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滑稽戲的漫畫情緣

葉淺予《王先生》漫畫內頁 圖片來源:公眾號“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

《三毛學生意》海報

《七十二家房客》戲單 資料圖片
滑稽戲與漫畫,是親密伙伴,更是神仙眷侶。且不說滑稽戲橋段本身就具備漫畫式夸張諧謔,一些滑稽戲劇目就是從連環漫畫作品里信手拈來的,葉淺予的“王先生”、張樂平的“三毛”等即是。
王先生的“畫圈”與“破圈”
讀了畫史才曉得,眾口傳誦的“王先生和小陳”,原來是由葉淺予創作的《小陳留京外史》《王先生別傳》兩部漫畫作品合璧構成的。
兩個地位卑微的小職員,無權無勢,虛榮心強,一心想出人頭地,時常耍些小聰明,搞些小動作,結果處處碰壁,弄巧成拙。葉淺予通過6000余幅畫稿的鴻篇巨制,生動描摹了底層市民的生存狀況以及那個年代的社會痼疾,風靡一時,躍居百年前的漫畫“網紅”。
1934年,具有明星潛質的“王先生”形象,被上海天一影片公司老板邵醉翁慧眼識得,改編拍攝了滑稽電影《王先生》,一夜躥紅。此后,影壇連珠炮似的涌現了11部系列影片,諸如《王先生的秘密》《王先生過年》《王先生吃飯難》《王先生奇俠傳》《王先生夜探殯儀館》等,后期的影片基本脫離了漫畫,但沿用原作的人物關系,插科打諢,荒誕不經,越編越離譜。
從老戲單資料考據,較早被搬上滑稽戲舞臺的“王先生”劇目,當推上世紀40年代初期的“滑稽絕頂時代喜劇”《王先生游上方山》,當紅笑星陸希希、曹開元、唐笑飛、程笑亭、管無靈、俞祥明聯袂主演。
新中國成立以后,“王先生”依然深受歡迎,陸續被改編成多部滑稽戲。上海大同通俗話劇團演繹的《王先生淘金記》,講述自詡“萬寶全書”的王先生,舉家從農村來到號稱遍地黃金的上海灘,嘗試好幾個行當做生意,怎奈時運不濟,投資失利,本錢虧光,發財夢破滅,讓他一聲嘆息:“這里果然是人吃人的世界,不天翻地覆簡直無天理?!?/p>
另一部常演不衰的滑稽戲《王先生到上?!?,1954年由玫瑰滑稽劇團獻演。該劇描寫王先生攜妻女來滬謀生,靠賣畫糊口,女兒為城市繁華所惑,被闊少欺騙霸占,王先生與之抗爭,反遭偽警察施虐。后在小陳等人的幫助下,設計救出女兒,深感舊上海非窮人求生之地,乃離滬返鄉。劇終的旁白,表達了對現實生活的希冀:“黑暗的社會里,這一群小人物,哪里是他們的出路呢?唯一期待光明的救星到來?!?/p>
1962年,該戲的幕表作者陸嘯桐將其重新整理為劇本(早年的滑稽戲無劇本,依照幕表設計演出,臺詞唱腔全靠演員即興發揮),由“玫瑰”“百花”兩大劇團改組而成的海燕滑稽劇團演出,楊柳邨飾演王先生,張醉地飾演小陳。昔時媒體評論說,從現場舞臺效果觀之,小陳的戲份比王先生更出彩。
漫畫家的“爆響”與“不響”
1935年夏天,在上?!冻繄蟆愤B載《王先生》的葉淺予突患急病,無奈擱筆。遂請張樂平以若干幅漫畫補缺救急,由此另一個遐邇聞名的漫畫形象“三毛”橫空出世,一炮打響。
大眾滑稽劇團創作排演的《三毛學生意》,主要人物借意于張樂平筆下的流浪兒三毛,由傳統獨腳戲《剃頭店》《瞎子店》等串連而成,前后情節的“割裂感”比較明顯。這出戲的最初版本,把三毛塑造成蘇北農村來到上海的呆笨小丑,處處受人戲弄,愚昧可笑,出盡洋相。后經幾度修改打磨,將諷刺鋒芒指向舊社會的黑暗勢力,挖苦嘲弄的對象為作惡多端的地痞流氓和剝削階層,思想性與藝術性有所提升。
1957年8月,《三毛學生意》赴京公演,周恩來總理蒞臨觀劇,終場時與全體演員合影,祝賀劇組“演出了一臺好戲”,并對氛圍感滿滿的舞臺設計贊不絕口。當編劇范哈哈請總理提意見時,總理表示,滑稽戲的噱頭“要防止低級、庸俗、丑化、流氣”。
