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學掀起一場別開生面的 “文學 +” 產業試驗
近日,第十二屆深圳文學季啟動。深圳文學季與深圳讀書月疊加,讓深圳成為一座文藝與書香漫溢的城市。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王國猛在第十二屆深圳文學季開幕式上表示,文學是城市的文明底色與精神根基,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深圳不僅在經濟社會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樣通過文學藝術持續積累精神財富。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有責任在文化建設上作出示范,深圳文學季正是為城市精神財富添磚加瓦的重要實踐。今年的深圳文學季在規格、規模、內容及參與度上均創下新高,為本地文學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交流平臺,通過思想碰撞與互相學習,共同提升創作水平。
深圳特區45年,是經濟發展與城市建設的奇跡,也是文化生產與城市文學的全新探索與實踐。深圳文學從一開始就具備拓荒的精神與面貌,是從生活沃土上生長出來的文本蔓延與精神造像。而近年來出現的“深圳文學+” 現象更是一種獨特的文化景觀,是新時代文學打破邊界,IP化,乃至產業化的新路徑,更是城市文化在全新的科技時代的話語再造。深圳文學的多方位突破,展現出一場別開生面的 “文學 +” 產業試驗,如同一艘充滿現代性的文學之舟駛向全新的航道。
我們看到“文學 + 游戲”,讓文字在虛擬世界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充滿互動性與參與性;“文學 + 影視、戲劇、動漫”,通過不同的載體,文學的外延得以無限擴展,文學形象更為生動與鮮活,文學在新技術的媒介與平臺中,走向更廣闊的受眾群體;“文學 + 科技”,讓故事插上科幻的翅膀,或更為硬核,或借助前沿技術,打破文學創作與傳播的邊界;“文學 + 設計”,讓文學作品在視覺呈現上別具一格;“文學 + 產業”,更是將文學與經濟發展緊密相連,創造出不可計量的邊際效應與巨大的價值。這場 “文學 +” 產業試驗,不僅為深圳文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中國文學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它讓我們看到,文學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可以與其他領域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共同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
文學 + 游戲, 以互動性和沉浸感拓寬文學敘事
2025年10月4日至6日,深圳原創首部跨界融合新粵劇《決戰之燎原》在深圳保利劇院連演多場。這出新粵劇是文學與游戲跨界合作的一次成功嘗試。該劇將傳統粵劇與網游《劍網 3》相結合,以 “新古典武俠美學” 為基調,通過服化道、舞美、武打、音樂音效等方面的創新突破,為觀眾帶來了一場全新的視聽體驗。游戲元素加傳統戲曲文化符號,讓這部新粵劇,擁有全新的吸引力,在演出現場,筆者看到,眾多年輕觀眾對這部戲喜愛有加,他們裝扮而來,COSPLAY戲中人物,從文學的內核里跳躍出來,演繹出一場“文學x戲曲x二次元”的觀賞及參與體驗。
《決戰之燎原》依托網游《劍網 3》“安史之亂” 的世界觀背景,講述了天策府統領李承恩率軍抗敵、堅守家國大義的故事。主線情節彰顯家國情懷,副線細膩勾勒人物情感,“長槍永守大唐魂” 的忠義宣言引發了觀眾的強烈共鳴。在服裝設計上,該劇以中國傳統 “寫意、夸張、象征” 美學為核心,將游戲角色在戲曲舞臺上完美呈現。一級舞美設計師李彥帶領團隊,將游戲中的金屬掛件化為精致的刺繡圖案,把硬朗的皮革材質改為飄逸的絲綢緞面,同時注重服飾與動作的適配性。戲中,天策府統領李承恩的盔甲,在用料和制作工藝上力求高度還原游戲造型,同時大幅減輕重量以便于穿著,最大程度保障演員表演的靈活性。頭飾設計在保留游戲角色神韻的基礎上,融入粵劇造型的審美特點,實現了虛擬角色與舞臺形象的巧妙轉換。
