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鄉到世界的戲劇之路
今年,是烏鎮戲劇節的“本命年”。10月16日至26日,以“扶搖”為主題的第十二屆烏鎮戲劇節在煙雨迷蒙的水鄉拉開帷幕。槳聲燈影里,一幕幕戲劇精彩上演:來自中國、德國、法國、挪威等10個國家的25部特邀戲劇佳作,在烏鎮演出71場。這些作品中,有德國漢堡德意志劇院的戲劇力作《人類之城馬拉松劇》,有日本戲劇導演鈴木忠志常演不衰的代表作《大鼻子情圣》,亦有挪威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恩·福瑟編劇的《暗影》等。中外戲劇人回應時代關切,展開交流對話,每一句皆有戲劇悠長的余韻,每一幕都是情感激蕩的定格。
一場從古希臘到當代的戲劇馬拉松
本屆烏鎮戲劇節上,《人類之城馬拉松劇》備受矚目。這部遍獲歐洲戲劇節獎項的作品總時長9小時,分為5部,在3天內完成演出,7天內連續演出兩輪,“馬拉松劇”名副其實。
巨大的體量令《人類之城馬拉松劇》2023年9月于漢堡首演后,從未在德國外演出,即使去柏林,也只演一兩部。為讓它來烏鎮,戲劇節3次邀約,技術團隊六赴德國;7月初,裝滿舞臺部件和道具的集裝箱就已啟程,開始跨越半個地球的海運旅程;10月,德方主創抵達后,中外演員聯合排練,75位中國演員負責歌隊與鼓隊表演。中德戲劇人精誠合作,將這部演職人員多達150余人的開幕大戲完美呈現,這也是烏鎮戲劇節第一次與國際知名劇團合作共創。
《人類之城馬拉松劇》講述了歐洲文明史上最著名的神話之一——忒拜城的建立。以古希臘神話為藍本,第一部《狄奧尼索斯》、第三部《俄狄浦斯》和第五部《安提戈涅》改編自古希臘劇作家歐里庇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原著劇本,第二部《拉伊俄斯》和第四部《伊俄卡斯忒》是新創文本。新與舊,原創與改編,《人類之城馬拉松劇》將流傳已久的古希臘神話與當代社會現實編織糅合,讓古老敘事在當下語境再次發聲,提出一個個具有強烈現實意義的詰問。
第四部《伊俄卡斯忒》講述了俄狄浦斯的兩個兒子伊特俄克勒斯與波呂尼刻斯為爭奪忒拜王位反目成仇,展開決斗同歸于盡的悲劇。在導演卡琳·拜爾看來,這個兄弟鬩墻的故事既古老又嶄新:當今世界,人們依然試圖用戰爭解決問題,俄狄浦斯二子相殘的神話其實早已昭示,以暴制暴無法獲得和平。
因入圍2024年柏林戲劇節“十部最值得關注劇目”,第二部《拉伊俄斯》在五聯劇中最負盛名,這也是德國女演員莉娜·貝克曼一人分飾5個角色、一場酣暢淋漓的獨角戲。由于大多數關于俄狄浦斯的父親拉伊俄斯的古典作品未能完整流傳,編劇只能拼湊古典文獻的斷章殘篇,采用非線性與多視角敘事結構,融合當下現實創作劇本,這反而令作品更直接通往劇場,通向我們的時代。當觀眾看到古希臘神話中的拉伊俄斯和俄狄浦斯之母伊俄卡斯忒騎著摩托車在快餐店買漢堡,看到他們以當代人的面貌出現在舞臺錄影中,古希臘不再遙遠,悲劇英雄難以抗拒的命運之輪似乎依然轟轟作響。舞臺之上,貝克曼是拉伊俄斯、是伊俄卡斯忒,也是希臘歌隊中的無名歌者,她行云流水般的表演極具力量,迥然不同地演繹出各個人物的性格特征,令觀眾充分感受到何謂表演的藝術。演出結束,她在如潮的掌聲與歡呼聲中返場5次,終于謝幕。
一次從民族到世界的戲劇對話
這是鈴木忠志第三次攜劇來到烏鎮戲劇節,也是我第三次采訪這位年已86歲的戲劇“老人”。在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紀重要導演/戲劇家”叢書中,鈴木忠志與布萊希特、彼得·布魯克等西方戲劇大家齊名。與去年嚴肅的《酒神》不同,今年他帶來了頗為輕松的《大鼻子情圣》,其改編自法國劇作家羅斯丹創作的五幕戲劇。
