力。
分享會上,兩位嘉賓結合自身研究領域,對《陣地》的創作價值給予高度評價。
謝廷秋教授指出:“該書是一部具有史詩品格的中國文化抗戰史,既展現了波瀾壯闊的歷史、傳遞了深邃的思想意義,又具備真正的藝術價值,是一部配得上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好作品。抗戰時期,文化人守住了《救亡日報》這個陣地、文化之城桂林這個陣地、抗戰民族統一戰線這個陣地;中國軍民守住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線之中國陣地,這些都永遠值得宣傳和推介。”
盧慧彬副教授表示:“小說《陣地》兼具歷史的厚重感與閱讀觀賞性。作品尊重歷史,語言洗練流暢,敘事冷峻克制,很少有大段的渲染與抒情,卻能讓讀者跟隨夏衍、安娥、任素寧等人物的主觀視角進入情境、親歷事件,在細節中感受歷史現場的溫度,是對相關歷史題材文學創作的一次有益嘗試。同時,《陣地》從內容到形式也啟發我們進一步思考,文學藝術如何恰如其分地反映時代、反映現實生活,讓廣大讀者產生精神與情感共鳴,這需要我們共同努力探索。”
活動現場,王劍平還分享了創作背后的史料挖掘故事,他表示,希望通過這部作品,讓讀者深刻感受到文化抗戰的作用和力量,讀懂中國知識分子的家國擔當。此次貴陽分享會既是本土作家與家鄉讀者的文化重逢,更是對“以文鑄魂”抗戰精神的接力傳承,為貴州文藝界聚焦重大歷史題材創作提供了生動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