《決戰之燎原》的成功,不僅為粵劇的傳承與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徑,也為文學與游戲的跨界合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它讓人們看到,傳統文學藝術與現代游戲產業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共同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
在數字化浪潮的席卷下,游戲已不再僅僅是簡單的娛樂消遣,它正逐漸成為一種承載文學敘事的新載體,以其獨特的互動性和沉浸感,為玩家帶來全新的文學體驗。在深圳這片充滿創新活力的土地上,“文學 + 游戲” 的融合實踐正開展得如火如荼,展現出無限的潛力與魅力。另一個公眾熟悉的“文學 + 游戲”的成功案例是游戲《黑神話:悟空》這部肇始于深圳橫空出世般出現在世人眼前的動作角色扮演游戲,取材于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劇”之一的《西游記》,2024年8月20日首發時曾轟動業界,引發廣泛的國際關注與探討。它融匯了神話、文學、游戲、電影、網絡、文旅等形式、內容與媒介,成為2024年最為重要的文化出圈現象之一。它將中國傳統文學中的《西游記》故事與現代游戲技術相結合,通過精美的畫面、精彩的劇情和獨特的文化內涵,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文化的魅力。游戲中對中國傳統建筑、服飾、音樂、武術等元素的巧妙運用,讓國外玩家對中國文化有了更直觀、更深入的了解。許多國外玩家在玩過《黑神話:悟空》后,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主動了解《西游記》等相關文學作品,甚至學習中文,進一步深入探索中國文化的奧秘。生產這款游戲的企業就初創于深圳,它們以十年磨一劍的韌勁,打造出這一現象級的產品,被學者形容為“國產游戲的新高度,文化輸出的新途徑”,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典型案例。
隨著 “文學 + 游戲” 的發展,文學與游戲的跨界合作日益頻繁,形成了多種創新的聯動模式。這種聯動不僅為文學作品和游戲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為讀者和玩家帶來了更加豐富的文化體驗。除了粵劇與游戲的跨界合作,游戲對中國神話故事的再創作,文學與游戲的聯動還體現在其他方面。比如,一些游戲公司會與知名作家合作,邀請他們為游戲創作劇情或小說。這些作家憑借其深厚的文學功底和豐富的想象力,為游戲注入了獨特的文學魅力。同時,游戲的成功也會帶動原著的關注度,實現文學與游戲的雙贏。此外,還有一些游戲會根據文學作品進行改編,將經典的文學故事以游戲的形式呈現給玩家,讓玩家在游戲中體驗文學的魅力。這種跨界合作的模式,不僅豐富了游戲的內容和文化內涵,也為文學作品的傳播和推廣提供了新的渠道。
文學 + 影視,集群顯影與典型樣本
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是 “文學 + 產業” 的重要體現。在深圳,四十多年來,深圳文學與城市共同成長,涌現出一批深刻觀照現實生活、集中反映時代精神的文學精品,這些作品成為影視劇改編的富礦,催生了一批優秀的影視作品。
在上世紀80年代,由深圳電影制片廠出品,張良執導,王靜珠與張良編劇的故事片《少年犯》曾轟動一時,該片獲1985年電影百花獎。電影劇本《少年犯》的創作靈感,來自王靜珠的采訪與深入生活,“她說服丈夫張良與自己合作,兩人用近半年時間走訪了廣東、北京、遼寧、山東、上海等地的少年犯管教所和監獄、勞改場所搜集素材,與少年犯、管教干部交朋友。”最終創作了這部感人至深的作品。
上世紀90年代,深圳本土作家郁秀創作的《花季雨季》,成為從深圳發展的青春文學標志,這部暢銷全國的校園文學作品1997 年改編成同名電影上映。影片聚焦深圳經濟特區的中學生,展現他們在新潮思想與傳統文化碰撞下的成長煩惱、家庭關系和理想追求,大部分場景在深圳實景拍攝,如地王大廈、國貿大廈等,是展示上世紀 90 年代深圳城市風貌的珍貴記錄?!痘?雨季》作為深圳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以其青春勵志的故事和對青少年成長的真實描繪,深受讀者喜愛。這部作品被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后,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熱烈反響。影視作品通過生動的畫面和精彩的表演,將《花季?雨季》中的故事和人物更加直觀地呈現給觀眾,進一步擴大了作品的影響力,也讓更多人了解到深圳這座城市的活力與魅力。
