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張偉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收藏
在我看來,張偉兄不僅是一位出色的中國近現代文學和海派文化研究家,同時也是一位頗具學術眼光的收藏家。他的收藏豐富多樣,涵蓋中國近現當代文學書刊、近現代文化名人手稿信札和字畫、現代電影戲劇史料和上海小校場版畫四大領域。當然,他的收藏是為研究工作服務的。對一位在改革開放之后成長起來的收藏者而言,若能在上述某個領域里有所建樹,已屬不易,何況是在這四個領域里均卓有建樹?如果說張偉兄是我們這一代收藏者中的佼佼者,應該并非夸張之詞。
張偉兄是何時開始他的收藏事業的?我已記憶模糊了。只記得大概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他就經常與我交流,有時甚至是頗為得意地告訴我他的新斬獲。陳寅恪早期的明信片、女畫家周煉霞的素描、全套50種幾乎嶄新的1940年代出版的“劇本叢刊”(孔另境編)……他購得后都及時向我展示,令我艷羨。他還常與我探討現代文學書刊收藏上一些有意思的問題,不止一次提出,如果擁有周氏兄弟譯《域外小說集》初版本,是否已算達到了收藏新文學書刊的“天花板”?
大概從2000年以后,我倆有機會多次共同出行,每到一地,進舊書店、逛舊書攤,乃至走訪老一輩藏書人,是我們的共同愛好。成都、徐州、福州、紹興等地,上海當然更不必說,都留下了我倆一起訪書的足跡。我倆往往會同時看到一本心儀的書。記得那年在徐州的一個舊書集市上,我倆差不多同時看到了卞之琳的《十年詩草》1942年初版土紙本,張偉兄就禮讓我購下。接著又差不多同時看到曾孟樸1935年逝世后所印的《曾公孟樸紀念特輯》,這次自然是我禮讓給他。當時兩人之間有趣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
不妨對張偉兄所珍藏的多種多樣的現代文學書刊略作鳥瞰和點評。對現代文學書刊有所涉獵的,想必都知道,從版本層面而言,初版本、增訂本、刪節本、毛邊本、土紙本、特裝本、簽名本、題跋本等,都值得收藏、應該收藏,而這些在張偉兄的藏書中,大多都能見到。譬如,現代名家的簽名本,就有胡適的《胡適論學近著》、劉成禺的《洪憲記事詩本事簿注》、滕固的《蔣劍人先生年譜》、蘇雪林的《中國文學史大綱》、阿英的《劍腥集》、梁宗岱的《屈原》、黃文農的《文農諷刺畫集》、李健吾的《原只是一個貨色》、曹禺的《曹禺戲劇集·蛻變》、杭約赫(曹辛之)的《復活的土地》、查良錚(穆旦)的《加甫利頌》等,還有蔡哲夫的《白門悲秋》題跋本,還有陶冷月、關良、鄭君里等藝術家的簽名本,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
再說現代名家代表作的初版本,那就更多了。其中有辛鴻銘譯《癡兒騎馬歌》、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周作人的《中國新文學的源流》《知堂文集》、王獨清的《零亂章》、俞平伯的《冬夜》、徐志摩的《自剖》《落葉》《云游》、林語堂的《剪拂集》、廢名的《桃園》《橋》、郁達夫的《達夫日記集》《達夫游記》、劉吶鷗的《都市風暴線》、林微音的《花廳夫人》、彭家煌的《平淡的事》《慫恿》、丁玲的《夜會》、王獨清的《零亂章》、穆木天的《旅心》、李劼人的《暴風雨前》、徐訏《海外的情調》、錢鍾書的《圍城》、張愛玲的《流言》等,胡適的《嘗試集》則是“增訂四版”即定本,還有張恨水的《啼笑因緣》和姚靈犀的《瓶外卮言》等。這些作品涉及文學研究會、創造社、新月派、左翼文學、新感覺派、京派和上世紀40年代都市文學,以及通俗文學,大都已在現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見張偉兄的文學史觀,也可見他藏書視野開闊,不拘一格。當然,對像魯迅這樣的新文學泰斗的作品,即便不是初版本,只要書品不錯,還是盡可能予以收藏。
除此之外,張偉兄還有一個收藏門類是獨辟蹊徑,卓有遠見的,那就是對已逝近現代文化名人紀念冊的搜集。其中有《魯迅紀念集》《追悼史量才先生》《陶行知先生紀念集》,還有《錢玄同先生紀念集》《瑋德紀念??贰对蠘慵o念特輯》等。這些紀念集有的當時已公開出版,更多的只是為追悼儀式而印發,印數極少,搜集不易,史料價值自不待言。
還應指出的是,張偉兄的求學生涯是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的,因此,“十七年”時期出版的文學作品在他的文學收藏中也占了一個較為突出的位置。《創業史》《紅旗譜》《紅日》《紅巖》《青春之歌》《保衛延安》《林海雪原》《野火春風斗古城》等長篇小說都出現在他的藏書中,應有盡有。必須強調的是,這些作品大都是初版本,而且是印數很少的精裝本,而且書品都很好。他的收藏趣味由此又可見一斑。我曾與他討論過他的這批難得的收藏,他是頗以此為自豪的。
總之,張偉兄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書刊的收藏頗具規模,精品紛呈,也具有他作為一名現代文學研究家和藏書家的鮮明的個人特色,是值得我們好好品味,認真研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