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劇目復排與時代審美需求
話劇《風雪夜歸人》劇照 王小寧 攝
2025年堪稱舞臺劇經典復排的紅火之年,那些留存在人們美好記憶和日常念想中的劇目,如今又可以成為躍動于現實中的藝術享受,怎能不令人由衷欣喜。話劇方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駱駝祥子》《風雪夜歸人》,中國國家話劇院的《物理學家》《死無葬身之地》等中外話劇代表作,以新陣容的精彩表現再次點燃了觀演熱情;歌劇方面,中國歌劇舞劇院的《原野》《白毛女》以及中央戲劇學院攜手中國歌劇舞劇院復排的《小二黑結婚》,每場演出均備受觀眾歡迎和好評;更有傳統戲曲,例如上海越劇院的《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臺》、廣西戲劇院的彩調劇《劉三姐》、北方昆曲劇院的《牡丹亭》《西廂記》等,每一個劇目新版演出都強烈吸引著新老觀眾。而這只是其中一部分。北京、上海、天津、江蘇等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院團和機構,紛紛亮出看家好戲,為全國喜愛戲劇戲曲的人們打造了多彩紛呈的藝術盛景。
這一熱潮的出現并非偶然,規劃者的眼光和設想來自文化傳承發展的時代需求。2023年,《關于實施重點傳統(經典)劇目復排計劃的通知》以文旅部藝術司文件形式下發,之所以得到了各地文藝部門的熱切響應,因由大概基于激活保留的經典劇目的價值認同;對各藝術形式的演劇團隊來說,是對內生動力及時有效的發動:一是可以擦亮自身的藝術標識,以此煥發劇種的生機活力;二是能夠發現、歷練、傳續演藝人才;三是可望擴大經典影響并在當下流量份額中參與大眾審美的健康建構。
所有經典都蘊含人類共同價值、共通情感、共識倫理,而復排又都體現著對經典的當代體認、當代趣味與當代表達。無論向大眾如何宣示“精準復刻”,也因為表導演和情境條件并非“當年”的輪換,其效果自然在時下生發,其內蘊必然由今人感受。這不僅僅表現在劇團原有保留劇目曲目的復排上,對經典的當代改編創排,也是同樣道理。例如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經由白先勇先生改編的昆曲青春版,多年來久演不衰,而新近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制作的話劇《牡丹亭上三生路》,則讓《牡丹亭》的戲劇氣質具備了更富感染力的氣場,古代故事與現代舞臺發生詩意融合,人性夢境與人間現實達成情感交互,內心更易溝通,青春更為立體。
對演劇一方來說,清醒認知時代需求是一門必修課。經典復排亦步亦趨可能導致東施效顰。經典本身就是活態,一代代接受者在其核心價值之上代入自己的經驗與夢想,演劇者當為更精深的經典之作的接受者,每次復排都應該在真切把握時代需求中完成對經典重塑的創新。
舞臺劇創作表演的藝術完成度是首要因素,但是更深廣的社會效果,取決于觀眾獲得感的多重滿足、喜愛度的持續疊加。若能效力拉滿,也有助于減少人們對快餐劇“無饑而食、不渴而飲”的短暫沉迷。所以說,經典劇目復排,更重要的時代意義在接受者一方,尤其要在普通觀眾的美好向往上面用心思考、用力對接。
首先是修養需求。并非走進劇場的每位觀眾都是專業人士,但一定是愛好者和意欲擴大認知圈層的心有情愿的愛好者。他們從經典作品的演繹中感受到根脈、事理、情愫的影響,便是修養需求獲取了補充,精神力量得到了增強。
其次是藝術需求。戲劇是對世俗生活中高妙成分的提煉,也是對內心世界高雅旨趣的尋找,劇場是藝術人生藝術化的引領,舞臺是藝術人生化的造影。經典在當代的表達,更有力也更直接地指向審美觀的涵育,關涉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
還有個關鍵點是溝通需求。這是一個信息發達因而更需深度對話的時代,經典之所以稱其為經典,都因為它在時間長河中與無數讀者、觀眾形成了對話關系,舞臺劇經典復排應該找到的是與臺下眾生更深的默契、更久的交集。有效溝通,就是讓觀演“在一起”,成為互訴衷腸的共同體。
更重要的是信念需求。一輩輩接受者入戲于經典,除了映照日常,心中所信、行之所往與經典的精神指向必有一致處。經典劇場之門,朝著歷史正途、人生正軌、精神正向敞開,真善美的追望者執信者走進來,經受廣大又精微的藝術陶冶,帶著理想的光熱走出去。
在舞臺劇領域,近年由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提出的“中國式演劇觀”,代表了專業人士從“觀演關系”這個關鍵點出發的深入思考和積極實踐。我認為這一概念有根脈有方向,一是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之文藝發展觀,二是基于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時代需求觀。它通過觀演關系的深度重塑,融通兩個基點,轉換為舞臺呈現、劇場效應,從而化為精神力量,充分滿足人民審美需要,并以足夠的容量和高超的質量,展現中華文化光彩、民族人格魅力和人類共同價值追求。從《北京法源寺》到《抗戰中的文藝》《蘇堤春曉》等常演常新、售票秒空的現象就是生動案例。
說到底我們還是要守正創新,守經典精神之正、創有效表達之新,這是時代所求人民所需,是包含經典復排和原創新作在內的中國舞臺藝術作品的正道。
(作者系中華文學基金會理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