在深圳,作家繆永是較早的“觸電者”,她1994年來深圳,1995年以中篇處女作《駛出欲望街》一炮而紅。同年將其改編成20集電視連續劇《欲望大街》,由遼寧電視傳播藝術中心制作。1997年,她出版長篇小說《我的生活與你無關》,這部小說1999年改編成20集電視連續劇《這里沒有冬季》,由郭寶昌導演。2000年創作20集電視連續劇《愛情風暴》,由鴻基影視公司制作。2003年成立深圳金喜影視文化有限公司,擔任《律政佳人》系列編劇及導演,該系列創下多項收視紀錄并遠銷海外。
進入新世紀,更多與深圳相關的文學作品轉化為影視作品,其中較為典型的有知名作家陸天明創作的長篇小說《命運》,此作是為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應邀創作,該書以深圳改革開放為背景,以深圳特區的艱辛開創為主線,深入探討了中國乃至深圳的命運變遷以及改革者與普通人的命運交織。該小說2008年10月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后由作者本人編劇為同名劇集——一部30集的言情、都市、劇情類電視劇,于2010年在內地首播,當時還被中宣部列為2008年重點關注劇集。
2005年,深圳作家郭建勛創作了長篇小說《天堂凹》,2008年該小說由珠海出版社首版(2013年由花城出版社再版),同時小說的電影改編版權被中影集團看中,該小說講述了不同身份的打工者,在深圳的奮斗故事,以近乎白描與紀錄的方式,真實反映了打工群體30年的生存狀態。小說之后由安在軍導演,姚晨、吳軍、顏丹晨、高虎等影星主演,中影集團出品,2009年4月,同名電影《天堂凹》在大銀幕上放映。
2018年,深圳知名網絡作家慕容雪村小說《天堂向左,深圳向右》改編成電視劇《相愛十年》(又名《天堂向左》),小說寫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深圳,幾位大學生來到深圳創業,在幾年的時間里成為了億萬富翁,之后又失去財富的故事。電視劇由劉惠寧導演,影星鄧超、董潔主演(這部小說還曾改編成話劇在上海連演40多場)。記者與慕容雪村在深圳有過一面之緣,但他后來離開了深圳,其代表作除了《天堂向左,深圳往右》,還有小說《原諒我紅塵顛倒》、《伊甸櫻桃》,以及非虛構作品《中國少了一味藥》。同年,深圳作家鐘二毛自編自導的電影處女作《死鬼的微笑》,斬獲第60屆美國羅切斯特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小成本電影獎”,《死鬼的微笑》改編自鐘二毛收錄于《舊天堂》的同名短篇故事。
深圳網絡作家紅娘子(姚笛),其網絡文學創作上千萬字,與起點、17K、愛奇藝文學、阿里文學、咪咕閱讀、晉江、湯圓小說、七貓小說都有合作。她曾多次參與電影電視劇本創作,由其編劇、中韓聯合投拍的電影《怨靈》于2014年在中韓同步上映;2018年作品《道師爺》改編成網絡電影,在愛奇藝獨家上映,上線二十八天,票房一千六百萬;2022年《道師爺2》網絡票房八百四十萬。據其簡介顯示,她的婚戀作品《女人三十也好嫁》《假裝夫妻》《家有四孩》影視版權也已售出。
深圳40多年的文學實踐,作家的作品被改編成影視作品的舉不勝舉。較有代表性的還有作家吳君,她的小說頻頻被改編成電影,成為文學與影視界共同關注的一個現象。如2008年上映的《親愛的深圳》,改編自吳君的同名小說《親愛的深圳》;2016年賀歲檔電影《非同小可》改編自吳君的中篇小說《深圳西北角》;2025年5月,由中國視協指導,中國視協編劇專業委員會主辦,廣東省視協承辦的“從萬福到同樂——文學的影視化之路”審讀會在北京舉行。此次有針對性的審讀會,對吳君的兩部長篇小說《萬?!贰锻瑯方帧?,如何變成影視爆品,展開了熱烈的探討?!度f?!放c《同樂街》都是寫的深圳,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中,刻畫家庭與城市空間的雙重變遷,吳君通過一系列作品,為讀者呈現了一幅別具一格的深圳畫卷,為當代文壇貢獻了極具獨特性的深圳故事,也展現了她獨特的文學辨識度。這些精彩的故事轉化成影視作品已是箭在弦上。
