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結束的細菌戰》:為什么還要寫“細菌戰”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南香紅的《沒有結束的細菌戰》面世。在此之前,學界與出版界已有金成民《日本軍細菌戰》、陳致遠《日本侵華細菌戰》等大量相關著作,南香紅本人也曾出版《王選的八年抗戰》《細菌戰:鼠疫圍城》等作品。那么,她為何仍要寫作這本《沒有結束的細菌戰》?
該書的寫作緣起于2002年,當時南香紅在《南方周末》北京記者站工作,因采訪細菌戰受害者親屬王選而撰寫了《她把細菌戰真相告訴世界》一文。對多數記者而言,一篇報道的完成往往意味著一項工作的結束,但南香紅沒有止步于此。她意識到這段歷史的重要與緊迫,從此一路追蹤,持續記錄,直至今日。該書的寫作,體現出南香紅作為一名新聞人的良知與堅守。她曾任職于《新疆日報》《南方都市報》等媒體,從事新聞工作30余年。盡管近年轉型為非虛構作家,她骨子里仍是一名記者。那份新聞人的底色、良知與執著,從未褪色。她在本書序言中寫道:“作為一名記者,所能做的不多,唯有記錄。”“所能做的不多”是她一貫的謙辭。然而,“還原歷史、保存真相”需要記者,“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受并看見”更需要優秀的記者。
正如南香紅所說:“作惡者總是借消滅歷史來掩蓋罪行,因此還原并保存真實的歷史,是反思并校正人類行為的起點與前提。”該書所聚焦的“細菌戰”,即日軍在“二戰”期間以鼠疫、霍亂等細菌或病毒作為武器,于中國浙江、湖南、江西等地毒害人畜、毀壞作物,人為制造瘟疫的極端戰爭行為。中國是世界上首個遭受細菌戰大規模攻擊的國家,日軍此舉造成巨大傷亡,卻始終矢口否認、蓄意掩蓋。因此,揭露這段歷史真相,至今仍具緊迫意義。
該書所呈現的史實觸目驚心:金華一個小小的崇山村,據村民王晉悌與其同伴調查,就有1240人受害于細菌戰;日本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就已啟動細菌武器研究并秘密開發;731部隊在1941年編制曾達3500人,擁有十多種當時世界未知、人類毫無預防手段的細菌武器,形成從實驗、制造到實戰的完整體系;其實驗直接在活人身上進行,實驗體隨后被送入焚尸爐;該部隊每月可生產約300公斤凈鼠疫菌,或500至600公斤凈炭疽菌,或一千公斤凈霍亂菌。盡管在中國民間對日細菌戰訴訟中,日本最高法院全面認定了180名中國受害者原告所舉證的細菌戰事實,首次在司法層面承認細菌戰的存在及其對中國的傷害,然而直至今日,細菌戰仍是日本國家最高層的“taboo”(禁忌):不道歉賠償,對受害者的呼聲置若罔聞。這些被長期遮蔽的歷史真相亟待被更多人知曉。該書最重要的價值在于以真實、清晰、準確的筆觸還原歷史原貌,既揭露了日軍在華犯下的滔天罪行,也為人類反思戰爭、校正前路,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證言。
全書60余萬字,引用了大量權威而真實的史料,既有豐富的文獻檔案,也包括細菌戰參與者、受害者及其家屬的口述實錄,更輔以近200幅珍貴圖片。書中涉及的主要人物均配有照片,真正做到了“有圖有真相”。翔實的文字與具象的視覺材料,既有力地支撐了敘述的真實性,也拉近了讀者與那段歷史的距離。為增強讀者的臨場感,南香紅不僅運用舉例、摹狀、列數字、打比方、畫圖表等多種說明手法,更有意設置懸念、構建沖突、展開對比。例如,她將細菌戰——即生化武器的殺傷力,與美軍在日本投下的原子彈進行比較,指出細菌武器的巨大危害,“即便戰爭已過去80年,那些曾被污染的地區仍可檢測到活體病菌,持續威脅著人類生存安全”。
該書的書名,以“沒有結束”4字,堅定地昭示了一個事實:日本在近百年前發動的細菌戰,其影響與傷害遠未終結。該書的問世,再一次為世人敲響警鐘。歷史上的細菌戰曾給中國帶來深重災難,受害者雖得到一定救助,卻從未獲得應有的精神撫慰與正式道歉。他們的傷痛依然存在,細菌戰埋下的隱患也遠未徹底清除。
歷史不容遺忘,真相不可回避。《沒有結束的細菌戰》是一本非寫不可的書,也是一本正當其時的書。它既見證了作者扎實的職業能力與深厚的寫作功力,也再次提醒世人: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作者系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師,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現代散文敘述學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