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圖譜 茶鄉畫卷——評何正權長篇小說《茶道》
何正權的長篇小說《茶道》洋溢著馥郁茶香,塑造了一群特色鮮明的茶人形象,勾勒了一幅雋美靈秀的信陽畫卷,再現了當代茶鄉追求幸福的奮斗精神。
《茶道》跨越了6000多年的歷史空間,敘述了茶葉在信陽區域的引種、復興和發展,以及信陽毛尖特色和品牌的形成。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片熱土上,成長出許多發自內心熱愛毛尖、以復興毛尖為使命的茶人。作品通過幾代信陽人在不同時代的奮斗,刻畫出這一地域的人文精神、集體性格和時代面貌。其中,在茶山長大的孤兒白靈靈,歷盡磨難,百折不撓,自強自愛,不僅成長為全國大賽榜首的“茶仙子”,更是胸懷復興信陽毛尖、推廣茶文化的夢想,帶領鄉親們奮發向上,走向富裕。
作家的創作離不開具體的時代,但如何把現實生活的萬千氣象轉化為文學作品里的典型時代環境,還得借助于藝術化的表達手段。《茶道》對信陽自然環境、文化底蘊和人文特色的解讀別出心裁,頗有新意。沿著這個方法論和地域觀,小說情節迤邐前行,通過一個個個性復雜、栩栩如生的人物,具體展現了信陽文化風物的千般色彩和萬種風情。
文物是《茶道》最重要的敘述脈絡。竹喧和自家絕世珍寶黃白玉觀音之間的悲歡離合是一條主線。圍繞主線,小說先后寫到多種文物,展現了信陽豐厚的物質文化資源。在敘事結構上,小說采用了“我”(文物修復專家竹喧)、“你”(慧明,賢山書院女教師,即柳小蝶)和“他”的三重敘事視角,構建起一個復雜而立體的敘事迷宮。在人物對應關系上,小說中每個女性人物,都對應著一個能彰顯人物個性的“寶貝”。比如,竹蕙對應“骨笛”,白靈靈對應“十二先生”,慧明對應不見天日的“周典”……這些象征既預示了人物的命運,又映襯了人物的性格。
世界沒有兩枚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書寫這其中的不同,就是文學作品的任務。《茶道》里的人物,在俗世里摸爬滾打、起伏沉浮,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作家用一個個故事塑造了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讓作品構筑起豐富多彩的文學人物世界。
作品以茶寫人,所謂茶道,亦即人道。
(作者系作家、文藝評論家、出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