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四大名旦”:以戲抗戰 大義凜然
1927年,北京的《順天時報》通過公開投票選舉的方式,推出了京劇旦角前四名: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四大名旦”的說法迅速傳播開來。1931年,《戲劇月刊》又進行了一次“四大名旦”評比,當選者依然是他們4位。這次評選使得“四大名旦”的社會聲譽日隆??烧l承想,此時的中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之大災難。
1931年9月18日晚,梅蘭芳正在北平中和園演出京劇《宇宙鋒》,在北平養病的張學良坐在包廂里看戲。戲才演了一半,有人伏在張學良耳邊小聲說了幾句后,張便匆匆離席了。散戲后,梅蘭芳才得知,日本人炮轟了沈陽,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1933年,在友人葉恭綽建議下,梅蘭芳編演了《抗金兵》,表現宋將韓世忠與夫人梁紅玉抗金終獲大捷的英勇壯舉。該劇首演于上海天蟾舞臺。表面上演的是抗擊金兵的歷史,實則是號召軍民抵抗日本侵略。眾多名家合演使其影響廣泛,有力激起了人民的抗戰情緒。
為了進一步鼓舞斗志,梅蘭芳將齊如山根據明傳奇編寫的《易鞋記》改編成京劇《生死恨》。1936年2月26日,《生死恨》在上海天蟾舞臺首演。劇目通過北宋普通婦女韓玉娘的苦難遭遇,隱喻當時整個民族遭受的苦痛,以此鼓舞民眾斗志。劇中,梅蘭芳飾演的韓玉娘滿懷激憤地唱道:“要把那眾番兵一刀一個,斬盡殺絕,到此時方稱了心腸。”該劇連演3天,反響強烈,激怒了當時上海社會局日本顧問,他稱非常時期劇目未經批準,不準上演。梅蘭芳以滿足觀眾要求為由,嚴詞拒絕。上海演出結束后,又轉到南京大華戲院連演3天,觀眾異常踴躍,大華戲院的票房門窗都被擠壞了,足見戲的現實影響力之大。1948年6月,《生死恨》由梅蘭芳主演,費穆導演,華藝影片公司出品拍攝成彩色戲曲影片。這是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
盧溝橋事變后不久,日軍開始進攻上海。1938年,梅蘭芳赴香港演出后留居香港,蓄須明志,不再登臺。1942年,梅蘭芳返滬,他不畏日寇、漢奸的威逼利誘,拒不為其演出。日本華北駐屯軍報道部部長山家少佐派人幾次登門逼迫,萬般無奈之際,梅蘭芳冒著生命危險連打三針傷寒預防針,體溫高達39℃,終以重病為由,擺脫了日寇的威懾和糾纏。
程硯秋也屢屢遭到日偽的糾纏與威脅。有一次,結束上海黃金大戲院演出后,他經天津返回北平時,在前門火車站遭兩個特務搜身。后來,他們將程硯秋帶到一小房內進行毆打。程硯秋怒火中燒,厲聲斥之:“士可殺不可辱,你們要干什么?”憑著少年時練就的武功,程硯秋揮拳還擊,把特務打得狼狽不堪。程硯秋單人斗群丑的義舉在梨園界立刻傳開了,大家無不拍手稱快。侯喜瑞聽了高興地說:“還是四弟有種,好樣的,替我們出了口惡氣!”
漢奸懷恨在心,暗中將程硯秋多年置辦的戲裝等撕毀。程與其矛盾日益嚴重,為避免事端,他決定息演,在頤和園西北的青龍橋一帶買下一個小四合院,購置了60多畝地,開始了歸隱務農的生活。他在寶藏寺遠望北平城,寫下“憑欄遠矚氣蕭森,故國精華何處尋?桑田滄海驚多變,指日揮戈望太平”的詩句。
敵偽當局為粉飾太平,還曾迫使北平梨園公益會出面請程硯秋等名角兒演出所謂“獻機”義務戲,為日軍唱戲捐飛機。程硯秋義正詞嚴地說:“我不能給日本人唱義務戲,叫他們買飛機去炸中國人……我程某人寧死槍下,也決不從命!”
與梅蘭芳、程硯秋迫于日偽刁難、尋釁,而離開舞臺不同,荀慧生在抗戰時期惡劣的環境下堅持演出。日軍侵華以來,荀慧生曾多次參加《雙沙河》《翠屏山》《十三妹》等義演,籌款慰勞前方抗日將士,救濟貧苦同仁,并捐款支持抗日。偽滿洲國通過“華北演藝協會”邀約荀慧生赴東北參加“登基大典”演出,他斷然拒絕,稱:“絕不與漢奸為伍!”
盧溝橋事變爆發后,滿腔憤怒的荀慧生不顧個人安危,赴盧溝橋前線慰問抗日將士。在炮火紛飛的前線,他唱了代表劇目《荀灌娘》,令戰士們人心振奮、熱血沸騰。
據說,鬼子敵機襲來,有一位年輕的戰士身負重傷。生命垂危之際,他說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再聽一段荀派的《紅娘》。荀慧生聞訊后,專程趕來抱著這名戰士演唱起“叫張生,隱藏在棋盤之下,我步步行來你步步爬……”伴著陣地上許多戰士嘶啞合唱的這段“西皮流水”,年輕的戰士閉上了雙眼……
得知我軍沒有強力的戰斗機抵御日軍,回到北京后,荀慧生連續義演七天,將全部演出收入捐獻給了第29軍。此后,他還多次通過義演捐獻飛機,支援抗戰。
“四大名旦”中,尚小云以豪俠慷慨著稱??箲饡r期,為培養京劇表演人才,他不惜變賣家產,辦起了京劇科班榮春社。尚小云因仗義疏財,被稱作“尚五塊”“尚大俠”。梨園行凡有人因生活苦難找上門,不管認不認識,他不問情由,出手就給五塊大洋。
社會動蕩、民不聊生,1939年,成立不久的榮春社面臨經費、演出等各種問題,維持運轉愈加艱難。尚小云不忍解散榮春社,只得繼續變賣家產。大家說他這是“毀家辦學”。
尚小云說:“近些年來,大家感到梨園缺乏人才的危機,所以我才下決心辦榮春社。過這種生活,又比唱戲難上十倍。在今日我才知道為人師表之難,但是我做事的勇氣,被環境支配更覺熱血沸騰。所以,抱定苦干到底的精神,或許也有最后成功的一天!”
抗戰期間,尚小云還用演出費貼補科班,通過各種方式義演,對敵人進行批判。榮春社共培養“榮”“春”、“長”“喜”兩科300余人,由名角兒出資培養了眾多后繼人才,不能不說是抗戰時期的一大壯舉。
“四大名旦”抵抗日本侵略的方式各不相同,相互間又各有補充,展現了戲曲人不屈的斗志。
(作者:智聯忠,系福州市藝術創作研究中心評論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