今年,有關深圳作家作品的“影視化”消息紛至沓來,有令人應接不暇之感——
2025 年 3 月,改編自深圳作家金牙太太的同名小說《女神蒙上眼》在深圳寶安開機,該劇是一部都市律政題材劇,由湖南衛視、芒果 TV 出品,講述了 “常勝女律” 唐盈盈與頂頭上司康俊在一樁樁案件中過招,厘清中國式 “人情與法理” 難題,并收獲自身成長的故事。
2025年5月,首部以“志愿者之城”為主題的電影《深圳愛上你》上映,該片根據深圳義工作家袁子彈在深圳的成長經歷為主線,講述了幾對青年男女在深圳追夢的奮斗歷程。
2025年9月,深圳作家南翔的中篇小說《老藥工和他的女兒》入選第九屆平遙國際電影展產業單元 “遷徙計劃?從文學到影視” 入圍推薦作品。該作品素材源自南翔在創作非虛構著作《手上春秋 —— 中國手藝人》時的采風積累,將古老的中藥炮制工藝與深圳的高科技發展相碰撞,展現了兩代人觀念的碰撞、利益的糾葛和情感的矛盾。南翔在接受深圳媒體采訪時表示,文學作品尤其是長、中、短篇小說作品是影視改編的沃土,影視人應在成熟的、優秀的文學文本中發掘素材。
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不僅為影視產業提供了豐富的內容資源,也為文學作品的傳播和推廣開辟了新的渠道。深圳作家作品的影視化呈現不是單一的個案,而是文學+生產的集群顯影與典型樣本,正在邁向規模化、精品化、現象性的商業路徑,也正在成為深圳文化生產的重要一極。
文學 + 科技, AI進化與舞臺想象
在深圳文學的 “文學 +” 產業試驗中,“文學 + 科技” 無疑是最具時代特色和發展潛力的方向之一??萍嫉娘w速發展,為文學創作與傳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變革,讓文字如同插上了數字的翅膀,飛向更廣闊的天地。
在傳統觀念中,文學創作是作家靈感與才華的獨特展現,是一場孤獨而深刻的心靈之旅。然而,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迅猛發展,這一局面正在悄然改變。AI 正逐漸成為作家創作過程中的得力助手,為文學創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與靈感。
青年作家時瀟含在談及創作時,特別提到了大數據選題和 AI 參與創作構思的重要性。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大數據就像是一座蘊藏豐富的寶藏,通過對海量數據的分析,作家能夠敏銳地捕捉到社會熱點、讀者興趣點以及文化潮流的走向,從而使選題更貼近時代脈搏,滿足讀者的閱讀期待。例如,通過分析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話題、網絡搜索趨勢以及讀者在文學平臺上的閱讀偏好等數據,作家可以發現那些具有潛在創作價值的題材,為創作提供方向。
深圳原創的中國首部人工智能題材當代舞劇《深 AI 你》等多部優秀文藝作品,使得科幻成為深圳文化的新亮點。一批科幻感的城市視覺大片在深圳的展露,折射出深圳在科學精神引導下的世界襟懷和未來的遠大抱負。如近年來在國際上廣為傳播的深圳城市形象宣傳片三部曲——《敢為人先》《敢闖敢試》《埋頭苦干》。
深圳在科幻電影領域的表現同樣令人矚目。由吳炫輝執導,古天樂、劉青云等主演的科幻電影《明日戰記》正式上映,該片是首部由深圳影視機構領銜出品的國產科幻電影。電影使用了超過 1700 個特效鏡頭,占據全片百分之九十,超出以往亞洲電影所做的數量。另一部由深圳本地創作團隊負責的科幻電影《追光》也在制作中,深圳科幻作家王諾諾的小說《地球無應答》也正在籌備改編中。此外,2023 年最熱門電影之一的《流浪地球 2》,有多家深圳企業參與制作。
從科幻小說到科幻舞臺劇、科幻電影,深圳文學的科幻路徑越走越開闊。深圳作家在科幻小說領域大放異彩?!?0 后” 作家海漄憑小說《時空畫師》獲得 “雨果獎”,成為中國第三位獲得雨果獎的科幻作家。海漄本職在金融機構工作,業務繁忙仍堅持每天給閱讀和寫作留出時間。近年來,深圳與科幻的關聯越來越緊密,科技從業者多,推動了科技創新與科幻創想,如科技公司不斷出現的科幻新銳作家譚鋼等。深圳入選中國十大科幻城市,反映出深圳具備良好的文化創意生態基礎、深厚的科幻文化底蘊和較高水平的科幻認知水平。
