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化未來:劉慈欣作品在法國的跨媒介轉化
在數字全球化時代,技術革命與媒介融合正推動翻譯從單一的語際翻譯向語際-符際翻譯互補的方向發展,即由單一的翻譯語言模態向包括音樂、動畫、圖像在內的多符號模態演變,多模態改寫因而成為譯界新動向,譯本形態得到豐富,讀者得以從不同角度了解中華文化。其中,圖像敘事憑借其直觀性、形象性和情感性,能夠超越語言的障礙,直接作用于受眾的視覺感知,在跨文化傳播中具有天然的優勢。2015年,《三體》英譯版榮膺雨果獎,為中國科幻“出海”帶來了新的契機。次年,法國南方文獻出版社順勢推出《三體》法文版,為法國讀者打開了探索劉慈欣宇宙觀的大門,也引起了法國出版界對其作品的進一步關注和探索欲。科幻文學作為一種類型文學,本身具有較強的畫面感和敘事性,而劉慈欣的作品以其獨特的想象力與宏大的宇宙觀,為圖像敘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此背景下,劉慈欣作品的圖像化改編應運而生,相關的漫畫、圖像小說及影視作品在法國這一科幻文化沃土上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得益于法國深厚的漫畫傳統,劉慈欣作品在法國的跨媒介改編以漫畫為先導,這也間接印證了圖像媒介在科幻題材中獨特的審美表現力。目前,法國圖書市場存在兩套劉慈欣作品的法語漫畫,分別是《劉慈欣的未來世界》系列漫畫(共15冊)和《三體》系列漫畫(共5冊)。2019年,為將劉慈欣的科幻作品推廣至法語讀者群體,北京漫傳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法國漫畫出版巨頭戴樂古就“劉慈欣科幻漫畫”系列作品的法文版《劉慈欣的未來世界》授權出版事宜達成合作,不僅邀請了法國漫畫出版業的資深編輯科琳娜·貝特朗擔任主編,還匯聚了來自多國的優秀編繪者,包括法國知名漫畫編劇克里斯托弗·貝克、意大利漫畫家斯蒂法諾·拉菲爾,以及曾在《科幻世界》雜志上為《三體》連載版繪制插圖的中國漫畫家張曉雨。
作為文學翻譯的外延,劉慈欣科幻漫畫改編系列想要在法國成功落地并進入主流市場并非易事。漫傳奇創始人李赟指出,“劉慈欣科幻漫畫”系列的改編創作涉及多維度的二次創作,不僅涉及從中文到外文的語際轉換,還涉及從小說到劇本的文體轉換,最終還需要依托從文字到圖像的符際轉換使漫畫成型,整個過程充滿挑戰,“不僅有翻譯的問題,也有藝術標準和價值觀體系融合的問題”。幸運的是,科幻漫畫在法國擁有廣闊的發展平臺。李赟曾兩度參加法國漫畫之都昂古萊姆舉辦的國際漫畫節,被法國多元化的科幻漫畫市場以及漫畫的繪制水平深深吸引。此外,位于昂古萊姆的漫畫與圖像國際文化中心分別于2016年、2019年、2022年成功舉辦了三屆“講述科學、繪制科學”研討會(TSDS),旨在推動科研從業者、插畫師、作家通力合作,更好地傳遞科學知識。TSDS首席組織者塞西爾·德·霍森表示:“科學知識對情節結構的貢獻越大,它就越通俗易懂。”;又如,致力于推廣科幻文學藝術的網站C’est plus que de la SF(“不只是科幻”)在持續推送多場與科幻相關的專訪(其中就包括對劉慈欣的專訪)、播客,組織多場科幻節見面會之余,還成功組織了兩屆“科幻漫畫獎”評選……這些豐富的文化活動和對漫畫的正面認知為劉慈欣作品的漫畫改編提供了有利的接受語境和廣闊的生長空間,助力劉慈欣的作品在異語文化中成功實現了跨符號意義的再生。
