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鮑磊中短篇小說集《等在雨季》出版

近日,內蒙古籍作家鮑磊全新中短篇小說集《等在雨季》,由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據悉,該書收錄了作者2022年至2025年發表在文學期刊上的12篇中短篇小說,包括這三年由《民族文學》漢文版刊發的《等在雨季》《海葵的愿望》《貓科動物》等在內的精彩篇目,涵蓋原生家庭、青春成長、都市情感、軟科幻等不同主題創作。
作者聚焦青年群體的生存狀況與精神世界,筆下人物有在原生家庭的重負下追尋夢想的少年,有帶著愛情的遺憾生活在水泥叢林的互聯網程序員,有行走在旅途的大城市逃離者,也有守護純真友誼的高中生。這些小說涉及多種主題,但大多有關愛與成長,探討了良知的堅守、與自己的和解、靈魂的歸鄉、治愈成長的傷痕等當下年輕人普遍關心的精神議題。作者的寫作極為真誠,顯示出文學敘述深入人心的力量。寫作虛實交替,時空交織,既緊貼現實生活,又加入了充分的文學想象,具有很大的闡釋空間。
新書同名中篇小說《等在雨季》,講述了少年白靜海十四歲被人販子迷暈拐走后,長時間整合自己帶有創傷的童年,最終與自己和解的故事。小說在現實與往事的回憶中穿插推進,作者先后將故事的發生地置于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區、克什克騰旗的貢格爾草原、四川金川縣等,用感同身受的同理心抒寫著現實里的生老病死與悲歡離合。小說除了探討原生家庭問題外,還探討了親密關系以及當代人所面臨的孤獨。
自2004年開始文學創作,這是蒙古族作家鮑磊寫作21年來公開出版的第六部文學作品。2022年9月鮑磊從魯迅文學院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學習歸來后,迅速沉潛下來投入新的文學創作中去,三年交出這12篇小說。今年,鮑磊北漂已18年,他追尋文學的道路坎坷卻又勵志。記錄剛來北京蟄居在醫院地下室二層的散文《光從出口來》,不久前剛剛獲得了北京市文聯文學創作獎。此前,鮑磊曾在搜狐、新浪、一點資訊等互聯網旅游頻道任職,隨國家文旅部等走訪過全球20余個國家與地區。最近幾年,他重回摯愛的文學創作領域,先后兩次去往魯院深造,長篇小說《幻海》還曾入選中國作協“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之星叢書”項目。
評論家賀紹俊在該書序言中特別談到了鮑磊小說的“黏稠感”: “所有的感官被這種黏稠態阻滯著緩緩向前移動。我逐漸沉溺在這種黏稠的狀態之中,仿佛在嘴里含了一大口濃稠的蜂蜜,慢慢吮吸著,等待它一點點融化。黏稠感說明鮑磊的小說具有高密度的質地。這就像雨季的空氣,潮濕、滯重,卻也孕育著無法被輕易蒸發的真實。讀者在其中跋涉,如同在泥濘中行走,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土地的重量,卻也因此觸碰到最貼近地心的溫度。我欣賞鮑磊小說的黏稠感?!?/p>
鮑磊,蒙古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82年生于內蒙古赤峰市,現居北京。2004年開始文學創作,魯迅文學院第41屆高研班學員,內蒙古大學文學碩士。作品發表于《人民文學》《民族文學》《小說選刊》《小說月報·原創版》《青年作家》等文學期刊,出版長篇小說《夜照亮了夜》、《青春是遠方流動的河》、《幻海》(入選中國作協2023年度“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之星叢書”),小說集《飛走的鼓樓》《等在雨季》。獲第四屆北京市文聯文學創作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