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選刊》舉辦“連接傳統文化根脈,賦能壽州文旅新篇”——全國著名作家看壽州活動
如何以文學之力助推地方文旅融合?如何在新時代喚醒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這是當前文學工作者深入思考的時代命題。11月12日,由《小說選刊》雜志社與安徽壽縣縣委宣傳部、壽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共同主辦的“連接傳統文化根脈,賦能壽州文旅新篇——全國著名作家看壽州”活動在壽縣舉辦。來自全國的知名作家、媒體人在文化底蘊深厚的千年古城,展開一場深度的文化尋根與創作采風,旨在通過文學視角深入挖掘壽州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當地文旅融合發展注入新的靈感與動力。
活動期間舉辦了專題座談會,圍繞“連接傳統文化根脈,賦能壽州文旅新篇”展開深入交流。中國作協副主席徐貴祥,《小說選刊》主編付秀瑩,壽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饒潔等出席座談會并致辭。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山西省文聯主席葛水平,安徽省文聯副主席許春樵,現代詩歌研究院執行院長舒潔,《綠洲》主編劉永濤,《天涯》主編林森,中國作家網總編輯王楊,壽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王寶琦,壽縣文學院院長黃丹丹,《小說選刊》事業發展部主任文蘇皖,《小說選刊》編輯胡丹,以及壽縣的創作者和文學愛好者參加座談會。座談會由《小說選刊》副主編李墨波主持。

座談會現場
徐貴祥談到,《小說選刊》多年來始終以敏銳的眼光發掘優秀作品與作家,尤其注重培養青年作家和基層創作者,為文學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古城壽縣文化底蘊深厚,可看、可品、可悟之處眾多——既有山水交融的自然景觀,又有古城滄桑的人文積淀;既能聽見歷史的回響,也能感知現實的脈動。他表示,地方文化是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正是這樣深厚的文化土壤,滋養了一批又一批作家的寫作,也為文學事業的繁榮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付秀瑩在致辭中說,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剛剛勝利閉幕,會議立足新征程繪就宏偉藍圖,明確提出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小說選刊》走進文化名城壽縣,開展文學采風活動,正是對四中全會精神的積極響應與深入踐行。她表示,此次活動致力于推動優質文學資源直達基層,引導作家貼近讀者、貼近生活,汲取壽州獨特的歷史文化養分,激活大眾文藝創作潛能,以文學之筆連接傳統文脈,為講好壽州故事、賦能文旅事業發展貢獻文學的力量。
饒潔介紹了壽縣文學事業蓬勃發展的現狀。近年來,壽縣縣委、縣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緊緊圍繞建設文化強縣目標,扎實推進“書、演、塑、唱”四項文化賦能工程,實施文藝人才“引育用”三項計劃,加大對文藝創作的支持與獎勵力度,全縣文化事業呈現欣欣向榮之勢。壽縣文化藝術中心建成開放,壽縣文學藝術院(壽州循理書院)掛牌成立,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壽縣文化館成功躋身國家一級館行列。截至目前,已有8名本土作家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在國家級刊物發表作品500余篇,并成功設立魯迅文學院首個縣級教學實踐點,展現出基層文學的勃勃生機。
座談會上,與會專家圍繞“激活傳統文化根脈,文學賦能文旅產業”展開熱烈研討。大家一致認為,壽縣是一座“活著的”歷史文化名城,一磚一石、一墻一巷皆蘊藏著古老的故事,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沛的素材與廣闊的想象空間。作家們表示,將用心體悟、以筆抒懷,努力創作出展現壽州神韻、傳遞文化精神的精品力作,為講好壽州故事、推動文旅融合注入文學的溫度與深度。

采風團在壽縣文化藝術中心
采訪采風過程中,作家們深入壽縣古城墻、歷史街巷與文物保護單位實地走訪。在青石板鋪就的古街感受千年城墻的雄渾與滄桑;步入楚文化博物館,透過一件件珍貴文物,與歷史展開跨越時空的對話;探訪安豐塘,體悟古代水利工程的卓越智慧與“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感受壽縣文化獨特魅力與鮮活氣息。

采風團在壽縣古城墻調研
活動期間,《小說選刊》雜志社還推出“一個縣城的文學風景”專題直播,邀請壽縣讀者趙東升與《天涯》主編林森走進直播間,共話壽縣歷史文化與文學發展。直播以“面對面”的形式,傾聽讀者心聲,拉近文學與大眾的距離,引起讀者廣泛關注和熱烈互動。作為全媒體時代文學傳播的新形態,直播以其即時性、互動性拓展了文學表達的邊界,也為文學走近讀者開辟了新路徑。《小說選刊》直播間自開播以來廣受好評,未來將持續探索更多文學與讀者對話的可能。
此次活動不僅搭建起文學與地域文化深入交流的橋梁,也為壽縣進一步挖掘文化內涵、提升文旅品質、擴大城市影響力開啟了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