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新時代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二○二五中國網絡文學論壇綜述
“希望各位網絡作家扎根時代生活,體悟‘國之大者’的深刻內涵,聚焦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宏偉實踐和輝煌成就,積極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情書寫當代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心靈圖景。在葆有鮮明‘網感’的同時,自覺追求精湛的藝術質感、鮮活的生活質感,以文學之筆,描繪時代萬千氣象,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經典,讓‘中國’二字成為照亮網絡文學浩瀚世界的精神燈塔。”近日,在福建泉州舉辦的以“大時代、大視野、大文學——文明新形態中的網絡文學”為主題的2025中國網絡文學論壇上,中國作協黨組書記、主席張宏森如是寄語網絡作家,引發與會網絡作家、專家學者的強烈共鳴并展開一場關于網絡文學創作與理論建構、新媒介與人工智能時代的網絡文學、網絡文學的產業實踐與國際傳播等話題的深入研討。
中國網絡文學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闊步邁進
作為中國文化出海的“新三樣”之一,如今的中國網絡文學早已褪去昔日的“小眾”標簽,成為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福建省作協副主席蕭鼎以《大時代 大視野 大文學》為題,回顧了網絡文學從“野生的創作”到如今擁有5.75億用戶、年營收超440億元、年度新增作品200萬部的驚人成就。正如蕭鼎所說,如今的中國網絡文學已經構建起一條涵蓋創作、出版、IP改編、海外傳播的完整生態鏈,成為文化產業中極具活力的“增長極”。蕭鼎表示,新時代的網絡作家應勇于跳出既往類型寫作的“舒適區”,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現實與未來,擔負起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他舉例,近年來,許多福建網絡作家將非遺、“國風”元素融入創作,如德化白瓷的燒制技藝、永春篾香的制作流程、提線木偶戲的表演藝術等,讓這些文化符號在網絡文學中“活”了起來,成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中,網絡文學迅速迭代升級,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闊步邁進,同時也面臨來自人工智能等領域的諸多挑戰。網絡作家如何更好地應對挑戰、開拓創新?網絡作家殺蟲隊隊員以作品《十日終焉》為例,分享了其從資深游戲玩家視角進行的敘事創新。他將游戲敘事中“攝像機架在主角肩膀上”的沉浸感、多角色多線敘事的拼圖式結構引入網絡文學,甚至大膽嘗試連續二十萬字不著墨主角的群像描寫,成功激發了讀者如“玩家”般參與劇情拼湊的熱情。他提出,讀者對“新鮮感”的永恒追求,是驅動網絡文學在敘事結構上不斷突破的動力。
面對AIGC技術發展的浪潮,網絡作家叢林狼表示,AI寫作、AI繪畫、AI音樂、AI動畫等正沖擊著網絡文學的表達方式,以往一分鐘動畫特效可能需要十幾萬元成本,而今幾千元就能解決,短劇、漫劇順勢而生,也給網絡文學創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比如,2025年由網文改編的短劇占比超45%,能為原著帶來300%以上的閱讀增長量。叢林狼認為,網絡作家深諳“逆襲”“反轉”等劇情寫作的“爆點”,往往也最懂自身IP的核心魅力,且具備與短劇高度契合的節奏把控能力,這使得他們在“網文+短劇”的雙棲創作中具備很強的競爭力。
網絡作家墨書白則從創作本體層面,探討了AI時代故事構建的“道”與“術”。她認為,故事的本質是人類對“如何度過一生”的價值探討,具有“共情”與“幻想”兩大根本屬性。當下的網絡作家要深入體驗時代與社會生活,在創作中進行真誠的價值探討,提升故事的“深度”。同時,為適應全產業鏈IP開發,作家也需提升故事的“廣度”,在人物設定和作品結構上進行綜合化、技術化的整合,使作品能更好地轉化為影視、游戲等多種形態。
關于網絡文學中的“她力量”,中華女子學院文化傳播與藝術學院副研究員賈麗艷表示,如今女性作家已占網絡作家群體的六成,她們以細膩的語言、復雜的情感刻畫和不斷的類型融合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女性敘事。在IP轉化領域,女性視角作品已成為“她題材”影視劇的重要內容源頭,推動了“她經濟”的崛起。無數學生、母親和各行各業的女性踴躍投身網文創作,塑造出眾多自立、自強、智慧、勇敢、獨立的女性形象,生動反映中國女性的情感志趣與生活追求,其影響已不限于文學范疇,同時影響著全社會的思想觀念。
網絡文學的理論建構與經典化路徑
在網絡文學的理論建構方面,山東省作協主席黃發有表示,網絡文學作為新大眾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創作發展具有三大核心范式,對網絡文學的研究應從這三個維度深入展開:一是交互敘事與用戶共創范式,受眾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的共創者。二是跨媒介敘事與IP衍生范式,網絡文學作為源頭,通過與影視、動漫、游戲等媒介形成互補性敘事,構建起完整的產業鏈。三是算法推薦范式,數據和算法反向影響創作方向,但值得警惕的是,效率提升的同時也伴隨著“信息繭房”和同質化的風險。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邵燕君緊扣“原創性領先”這一命題,回顧了中國網絡文學出海十年的歷程。她認為,中國網絡文學的全球競爭力根源在于其原創的“起點模式”生產機制即“VIP付費閱讀—職業作家體系建立—讀者反饋”,它激發了千千萬萬普通人的“創作生產力”,形成了基于“書友經濟”的大規模文學生產。邵燕君特別分析了起點國際從培養譯者轉向培養海外原創作者的策略性轉變,認為這標志著網文出海從“產品輸出”“模式輸出”進入了更高維度的“技術(套路)輸出”階段。她表示,必須不斷保護并激發原創性土壤,網絡文學才能在全球競爭中保持“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領先地位。
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玉玊認為,新時代網絡文學經典化的核心在于確立其自身新的文學性標準,不能簡單套用紙媒文學的審美尺度。她表示,經典化過程必須尊重網絡文學讀者對于“好看”的樸素追求,信任大眾的審美判斷力,并將經典化視為引導行業發展的手段而非最終目的,促進創作經驗的傳承與發展。
多方力量共同推動網絡文學的傳播與發展
關于助力網絡文學的傳播與發展,浙江省作協黨組書記葉彤分享了浙江作為網絡文學重鎮的經驗,即通過推出“網絡文學引導工程”、舉辦中國國際網絡文學周、創建“網絡文學IP直通車”等多種舉措,系統性地在創作引導、國際傳播與IP轉化上精耕細作,形成了可持續的良性發展生態。
在網文“出海”方面,晉江文學城副總裁胡慧娟從平臺方的實踐出發,闡述了網絡文學全球傳播的路徑。她提出要“修煉內在”(培育好故事、提升翻譯質量)、“借好外力”(加強市場調研、推動多形態轉化),同時堅持市場化輸出策略,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推動網絡文學的海外傳播與文明互鑒。
掌閱科技總編輯馬艷霞也分享了平臺經驗,比如推出掌閱國際版App、海外短劇平臺App,同時還自主研發了協作式翻譯平臺和工具,不斷提高網文、短劇、漫畫等內容的翻譯速度和質量。馬艷霞表示,平臺助推網文“出海”有三大趨勢值得關注:技術深度融合,即AI不僅用于翻譯,更將用于創作輔助、個性化生成和用戶體驗優化;IP全球運營,將在中國和海外同時受到歡迎的頂級IP,進行動漫、影視、游戲的全球同步開發,實現從“故事出海”到“生態出海”的跨越;期待出現更多以全球視角書寫、能被全人類共同欣賞的故事,讓中國網絡文學成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美麗橋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