深圳在科幻舞臺劇方面也展現出獨特魅力。2019年深圳作家龐貝出版小說《獨角獸》,作家彭學明評價這部小說“是貼近祖國的胸口,站在時代前沿,扎進生活的深處,以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為背景,以人工智能為內涵,創作出一部重要的作品?!敝笤撔≌f被改編為同名舞臺劇《獨角獸》,該劇以其獨特的結構形式、文學質感和對人工智能發展的深度思考,引發人們的關注和思索,充分展示深圳原創科幻戲劇的實力和魅力。該劇曾榮獲第 27 屆 BeSeTo(中韓日)戲劇節優秀展演劇目獎和第 15 屆廣東省藝術節大型舞臺藝術作品獎,并作為開幕首推作品亮相第六屆棱鏡戲劇節。
2025年10月10日,深圳原創科幻哲理劇《量子幽靈》在南方科技大學首演,此劇由尹迪、陳躍紅和吳巖三位教授擔任編劇,為“深圳原創科幻三部曲”的第二部。是量子力學誕生100周年,也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南方科技大學建校15周年。該系列首部作品《云身》劇本發表在《人民文學》,并獲得2024年人民文學獎(特殊文體獎),《云身》已在大灣區上演11場,成為深圳科幻舞臺劇的現象級產品?!读孔佑撵`》首輪演出三場,在深圳亦引發了關于未來人工智能和量子技術的熱烈探討。
文學 + 產業,文學與實體經濟的和諧共舞
在深圳文學的 “文學 +” 產業試驗中,“文學 + 產業” 是一條將文學與實體經濟緊密相連的重要路徑。它通過文學的力量,為產業發展注入文化內涵,提升品牌價值,同時也為文學的傳播與發展開辟了新的空間。它同樣還體現在眾多的文學向產業延伸的實踐中,如“文學 + 動漫”“ 文學 +設計”等等。
當文學與動漫相遇,就如同打開了一扇通往二次元世界的大門,在這個充滿奇幻與想象的世界里,文學的故事以生動鮮活的動漫形象展現出來,引發了無數觀眾的情感共鳴。深圳,作為中國動漫產業的重要基地,在 “文學 + 動漫” 的融合發展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深圳動漫產業的發展歷程中,文學 IP 的動漫化改編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眾多優秀的文學作品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以動漫的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其中,《小綠和小藍》從漫畫到動畫的聯動堪稱成功典范?!缎【G和小藍》最初是作者笛子 Ocarina 發布在微博上的小條漫,以其獨特的火柴人畫風和深刻有趣的故事內容吸引了眾多粉絲。2015 年在騰訊動漫平臺上線連載后,人氣更是居高不下,收藏人數超過 27 萬,評分高達 9.8 分。其首部單行本預售成績斐然,在各大銷售平臺表現出色。
深圳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中國第一個、全球第六個 “設計之都”,以其濃郁的創新氛圍、超前的發展理念和蓬勃的設計產業而聞名。深圳設計可謂融入了城市各行業的肌理中,設計與文學的融合,最典型的案例便是書籍設計、海報、各類包裝設計及城市空間設計等。
書籍作為文學的載體,其裝幀設計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包裝,更是對文學作品內涵的一種視覺詮釋。在深圳,眾多優秀的書籍裝幀設計案例,展現了設計美學與文學魅力的完美融合。最典型的案例從每年深圳讀書月上的書籍設計展上便可領略。而作為城市空間設計其文學性表達的空間,新近開業的“灣區之眼”便是最好的例證,“灣區之眼”有一部開放、包容,充分展現城市閱讀空間與自然之美的大書,正在為深圳的“文學+ 產業”代言。
綜觀以上案例,可以發現深圳的 “文學 +” 產業試驗,就是一場充滿創新與活力的文化探索之旅。其主題高度聚焦,緊緊圍繞改革開放、城市變遷、移民體驗、創新創業等核心深圳敘事展開;其形式靈活多元,不追求一步到位的“大片”改編,而是廣泛滲透到紀錄片、廣播劇、話劇、公共藝術、文化展覽等更靈活、更貼近市民的領域;其內核亦深具強烈的現實關懷,跨界作品始終帶著深圳文學特有的現實底色,與這座城市的人和他們當下的生活產生著最直接的對話。這些實踐或許在規模和聲量上不及經典IP的宏大改編,但它們正如深圳文學的毛細血管,深入到了城市文化的末梢,以其真實、鮮活和敏銳,為這座城市的宏大敘事提供了最堅實、最動人的注腳。這正是深圳“文學+”產業試驗最可貴、最富生命力的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