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抗戰長篇小說《陣地》新書分享會在南寧舉辦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11月12日上午,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聯合主辦的“一部劇、一本書、一個展、一座城”——文化抗戰長篇小說《陣地》新書分享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陳列大樓四層多功能廳舉行。

活動現場
桂林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陸波,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陶少藝,廣西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何廣壽,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黃軒莊,廣西廣播電視臺副臺長馬繼霞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原總裁、人民文學出版社原社長兼總編輯、中國出版協會全民閱讀工作委員會主任聶震寧,電視劇《陣地》編劇、圖書《陣地》作者之一錢林森,圖書《陣地》作者王劍平,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策展人李霞等嘉賓出席了本次活動,區內多家文化機構、高校及企業黨支部代表和媒體界人士共同參與了此次活動。
本次活動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編輯湯文輝主持,對談部分由廣西電視臺制片人、主持人許菲主持。湯文輝介紹,在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指導下,桂林市委宣傳部關切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策劃出版的《陣地》一書,聚焦1938年至1944年桂林抗戰文化城的壯闊歷史,再現了郭沫若、夏衍、田漢等千余名文化精英以筆為槍、以文鑄魂的光輝歷程,是傳承紅色文化、汲取奮進力量的重要文學成果。
陸波在致辭中指出,桂林是“山水甲天下”的國際旅游名城,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抗戰文化城。《陣地》的出版,充分響應了陳剛書記關于“加強桂林文化抗戰歷史研究”的指示,深刻詮釋了桂林“文化抗戰”這一特殊戰場的獨特價值與偉大意義,希望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以此次新書分享為契機,持續深耕桂林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推出更多無愧于偉大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出版精品,為文化賦能桂林高質量發展,助力桂林世界級旅游城市建設奮進突破作出更大的貢獻。
黃軒莊在致辭中表示,長篇小說《陣地》以生動的文字再現了80多年前波瀾壯闊的文化抗戰史,以及夏衍、田漢、郭沫若等文化戰士為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傳承中華民族文化而抗爭不息的故事。出版《陣地》這部長篇歷史小說,是廣西師大出版社深入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傳承紅色革命文化的又一次生動實踐。希望通過這部作品,讓更多人銘記文化抗戰的歷史,感悟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偉大力量。
陶少藝在致辭中強調,博物館既是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本次《陣地》新書分享會在博物館舉辦,意義深遠。他表示,通過文化抗戰長篇小說《陣地》新書分享會這一形式,將“鑄魂立心御外侮—廣西文化抗戰特展”與圖書通過特有的精神共鳴和價值內核緊密聯系在一起,能為觀眾與讀者搭建起觸摸歷史、傳承精神的橋梁。
隨后,在與會嘉賓、讀者的共同見證下,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陸波、何廣壽、黃軒莊、聶震寧、錢林森、王劍平分別向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廣西自然博物館廣西民族博物館、廣西民族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廣西廣播電視臺、廣西藝術學院、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南寧職業技術大學、南寧師范大學、華潤置地(南寧)有限公司等單位黨支部代表贈書,讓抗戰精神隨著圖書的傳遞,在更廣闊的社會層面落地生根、接續傳承、生生不息。
贈書儀式后,聶震寧、錢林森、王劍平、李霞與主持人許菲圍繞《陣地》的創作背景、文化抗戰的歷史意義、文學與影視在歷史敘事中的不同表達、以及如何讓紅色記憶在當代煥發新的生命力等議題進行了分享。

對談現場
聶震寧指出,長篇小說《陣地》最大的價值在于全景式地描寫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廣大知識分子為挽救民族危亡而進行的文化抗戰群像。他指出:“《陣地》不僅生動描繪了一批知識分子的抗戰歷程,更刻畫了血肉豐滿、立體多維的歷史人物。書中每一個細節與故事都飽含力量,帶給我持續的感動與驚喜。”他表示,與同名電視劇側重展現外部斗爭與工作不同,小說《陣地》深入人物內心世界,精微地揭示了他們不為人知的側面——他們的迷茫、堅韌、犧牲與溫情,呈現了與大眾刻板印象截然不同的真實面相。這種深掘人物靈魂的筆法,使得歷史的敘述超越了事件的表層,充滿了人性的溫度與深度,讀來既令人耳目一新,又深深為之動容。
錢林森表示,小說《陣地》比電視劇《陣地》鋪陳得更為自然,涉及的內容更加廣泛。“我作為編劇覺得很幸運,《陣地》電視劇和《陣地》小說在今年一起登上舞臺是我莫大的榮幸,尤其是今天還能參加新書分享會,讓我覺得很驚喜也很感動。” 錢林森指出,《陣地》中描寫的知識分子群像繼承了魯迅先生以筆為刀的戰斗精神。
王劍平在分享中特別提到了前往桂林實地調查的經歷。為還原歷史現場,他不僅研讀了上百萬字的檔案文獻,更親自前往桂林調研,在當年的戰場遺址、老街巷間尋找歲月痕跡。他站在漓江邊感受當年的風雨,在老城墻下觸摸彈孔遺跡。這些實地探訪讓他跳出了紙堆,真正聞到了歷史的氣息。他說,檔案是歷史的骨架,而親歷現場的體悟則為創作注入了溫度與呼吸,正是在這虛實交織的探尋中,他找到了歷史真實與藝術表達之間最動人的平衡。
李霞表示,在籌備“鑄魂立心御外侮—廣西文化抗戰特展”的過程中,發現的許多珍貴史料,都與《陣地》的描寫形成了深刻共鳴。例如,展出的一批桂林文化抗戰時期知識分子使用的物件及照片——他們在敵機轟炸下堅持辦報,在巖洞中授課,組織演劇隊喚醒民眾。這些正是小說里所描繪的“文化抗戰群像”的真實寫照,歷史與文學在展覽中相互印證,共同講述著一代人在烽火中用文化筑起精神防線的動人故事。
本次《陣地》新書南寧分享會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山水閱讀2025”系列活動之一,旨在通過劇、書、展、城的聯動,將紅色記憶與時代使命相連,以文化實踐助力廣西文化強區建設,在推動廣西紅色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同時,為文化強區建設注入鮮活動力,助力文化強國建設在地方落地生根,讓革命精神跨越時空、代代相傳。
圖片由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