2022年,在出版社的全力組織和多國創作者的聯合編繪下,《劉慈欣的未來世界》成功結集出版,共計15冊,內容涵蓋《流浪地 球》《球狀閃電》《贍養人類》等多部劉慈欣的代表作。憑借生動形象和通俗易懂的特點,漫畫改編成功將劉慈欣作品推向了更廣的受眾群體。劉慈欣本人也高度肯定了將其作品改編為漫畫的方案,他在《劉慈欣的未來世界》的序言中寫道:“我一直認為圖像比文字更能表現科幻小說,而這些漫畫正好驗證了我的觀點。”2024年至2025年,法國阿歇特出版集團也從中國引進了《三體》系列漫畫,負責該項目的主編布麗吉特·勒布朗在2025年成都舉辦的科幻產業國際沙龍現場表示,法國出版商在時刻關注中國科幻IP的動向,并為能夠成為《三體》漫畫法語版出版方而自豪。據法國各圖書銷售、評論網站反饋,圖像改編為劉慈欣作品在法國的傳播增色不少。一些劉慈欣原作的忠實讀者表示,漫畫營造出了原作中的緊張氣氛,優化了讀者的視覺體驗,還原了小說中引人入勝的情節和迷人的角色,而精美的插圖和明亮的色彩幫助他們獲得了更全面的閱讀體驗,更容易引起讀者強烈的情感共鳴;另一些讀者則通過漫畫初識劉慈欣,表示漫畫成功激發了他們閱讀原作的興趣。
相較于傳統漫畫改編,圖像小說作為一種融合了圖像敘事與文學深度的媒介形式,近年來在全球圖書市場快速崛起,也為科幻題材的改編提供了新的維度。這種圖文互涉的表現形式既延續了漫畫的視覺沖擊力,又保持了文學作品的敘事深度,滿足了讀圖時代廣大讀者的多元閱讀需求,在法國頗受歡迎。2025年正值《三體》獲雨果獎十周年紀念,《三體》圖像小說也隨之問世,有媒體稱其“標志著《三體》在圖像表達領域的新生”。該作由中國動漫金龍獎得主吳青松領銜創作,聯合三體IP內容開發和商業衍生全球獨家版權方三體宇宙共同編繪,由譯林出版社出版發行。事實上,該書的繪者吳青松早已在法語漫畫市場建立起專業聲譽。他不僅參與過《劉慈欣的未來世界》系列漫畫的編繪,主要負責第九卷《地球大炮》的漫改,還憑借《石秀》《山海戮》等系列漫畫作品在法國積累了不俗的口碑,法媒對其“既能駕馭現代敘事框架,又能扎根中國傳統美學”的功力加以肯定。得益于原著的卓越品質與譯者的聲譽,《三體》圖像小說在中國甫一問世便吸引了法國老牌出版社格萊納的關注。格萊納出版社在圖像小說和漫畫出版領域擁有四十余年經驗,不僅成功將《龍珠》《海賊王》等亞洲現象級漫畫引入法語市場,還恰好是《山海戮》的出版方。2025年3月11日,《三體》圖像小說國際版權推介會暨法文版簽約儀式在倫敦書展現場舉行,格萊納出版社成功摘得法語版權。該社編輯羅賓·喬利在采訪中透露,《三體》圖像小說將通過獨特的視覺呈現方式為觀眾帶來兼具美學價值與哲學深度的閱讀體驗,有望吸引法語區讀者的廣泛關注。總體而言,劉慈欣科幻作品在法國的漫畫和圖像小說改編集結了中法兩國出版界的優質資源,既依托中國原創IP的內容優勢,又結合法國成熟的圖像出版經驗,成功實現了科幻文學從文字到視覺敘事的跨媒介轉化。
如果說靜態圖像敘事側重于凝固瞬間的意象表達,那么以電影和電視劇為代表的動態圖像敘事則憑借其視聽語言的綜合運用,進一步放大了科幻作品的視覺震撼力與文化感染力。2019年2月5日,由郭帆導演、劉慈欣監制的3D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在中國上映,該電影改編自劉慈欣所著的同名短篇小說,講述了在太陽即將毀滅的危機下,人類試圖通過在地球表面建造巨型發動機,推動地球逃離太陽系,尋找新家園的故事。憑借專業的拍攝團隊和精良的幕后制作,《流浪地球》打破了長期以來由美國壟斷的科幻大片市場。據官方數據統計,截至下映,該影片在中國內地的最終票房為46.55億元人民幣,全球累計票房為6.998億美元,相繼在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第30屆中國科幻銀河獎、第27屆華鼎獎等多項影界大獎評選中獲獎。