《三毛學生意》的品位能夠更上層樓,兩位黃姓大導演的“加持”功不可沒。一位是黃祖模,曾擔任電影《萬家燈火》《烏鴉與麻雀》的場記,尤擅人物性格刻畫與細節營造,被大眾滑稽劇團聘請為舞臺劇導演;另一位是戲劇大師黃佐臨,他把《三毛學生意》搬上了大銀幕,運用鏡頭語言表現滑稽演員的夸張形體和獨特的招笑技巧,使滑稽戲這一江南小眾劇種紅遍大江南北。
隨電影走紅的還有三毛的扮演者文彬彬。他在舞臺上飾演的一系列小人物,性格稚氣而善良,語言市井而幽默,動作靈巧而奇異,自成一派。為演活三毛,文彬彬記下了表演心得:“我暫時放棄了對劇本的糾纏,每天一清早我就跑出去,找尋一些生活對象,比如小皮匠、剃頭攤、擦皮鞋、拾荒的小朋友,觀察他們。拾荒的小朋友最合乎我的要求,他們的性格很天真、直爽,一同在撿廢品的時候,你的就是你的,如果有外來侵襲,他們群起而攻之。有一天我找到一個大一點的孩子,同他談談,他說了很多舊社會被欺負的事情,學生意時總是挨打受罵,實在忍受不了,捉弄師父一下,就走掉算了……”
生活中的文彬彬,因患牙周炎而裝了滿口假牙。一次登臺,三毛跪在當鋪門口“告地狀”,未承想突然一個“噴口”,半托假牙掉出,落到扮演流氓的俞祥明腳下。緊要關頭,俞祥明急中生智,俯身佯裝系鞋帶,暗地拾起假牙,即興加詞:“小赤佬,屋里廂教了儂半天,告地狀也告不像,讓我弄只耳光撥儂吃吃?!鞭D身一個抽耳光的假動作,順勢將假牙塞到文彬彬手里。文彬彬心領神會,捂臉哭喊:“喔唷哇!這只大頭耳光結棍的,把我牙齒也打下來了!”說完隨手將假牙歸位。兩位經驗豐富的滑稽藝人處變不驚,避免了一觸即發的舞臺事故,觀眾渾然不知內情,反而笑得更歡了。
三六九的“出典”與“經典”
畫家戴敦邦筆下的紅樓和水滸人物有口皆碑,沒想到他還曾為滑稽戲《七十二家房客》畫過漫畫風格的戲單。
60多年前,《七十二家房客》即將上演,新民晚報美術組組長樂小英將戴敦邦引薦給大公滑稽劇團,他隨即借鑒張樂平的風格,繪就這幅妙趣橫生、回味雋永的戲單封面。戴老表示:“石庫門透視造型就是從《三毛流浪記》里‘抄’來的。”
早先,很多滑稽大戲都是從獨腳戲段子擴展而來,如《火燒豆腐店》《瞎子借雨傘》《日本憲兵隊》等。1937年淞滬會戰后,難民競相涌入租界,房屋奇貨可居,不少“二房東”趁機將石庫門天井、曬臺、閣樓、灶披間等高價租給房客,于是乎狹窄空間里矛盾迭出,混亂不堪。滑稽藝人江笑笑的《閘北逃難》,劉春山的《二房東》,陸希希、陸奇奇的《上海景》,紛紛觸及這一社會現實,初步勾勒出“二房東”的蠻橫形象。之后,朱翔飛首度編演了獨腳戲《七十二家房客》。
1958年末,上海戲劇會演緊鑼密鼓籌備之中。一次“孵混堂”(即泡澡堂),楊華生、笑嘻嘻、張樵儂、沈一樂四位老搭檔“坦誠相見”閑聊天,居然“孵”出了滑稽大戲《七十二家房客》的初始輪廓:上海解放前夕,一幢石庫門里居住著三教九流各式人等,“房間小得像白鴿籠,房客都像進牢籠”,他們眾志成城,奮起反抗“二房東”、流氓炳根及偽警察三六九的欺壓,惡勢力終遭報應。
群星薈萃,各有特色。劇中兩個角色相當出彩,令人印象至深。
一是楊華生扮演的偽警察三六九,常以調查戶口為名“敲竹杠”。舞臺上的他腰板一挺,脖子一揚,腦袋一抖,眼睛一瞪,嘴里迸出一句“他奶奶的,我一看就看出來你不是個好人”,瞬時引發哄堂大笑,堪稱經典。楊華生解釋,“三六九”源自著名游樂場所“大世界”,“大”字三畫,“世”字六畫,“界”字九畫,故稱三六九。不過當時公安局局長不樂意了,說369警號沒人敢佩戴了。
二是綠楊塑造的“二房東”。且看向房客催討房租一幕戲,她一邊抖著腿一邊扳著手指算賬:“三個月的欠租三斗米,一斗米要十四萬,三斗、三斗,抖一抖十四萬,抖三抖么……”舉手投足間,將“二房東”貪得無厭、愚不可及的嘴臉刻畫得惟妙惟肖,也反映了上海解放前通貨膨脹時期民不聊生的社會百態。
一如《茶館》于話劇界的地位,《七十二家房客》堪稱滑稽戲中的經典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