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文學:呼喚破繭的勇氣 | 第十二屆兒獎述評
從本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的評審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近年中國少兒科幻的新圖景。申報階段共收到科幻類作品40部,另有若干科幻題材的童話、繪本等分布在其他類別當中。經過詳盡討論和多輪投票,共評選出《火苗照亮宇宙:暗生命傳奇》(王威廉)、《改造天才》(賈煜)、《超算危機》(凌晨)、《星際醒獅隊》(路航)4部進入36部初選作品名單,最終獲獎作品為《改造天才》(賈煜)、《火苗照亮宇宙:暗生命傳奇》(王威廉)兩部。
本次評選基本反映了中國兒童科幻領域的當下發展狀況。從整體申報情況和進入初選名單的作者考察,在年齡上從“60后”到“00后”都有,反映出中國科幻創作隊伍具有健康的年齡梯度。特別是最終獲獎的兩位作者均為“80后”,也證明中青年科幻作家正在迅速成長為中國科幻創作的中堅力量。
科幻文類內外的“跨界”與“出圈”
本屆評選中,科幻文類內外的“跨界”“出圈”成為最引人矚目的創作現象。包括《火苗照亮宇宙:暗生命傳奇》(王威廉)、《尋找光芒的孩子》(趙卯卯)、《極地穿梭》(黃蓓佳)、《我在地球遇見你》(竇晶)等一批作品具有明確的文類跨界意識。這些作者往往已在各個文學創作類別中有相當的積累,在近年來開始集中嘗試科幻題材的創作,在努力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積極學習科幻的文類慣例,吸納獨特的審美元素,以期達到突破性的創作效果。作家跨界創作科幻的現象,從圖書出版領域看,可以視為科幻這一社會熱點所引發的積極回應;同時更是中國現代科技文化疾速發展必然帶來的人民文化需求。
王威廉這一探索性作品在本次評獎中獲獎,也因此具有了重要意義。作者清晰地流露出主流文學與科幻文化的雙向“破圈”的意圖,也成功展現了中國式現代文化嘗試將前沿科技與宇宙圖景納入自身審美結構的探索方向。《火苗照亮宇宙:暗生命傳奇》創造性地利用世界科幻經典作品和核心意象,大膽地從少年成長的角度出發,折射出理解、把握和利用自然與社會規律的宏大愿景,以及直面宇宙危機的勇氣。在此過程中,作者極為真誠地展現出自身的創作熱情,勇敢地介入相對陌生的創作領域,最終達成了較好的美學效果。
另一方面,立足于科幻文化的既有審美體系,同時融入更多本土化因素和多元文化影響的創作思路,在本年度的作品中也同樣醒目,有不少作品令人印象深刻。例如《星際醒獅隊》(路航)在近未來語境中融入廣東本土文化傳統,結合留守兒童的當下社會現實議題,生活氣息濃郁,人物形象豐滿;《山歌海謠》(陳楸帆)成功地塑造了科技時代劇烈且持續的社會變動中,不同民族文化傳統的堅守、新變與融合;《黑星星》(趙華)別出機杼地將外星人故事與西北方言、地域生活經驗密切融合,講述了具有歷史縱深感的科幻故事。同樣具有探索性意義的作品,還包括《王子與難民》(何明瀚)、《物換星移》(朱宇清)等。
這些作品共同表明,科幻已然成為全方位嵌入中國歷史、現實與未來的文化形態和審美要素,部分作品在處理傳統創作題材的“科幻化”轉變時表現出了充分的勇氣,我們已經可以看到科幻深層次融入、參與創造全新人類科技文化發展的大趨勢。
穩健發展與創新探索并重
與此同時,堅守科幻文化的審美導向,在敘事節奏和語言風格上適應兒童閱讀習慣的作品,仍然是頗為穩健的創作方向。尤其有部分作品較為成功地突出了科幻文類所專擅的思辨性質,宏大的社會場景與激烈新奇的科技體驗,達到了良好的美學效果。這一方向的代表作除了《改造天才》《超算危機》之外,還有《深海星辰》(阿缺)、《彈玻璃彈》(超俠)、《拯救智冰體》(蕭星寒)、《蒸汽夜鶯》(王潔)等。由此體現出的創作狀態,是中青年作者隊伍持續成長的實時記錄,也是中國科幻未來發展的當下基石。賈煜《改造天才》始于失憶少年對動蕩世界的艱難適應,在尋回記憶的路途之中,主人公收獲了遠比“天才”更為重要的友情、親情,以及“天才”這一身份之外的自我主體性。小說進行了一系列的大膽嘗試,激烈的飛車競逐、具備神奇效果的氣味、危機重重的天才改造中心,以及一系列個性鮮明,又總是身不由己的人物,讓這個故事具有了罕見的深度。