英國《金融時報》評論道:“中國憑此片一舉躍入科幻電影領域,展現出該國電影人日益雄厚的制作預算和信心,他們已有能力挑戰這一曾經由好萊塢壟斷的題材。”2020年,《流浪地球》法語版上線美國流媒體平臺奈飛,成為繼《三體》三部曲后又一引起法國媒體濃厚興趣的劉慈欣作品。“法國文化”電臺在宣傳該電影時直言:“美國夢工廠將不再是拯救世界的唯一力量。”這一評論不僅是對好萊塢電影工業霸權的挑戰,也體現了對多元文化敘事的期待。在法國主流影評網站AlloCiné上,雖然法國網友們對電影的科學邏輯、人物塑造和演員演技各執己見,但這種多元的解讀恰恰反映出法國觀眾對新興的中國科幻電影的興趣,大家普遍認為從中看到了不同于好萊塢“翻拍”或“續集”的新意。整體而言,《流浪地球》提高了中國科幻電影在全球范圍內的“可見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哺”了小說原作的推廣:2020年初,《解放報》在“科幻星期二”(Mardi SF)欄目中向讀者推介了《流浪地球》小說,稱其“像一首詩一樣美麗,將地球推出了太陽系”。
從大銀幕到小熒屏,《三體》電視劇的改編浪潮同樣席卷了法國市場。2023年,中國版《三體》電視 劇通過WeTV、Youtube、Rakuten Viki等平臺率先進入法國觀眾的視野;2024年,奈飛制作的美國版網劇緊隨其后,在法國上線。中美不同版本的改編和演繹各具特色:中國版雖在敘事風格上與法國觀眾的觀影習慣存在一定差異,卻也正因其對原著的忠實還原和對中國科幻獨特視角的呈現,引發了法國科幻愛好者和原著讀者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并被法媒評價為“科幻迷不可錯過的佳作”;美版電視劇則依托國際知名的制作班底、國際化的演員陣容和更符合西方觀眾口味的改編策略,迅速吸引了更廣泛的法國觀眾,并被《巴黎人報》評為當年“春季最受期待的劇集”。兩個版本的電視劇在滿足觀眾多元需求的同時,也引發了關于改編策略與文化接受的討論。電影網站AlloCiné對此總結稱,《三體》電視劇改編在國際市場的成功與爭議并存,體現了文化差異對作品接受度的顯著影響。目前,中方已開拍《三體》第二部和番外劇集《三體·大史傳》,奈飛也已宣布續訂《三體》第二季,許多法國觀眾對此表示期待。后續劇集的制作與播出,無疑將進一步延續和深化這場關于科幻改編的跨文化對話。
雨果獎和星云獎得主、科幻小說大師羅伯特·J·索耶在2023年成都世界科幻大會上預測,劉慈欣將憑借一己之力為全球作家打開大門,激發西方觀眾對翻譯和改編文學的更廣泛興趣。從漫畫到圖像小說再到影視作品,劉慈欣的作品借助圖像敘事進行二次傳播,不僅有助于法國讀者及觀眾具象化地理解原著中復雜的科學概念,更能通過視覺符號系統激活想象力,實現文字敘事難以企及的沉浸式體驗。這種多模態敘事的再造,不僅豐富了法國乃至全球科幻文化景觀,也為中國科幻文學走向國際舞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期待未來有更多優秀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能借助圖像敘事等多種媒介的力量,打破文化壁壘,真正走進外國讀者的內心,在世界文學之林中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作者系南京大學法語系博士研究生,南京大學法語系教授、譯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