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世界文學動態
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瑪逝世
10月4日,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瑪于布拉格家中逝世,享年94歲??死铿斠簧?0多部作品,包括戲劇、小說和回憶錄。少年時期,克里瑪曾與家人被納粹囚禁在布拉格北部的泰雷津集中營??死铿斣?993年刊登于《格蘭塔》的文章《泰雷津的童年》中回憶起這段經歷。他寫道:“人生就像一根繩子,隨時可能斷掉——這是我兒時每天都能學到的道理?!?/p>
克里瑪在集中營中開始寫作,認為寫作是自由的根基。他的作品曾在捷克被禁止出版近二十年。在這期間,他一邊做體力工作,一邊創作了他的代表作《被審判的法官》和《愛與垃圾》。其中,半自傳體小說《愛與垃圾》用第一人稱講述了一位作家的思緒:這位作家夜晚寫作,白天則作為清潔工穿著橙色背心在布拉格街頭漫步,精神自由地馳騁。在這部作品中,克里瑪將垃圾作為文明的隱喻,探討了清掃精神垃圾與心靈垃圾的可能??死铿斣劦溃M管他的作品顯得壓抑、彌漫著存在主義的焦慮,但讀者終歸能在其中讀到所藏的希望。
托馬斯·品欽推出小說新作
10月,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萬有引力之虹》作者托馬斯·品欽推出小說新作《暗影票》。新作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932年,主角是一位名叫??怂沟乃郊覀商?。??怂故芄陀谝患颐麨閁-Ops的大型偵探公司,多數時候都在四處閑逛、與人聊天。書名中的“ticket”是私家偵探用來代指案件或任務的常用語。在書中,??怂菇邮值淖凡赌汤壹易謇^承人達芙妮一案原本非常簡單,但在他被騙上跨洋郵輪、抵達匈牙利后,??怂共虐l現自己被卷入納粹、特工、超自然現象等眾多麻煩。
和品欽此前的小說《性本惡》類似,新作盡管是偵探題材,但情節寬泛,不含核心故事。品欽沒有深入描寫??怂固桨傅倪^程,也未塑造典型的偵探形象。品欽延續了他擅長的寫作風格,將歷史事件與陰謀論混合相交,故事內容密集復雜。新作中的敘述者和其他人物總是斷斷續續地說話,因此,盡管語言優美,但讀者有時難以辨別這是與情節相關的對話,還是品欽借人物之口發表的旁白。
《暗影票》出版后得到的評論褒貶不一,小說的類型也引發了廣泛討論?!督洕鷮W人》認為這并非品欽的最佳作品,并且讀起來令人疲倦:“它不完全是一部流浪漢小說,因為它并沒有一個中心人物;也不完全是一部犯罪小說,因為缺少一個核心謎團。”評論家湯姆·勒克萊爾指出這是一部不斷觸及哲學問題的黑幫小說,偵探遇到的每條線索也都與歷史背景下人們的困惑相關?!吨ゼ痈鐣u》的撰稿人格雷格·齊默爾曼則認為《暗影票》更像是一部音樂小說——品欽模仿爵士時代歌曲的風格,在書中創作了十幾首歌曲的歌詞。
詩人謝默斯·希尼遺作出版
2013年,愛爾蘭詩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謝默斯·希尼逝世,享年74歲。今年10月9日,《謝默斯·希尼詩集》由費伯出版社出版,這部作品收錄了希尼生前出版的全部十二部詩集以及散見于期刊上的詩歌。希尼的前四部詩集主要描寫愛爾蘭的環境和歷史,探討土地和沼澤的隱喻,中后期的作品則轉向對家庭生活和世俗主題的關注。
此外,《謝默斯·希尼詩集》還精選了25首希尼生前尚未發表的詩作。希尼逝世前曾將他的文學手稿遺贈給愛爾蘭國家圖書館,此次出版的25首新詩就來自這些手稿。過去十年間,希尼的編輯馬修·霍利斯和同事一起整理并編輯了這些遺稿?;衾拐劦溃D嵩趧撟魃鲜智趭^,有些詩歌的草稿長達數十頁,常常標注著“凌晨三點”,有些詩甚至需要花費數年反復修改才能定稿。
首次發表的詩作中包含一首希尼為兒子克里斯托弗創作的婚禮頌歌《椅子、小刀、吉他》。這首詩用三個詩節分別描繪了克里斯托弗人生中的三樣物品:他坐著看電視的板條折疊椅、他心愛的單刃小刀、他上學那天得到的吉他?;衾拐J為,這三樣物品指向希尼與兒子共度的美好時光。與其他多次修改的詩作不同,《椅子、小刀、吉他》只有一個版本?;衾箤Υ嗽u價稱,希尼創作這首詩時可能更加專注,詩中可見詩人純粹的心靈。
“中文屋”思想實驗提出者約翰·塞爾逝世
近日,著名哲學家約翰·塞爾逝世,享年93歲。塞爾于1980年在論文《心智、大腦與程序》中首次提出“中文屋”論證,這一論證后來使他聞名于世。在“中文屋”思想實驗中,只懂英語的實驗對象被鎖在房間里,同時需要面對幾組無法理解的中文文字。通過一套由英語寫成的操作中文符號的指令和規則,房間內的人能夠將幾組中文文字在形式上關聯起來,并回答中文問題。當英語使用者將中文答案傳遞給房間外的中文使用者時,人們看不出答案是由完全不懂中文的人得出的。塞爾認為,“中文屋”思想實驗說明,能夠輸出答案并不意味著理解內容。塞爾因此強烈反駁了“強人工智能”的觀念,即“一臺計算機只要輸入正確的編程,就能擁有與人類完全相同的思維”的觀點。在塞爾早期的論文《意識》中,“意識”被他定義為一種定性的、第一人稱的視角。在塞爾看來,盡管人工智能可以產出質量上乘的文字,但無法真正理解這些內容,機器永遠無法在無限復雜的計算中產生主觀意識,而與計算機程序不同,人類的精神狀態和意識本身與消化和血液流動一樣,是真實、真正的生物現象。
第四寫作短篇小說獎揭曉
“第四寫作短篇小說獎”由《衛報》和第四權出版社主辦,僅面向居住在英國及愛爾蘭的非裔、亞裔及少數族裔作家,旨在關注被英國出版商忽視的有色人種作家群體,獲獎者能夠獲得一千英鎊獎金并參與第四權出版社的出版研討會。10月1日,在倫敦舉辦的第九屆頒獎典禮上,斯里蘭卡作家皮尤米·卡普吉基亞納被宣布為今年的獲獎者。
卡普吉基亞納的獲獎作品《真品不在這里》講述了斯里蘭卡博物館館長查莉莎的故事。查莉莎執著地想要從大英博物館拿回原屬于斯里蘭卡的青銅度母像。為此,她舉辦了一個度母像復制品的展覽,卻最終遭到批評,甚至連她的丈夫都嘲諷道:“就算我們把珍貴的雕像拿回來,它們在一周內就會崩塌。我們又買不起那些恒溫設施。”在故事中,卡普吉基亞納用不同的語言風格描寫了查莉莎舉辦復制品展覽后收到的郵件、信函和博客評論。評委會認為,這個故事在極短的篇幅內探討了身份政治、文化所有權、野心的脆弱性等復雜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