在各種探索的方向中,圍繞若干核心主人公個體、團體展開的多卷本系列創作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如前述凌晨《超算危機》是“獵豹突擊隊”系列的第一部,主要講述一群少年在夢境解析技術、低空飛艇、元宇宙社區等高科技領域的日常經驗,以及與之相關巨大的科技文化危機面前的快速成長,是頗為典型的“少年拯救世界”故事;《無邊量子號:新生》(江波)則是原系列的收官之作,情節仍然圍繞作者最為熟悉的宇宙探索和人工智能兩個話題展開,并且極富創新力地將二者進行了有機融合。此外還有《超俠恐小龍·云城篇》(超俠),《地球上的外星人》系列(彭緒洛),《火星使命》系列(趙華)等。網絡連載的超長篇作品的紙質版本,也可以歸入此類,如群星觀測《貓先生的謎語》等。
從世界兒童科幻歷史的發展來看,此類面向年齡稍大的青少年讀者、鴻篇巨制式的系列科幻作品,往往是當地科幻文化走向全面成熟,進而被納入整體文化結構的標志。較具代表性的如“海洋三部曲”(凡爾納)、“銀河系漫游指南”(道格拉斯·亞當斯)、“守夜人”(盧基揚年科)、“沙丘”(弗蘭克·赫伯特)、“基地”(阿西莫夫)、“海伯利安”(丹·西蒙斯)等系列。在國內,劉慈欣推出“地球往事”系列之后,讀者市場對同樣鴻篇巨制的“三部曲”或更長篇幅的系列作品,表現出了巨大的期待。就本次評審中所涉及的系列作品而言,不少作品都進行了多維度的創作探索,其著力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在單一卷冊與系列整體之間的關系方面。具體來說是開篇之作如何充分展開世界設定和整體情節框架,同時兼顧“組建主角團”的功能;后續作品如何不被過多的前置信息、關聯性情節所影響,在單冊圖書內提供較好的閱讀體驗。其次是對于大系列、多卷冊的圖書,如何在創作之初就提前進行整體規劃,使得主人公個人或團體在情節推進中獲得有效成長,并始終保持新鮮的閱讀體驗。不少作品的探索都令人耳目一新。
中青年作家為少兒科幻注入活力
此外,本次評審作品中還出現了一批富有作者個人特色,同時也代表某種創作方向的作品。《完美世界》(徐彥利)、《發光的塵埃》(彭柳蓉)等將青少年的個人成長經驗、情感沖突等較為成功地置入科幻設置當中,其情感書寫之充沛、心理描摹之幽微都令人印象深刻,前文曾提及的《山歌海謠》《蒸汽夜鶯》《尋找光芒的孩子》等亦可歸入此列。青年作家們在如何平衡科幻文類的宏觀審美邏輯與立體豐滿的人物塑造方面,進行了很有意義的嘗試。
還有部分作品展現出了關注重大社會議題的勇氣,不少達到了相當深度,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2181序曲》(顧適)、《手機里的孩子》(周昕)、《褪色深空》(王鳴丹)等。作為預設了虛構屬性的科幻文類,本身就擅長利用其“思想實驗”的文類特征介入、推演當下社會中疾速變動的科技現實,從而通過各種方式讓兒童讀者為一個仍將處于發展變化中的未來,提前做好心理和情緒的準備。這樣的創作思路對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他們對科技前沿發展動態和社會整體的未來演進,既要有足夠的敏感性和想象力,又要具備進行全面、深度把握的知識儲備、分析能力,還要能夠把這些思考向少年兒童進行恰當、深邃的傳達。不少作家迎難而上,勇于直面變動的現實,沉思自己的切身體驗,嘗試把握重大的科技和社會議題。
通過本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科幻類的評選,我們認為近年來的作品共同昭示一個趨勢:當下,中國兒童科幻正在突破類型壁壘,成為貫通科技人文、連接歷史與未來的重要文化實踐。中青年作家的整體進步和成熟,正在為本領域的發展持續注入活力,系列化創作、“破圈”的探索正在進入“深水區”。通過應對兒童科幻創作領域的結構性挑戰,科幻文學乃至文化產業的下一步發展方向正逐漸清晰。作家們正在積極地以思辨的銳度回應科技文明的前沿命題,又以情感的溫度守護兒童心靈成長。隨著體系規劃、美學精度與思想深度等多方面的同步精進,中國兒童科幻將以更圓融的“中國式想象”,為少年讀者照亮通往星辰大海的航程。
(作者系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副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