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抵達和記錄,是身為記者的幸運
今年10月27日凌晨4時許,一架從加爾各答起飛的印度靛藍航空航班,搭載176名乘客降落在廣州白云機場。這是5年來首趟由印度直飛中國內地的航班。不久前,印度國內剛迎來盛大的排燈節。直航恢復的消息與節日的喜慶氣氛交織,引發廣泛關注。人們互致問候,點綴著鮮花與彩燈的圖片流轉于一個個社交平臺,傳遞著美好的祝福。
時光倒帶回2017年9月25日凌晨1點。在經歷了6個多小時不間斷的飛行后,我乘坐的國航CA889航班抵達印度孟買國際機場。盡管是一次夜航,我卻幾乎毫無睡意,心中五味雜陳:既有只身遠離家人與同事的歉疚與不舍,也有對即將開始的駐外生涯的興奮與不安。將視線拉長,全球化已步入下半程。經貿往來讓世界各地的聯結更為緊密,技術進步讓人際交流愈發便捷,然而制度、觀念與文化的高墻,依然無形而堅硬的矗立。作為一名在國內工作過十余年的新聞記者,難免心緒紛雜。夜航南飛,我一直在想:對于即將踏足的印度,我該如何下筆“描摹”?茫然之際,領導送別時的叮囑回響耳畔:“印度到底是什么樣的?你要用報道努力為大家畫個像。”
自2017年9月至2021年1月,我在印度工作生活了3年多。時間愈久,便愈感到所謂“不可思議的印度”這一標簽,很大程度上源于人們對這個國家的了解不足。無論從地域、語言、文化、民族還是宗教來看,印度都堪稱一座“萬花筒”。身臨其境,常常令人感到眩暈。在印后半段,我開始梳理、整合那些零散的片段記錄。印度外賣與無現金消費、民眾的“買房難”與“考公熱”、印式“國企改革”與農產品滯銷、寶萊塢在滿屏歌舞之外的現實側影……這些線索看似平常,一旦落筆成文,方知其中不易。我不斷提醒自己:書寫印度,要多做描摹,慎下斷語。在日常報道中,我努力呈現印度多元、復雜而豐富的面貌。無法成稿的見聞,便見縫插針寫成手札。回國兩年后,我將這些文字整理成冊,出版了《斷裂與新生——一位中國記者筆下的印度日常》。這本書是意外完成的一份駐外答卷,也是一幅帶有鮮明個人印記、試圖勾勒印度輪廓的“畫像”。我在自序中寫道:本書無意也無力提供關于“何為印度”的標準答案。“我所希望的,是帶領那些對印度感興趣的普通國人讀者,試著穿越流行的標簽,觸摸印度社會的肌理,傾聽街頭嘈雜的聲音,看見那些斑斕的色彩,以及感知到不同的氣味。”
能將駐外見聞結集成書,本已屬意料之外。更沒想到的是,這本書入選了《亞洲周刊》2023年度“全球華人十大好書(非小說類)”。于我而言,這無疑是極大的驚喜與鼓舞。此外,我還陸續收到一些特別的反饋。一位國內資深外交官發來祝賀,稱此書的出版是中印人文交流中的“補白之作”。也有印度朋友讀后告訴我“寫得很客觀”。我的好友、年輕漢學家唐漢明,還特意發來長篇書評。這些來自師友的肯定與鼓勵,令我動容。但我也清醒地意識到,面對如此多元而豐富的國度,3年時間不過匆匆一瞥。加之日常工作繁重,一些原計劃實地探訪的地方最終未能成行,成為我駐印期間最大的遺憾。然而,回顧近十年來,從中國記者乃至國人視角出發、基于一手資料的印度主題寫作確實不算多。我慶幸自己最終克服困難,略盡綿薄之力。
又一個記者節來臨。回望來路,我更加明白:無論何時,都不應辜負每一次出發。因為能夠抵達、在場和記錄,始終是一名記者的幸運,也是這份職業所能賦予的最大光榮。
(作者系新華社高級記者,新華社河南分社副總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