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三國的星空第一部》探討中國歷史故事的動畫呈現方式
三國在國內影視劇的呈現上已有經典的作品和符號,該題材第一次以動畫電影的形式出現在銀幕上,這意味著內容呈現媒介形式的延伸和受眾群體的擴大。作為動畫電影《三國的星空》編劇和監制的易中天,基于他本身對魏晉史和三國故事的持續深耕、發展與傳播,保障了該影片在歷史方面的專業性。所以對此影片解讀的關鍵并不在于三國歷史本身,而在于這些故事被呈現的方式是否能被時代所接受。
與人物保持距離,以留白反差勾勒復雜性
影片中的曹操一心維護“正統”,公正、樂觀、有勇有謀,這是一次對曹操刻板印象的較大顛覆,但這種塑造也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影片中對于他赤誠、無私、樂觀的表達似乎不太契合其文化背景和受眾期待。曹操無論早期多么公正,他都是復雜的,當一個復雜人物的內心戲大量外化,他是否還能保持這種“復雜”的張力?我們或許需要始終與這種復雜人物的主觀視角保持一定距離,如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就以高適的視角觀察李白,和他真切互動,以人物純粹主觀之外的觀察、體悟、共情來展現角色魅力。
《三國的星空第一部》中,袁紹一角的性格張力體現在他的前后反差。深藏不露而勢利自私的他,在官渡之戰落敗后,最想知道的卻是曹操在童年時喊的那句“捉賊”到底是在幫他還是害他,這讓他的形象一下子立體了起來,即在滿腹的謀略和野心中,他亦在乎情誼。這種人物羈絆的留白使曹操的人物形象也復雜了一些。
影片對于漢獻帝劉協的塑造亦觸動人心,他尚年幼就被丟到風雨飄搖的亂局之中,而其有名無實的帝王身份本身就蘊含著一種蒼涼的生命底色。他“破碎”卻堅強,被時代拋棄卻堅持自己作為帝王的擔當;他怯懦卻真誠,他害怕曹操的不可控,但也要在開戰之前親自去向曹操解釋那紙詔書。在東漢末年眾生漂泊無依、絕望迷茫的混亂中,他超出年齡與個人境遇的擔當與行為反映了一種屬于他的崇高。
場景在精不在多,融入情節與角色或更佳
戰爭場面的刻畫對于三國題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而要想設計好卻很難,在好萊塢等商業電影的特效、長期的視覺“轟炸”下,人們對于刺激而宏大的場面可能早已“免疫”。本片創作團隊專門研究了古代作戰的陣型和戰略,但仍缺乏一些突出的重點,這個重點不是視效,而是戰略節點及其意義,如取勝的因素、智慧、為何而戰等。關于戰爭場景,太多大場面可能會引起視覺疲勞且缺乏重點,或許講清其中的一兩點,使之深度融合到主旨、人物之中是更好的策略。《長安三萬里》中的戰爭——收復云山城(包括高適拖延時間、李白高適二人的相撲等博弈部分)其實圍繞的都是一點:以退為進。它在影片中早已不僅是戰略,而是人生哲理,它真正融入了人物的生命之中,而不只是被陳列展示。
以小情節寫大局,充分利用中式文化符號
影片中一些以小見大的情節是很有戲劇張力的,這也符合中國高語境文化“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敘事特點。比如小劉協在長安批奏折,從長安皇宮內的一隅道出了時代處境。面對董卓申請在洛陽處死成千上萬人的奏折,作為權力被架空的帝王,劉協不得不批,而他的猶豫與擔憂體現了他的不忍之心。緊接著面對后宮申請增加痰盂三十,創作者又讓觀眾看到了他帝王之外作為孩童幼稚而頑皮的一面,他終于有了行使帝王之“名”的機會,可以趁機吟誦批判奢靡之風的文句,能在說出的那一瞬間與后宮同樣身不由己的人共情,“何必為難他們”,這個小片段不僅大致勾勒了劉協的人物性格,還交代了皇室、百姓于亂世中深陷被動局面的情況。與此類似的還有祭壇求雨情節,不僅展示了中國古代祭天求雨的文化,更突出了劉協對國家民眾的真摯情感。
袁紹宴請曹操的情節信息也十分豐富,除了宴會前袁紹吟詩體現了古代上流社會的宴會儀式,影片還展示了冀州魚膾等北方多地的美食,囊括了多層信息,有表層的菜品樣貌、烹飪方式、菜品所代表的地域飲食文化,也有深層的權力博弈。
勵志敘事遠不夠,需發掘歷史的現實意義
《三國的星空第一部》至官渡之戰結束,片中曹操的故事更像是一種主人公在掙扎挫折后取得了成功的“勵志”敘事,其主旨更多地聚焦在人物成長、人際情感方面,三國的復雜性尚未大幅展開。創作者同時需要權衡影片中笑點設計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相比于借鑒現有的動畫人物表達范式,還需要考慮是否有必要進一步研究更加貼合中國語境與時代審美的動畫形式人物塑造。
創作者需要更多地考慮歷史故事如何與當代觀眾的生活進行呼應,去找到那些跨越時空的共通點。一個好的故事需要讓觀眾從這個被構建的世界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讓這個外在的故事照見他們的心靈所需、時代所需,才可能真正讓歷史中的人物、文化重新煥發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