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童書展達成近千項版權交易意向,銷售碼洋約1500萬元 為全球兒童閱讀添海派書香
“中國市場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尤其在文學與教育類童書領域潛力巨大,銷售呈穩步增長趨勢,未來仍有廣闊拓展空間。”英國Igloo Books出版社迪恩·科尼什期待與團隊“持續深耕中國市場”。為期三天的2025中國上海國際童書展(CCBF)昨天落幕,促成近1000項版權交易意向,實現圖書銷售碼洋約1500萬元,文創和衍生品銷售額近200萬元。
據統計,本屆童書展吸引來自35個國家和地區的474家參展商亮相,集中展示超2萬種中外最新童書,三天共迎來近4.3萬名觀眾,同期舉辦322場新書發布交流等活動,與城市文化場景深度聯動,通過文旅商體展融合模式,持續釋放兒童內容產業跨界能量,展現出全球兒童內容生態的多元活力與發展潛力,上海書香國際“能見度”走高。
超三分之一海外展商連續三年赴約
“全球童書市場趨勢分析”論壇上,尼爾森IQ圖書數據商業總監海柔爾·凱尼恩指出,截至今年8月,尼爾森監測的18個區域市場中有15個保持銷售增長,其中巴西和印度增幅超10%。北京開卷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10月中國童書零售市場整體微降0.48%,但內容電商貢獻近五成銷量,科普類增幅明顯。
海內外童書界同行在交流中互相打氣、尋覓商機。
本屆展會共有194家國際展商參展,超三分之一連續參展三年及以上。俄羅斯Polyandria出版社達麗娜·雅庫寧娜認為,上海國際童書展為俄羅斯作家與插畫家提供了高質量平臺,“中俄合作加深,不僅引進出版大量中國原創繪本,還洽談多項版權輸出”。澳大利亞Windy Hollow Books出版社克里斯蒂娜·帕塞表示,參展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國出版商需求,聆聽東亞龐大市場心聲。朝鮮外文出版社駐中國沈陽海外辦事處代表金真范說,此次是朝鮮首次派遣兒童圖書代表團出國參加國際童書交流。
本土傳統文化和東方美學讀物,也圈粉海外市場。其中,繪本《九鳳》完成馬來西亞語版權輸出,專為繪本設計的文創青花瓷盤、冰箱貼等讓海外出版人和插畫師愛不釋手,直呼“驚艷”“有韻味”。
數字時代更需優質的美學啟蒙
中國與馬來西亞閱讀推廣機構代表指出,數字化環境正重塑兒童閱讀習慣,AI技術為童書出版注入更多呈現方式,反過來也促使出版人思考如何以美學啟蒙為小讀者打好精神底色,讓優質讀物產業鏈有效延伸。
以“中華先鋒人物故事匯·圖畫書系列”為例,接力出版社總編輯唐玲談到,傳記類圖畫書面臨“還原真實與講好故事”雙重挑戰,系列化創作并非簡單把故事進行圖像化轉化,而是嚴格遵循圖畫書文學特質與藝術特征,堅守兒童性、藝術性、思想性。在她看來,既要立足幼兒認知規律,讓故事走進孩子內心,也要深耕獨特藝術語言展現審美價值。
繼“全景看中華文明”系列后,新蕾出版社推出“文物中國史”系列八卷本,從國內外數十家博物館中精選代表性文物,通過解讀其形態、工藝與發掘故事,勾連起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實現“以物證史”。上海大學圖書館館長潘守永談到,這是博物館教育資源向社會、向家庭深度拓展的成功實踐,有效彌補了學校歷史教育與博物館日常參觀之間的空缺,讓“紙上博物館”成為孩子隨時翻閱的“第二課堂”。
童書可以讀也可以“演”——“小香咕”是作家秦文君筆下的人物,《小香咕上學記》發布會現場,上海寶山區7位“小香咕”粉絲與來自常州經開區的8位文學小英才集體亮相,帶來特別環節——“小香咕”系列續寫成果大展演,氣氛熱烈。
“票根經濟”長尾效應顯著
一張童書展門票如何激活文旅生態大格局?今年首推“票根經濟”,觀眾憑票根即可在餐飲、零售、文創及展覽等多場景享受專屬優惠。據世博天地反饋,上周六客流較平時增加逾萬人,總體觀展人次表現良好,高于同期一般展會水平,長尾效應顯著。“此次創新聯動為全球兒童內容產業帶來借鑒案例,也向世界展示本土兒童閱讀消費力量。”相關負責人說。
童書展熱度并未局限于館內。“新華文創·新夢想”與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打造“閱美上少圖,童繪新夢想——申城少兒閱讀季”童書π系列活動,將三天熱潮轉化為持續數月的全城閱讀風尚。“城市聯動”覆蓋上海80余個閱讀空間、書店、書院及城市地標。
未來CCBF將與更多文旅場館、商圈及文化機構共建全年聯動機制,推出“親子文化路線”“城市童書漫游”等長期項目,將展會打造為連接城市生活與文化體驗的重要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