舞臺之上,白色櫻花遍撒,燈光清冷,侘寂幽玄。日本演員竹森陽一扮演的西諾哈、中國演員田沖扮演的克里斯汀和俄羅斯演員娜娜·塔季什維利扮演的羅姍娜登場,3人嗓音渾厚,語調斬釘截鐵,分別用日語、中文和俄語高聲念出對白,不少觀眾也許會悚然一驚,這正是鈴木忠志的戲劇美學。他認為,語言承載了文化與傳統,演員在表演時應使用本國語言,你來我往間,對話產生微妙的戲劇張力,作品也具有了文化交流的意義。
觀看鈴木忠志的戲劇,演員的身體語言往往帶給觀眾視覺沖擊,這是他從日本能劇和歌舞伎等傳統藝術發展出的表演訓練體系。在他看來,日本戲劇不能單純模仿、學習西方戲劇,要建立獨立的戲劇模式:通過演員獨特的身體感知,在舞臺上用身體“演活”戲劇情境。于是,我們看到,飾演武士的男性演員用蹲踞的身體姿態,穿著足袋,用被稱為“滑步”的腳步移動方式入場,這與能劇表演以腳掌緊貼舞臺地板滑行進場的特征十分類似。鈴木忠志對我說,“這是身體的語法”,當演員都能遵守這個“語法”時,各國演員、各種語言都能和諧共存。
于是,在這部改編自法國的戲劇中,中日俄3國演員身著和服,居住町屋,通過“滑步”移動,背景音樂時常響起意大利歌劇《茶花女》的悠揚選段,明亮的音色似乎令幽暗的舞臺也溫暖起來。在鈴木忠志心中,這是真正的能劇和歌舞伎,是世界通用的能劇和歌舞伎。他的戲劇有著鮮明的日本特色,卻常常演繹希臘悲劇或莎士比亞戲劇,在國際舞臺獨樹一幟,從中我們或許能夠看到一條從民族走向世界的路徑。
鈴木忠志說,這也許是他最后一次帶戲來烏鎮,因珍視與戲劇節共同發起人陳向宏之間的友誼,86歲的他再次從日本利賀出發,輾轉近一日來到這里,“真的太辛苦了”。即便如此,《大鼻子情圣》連演3晚,他就在音控臺旁連坐3晚,摸出規律的觀眾甚至專門去找他合影留念。10余年來,鈴木忠志經常攜劇來中國交流,與中國戲劇人合作,并親手培養出青年演員田沖。正如他在戲劇專著《文化就是身體》中所寫:“我們必須一直追求自己的理想,直到死去的那一天。正是這種轉瞬即逝的共同特質,把戲劇和生命緊緊結合在一起”。
一段從今天到未來的戲劇旅程
一個戲劇節的生命力,既在于國際視野的廣度,也在于本國土壤的厚度。作為烏鎮戲劇節名片,今年的青年競演以“流星、信用卡、牡丹花”為題,18組選手展開角逐,《游園失夢》奪冠。戲劇節走過十二載,青年競演報名人數過萬,700多位青年戲劇創作者從蚌灣劇場走出,陳明昊、吳彼、丁一滕等都是其中翹楚。他們已成為中國戲劇的中堅力量,活躍在國內外戲劇舞臺,如今或帶著作品重回烏鎮,或作為評委發掘戲劇新秀。
北柵糧倉不再是儲存谷物的地方,而是積淀力量靜待花開的戲夢糧倉。郝蕾、柯藍、肖競等6位女性導演在今年的戲夢糧倉單元帶來6部劇目,進行52場表演,有對經典文本的當代重構,也有聚焦現實的全新創作,展現女性藝術視角與敘事探索,為戲劇舞臺增添別樣的“她”風采。
走進烏鎮大劇院,明亮的走廊擺滿第一屆至第十二屆特邀劇目海報,從第一屆的6部作品,到今年的25部,12年來,烏鎮戲劇節的國際聲譽越來越響亮,戲劇節共同發起人之一、導演賴聲川說:“現在全世界的劇團都主動來問‘我們能不能來演出’?!弊哌^扶搖而上的12年,第十三屆烏鎮戲劇節的主題是“澹遠”,意在心境恬淡、志向高遠。展望未來,愿這個中外戲劇人和觀眾歡聚一堂的盛會能夠行穩致遠,與大家不見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