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人人》:在黃土溝壑間奏響生命強音
作家夢野的中篇小說《土人人》以陜北大地為底色,鋪展了一段關于民間藝術傳承與生命羈絆的蒼涼長卷,以頗具傳奇色彩的民間藝人的坎坷遭遇,映照了歷史轉折時期的命運悲歌。
小說以徒弟尋找師傅為主線。梁梁這位從山西烏梁投奔師父的說書人,終其一生都在黃土高原的溝壑間奔波與追尋,尋找師父留存的蹤跡,打撈裹卷在黃土風沙中的師徒情義。而每一處關于“生存”的細節,又藏著人生的韌性:偷杏的窘迫里藏匿著饑餓年代的生存本能,與同行爭奪說書舞臺的逞勇斗狠映照著底層藝人的生存博弈,動蕩年月的記憶刻下了時代的印跡。那些與師父、師弟相依為命的說書歲月,如三弦的琴音纏繞在梁梁的心頭,有愧疚,也有懺悔,有救贖,更有升華。
梁梁尋師的漫漫長路,亦是對民間藝術精神根系的回溯。從折家廟的羊圈門到谷桿堡的公墓,從磨沙洼的荒沙到桃園山的土崖,每一處地貌都承載著說書人的足跡與心事。當登登師傅用香椿木自制三弦,當蛇皮與花線銀絲在他手中化作傳情的樂器,當《楊家將》《翻身記》的唱段在窯洞間回蕩,陜北說書已不是簡單的謀生技藝,而是融入血脈的文化基因,共同記錄著百姓的苦樂,承載著歷史的記憶,更維系著黃土高原上人與人、人與土地的精神聯結。即便是傳銷浪潮對藝人初心的短暫裹挾,或是八柱因生活困窘而失聯的波折,都未曾斬斷這份聯結,反而讓“土人人”對藝術的堅守更顯珍貴。
作品將個人命運嵌入時代轉折的宏大背景,以陜北的荒涼地貌映襯人物的坎坷遭際,詩人的情致與質樸的方言交織出濃郁的地域氣息,并以此建構了作品既拙樸又浪漫的美學風格。在苦難與溫情的交錯中,民間藝術的興廢與傳承,燭照出人性的幽深與光輝,也折射出歷史變遷中個體生命的沉浮,最終讓“土人人”這一稱謂超越了身份標識,成為黃土高原上堅韌生命力與文化根脈的堅毅象征。
當八柱的三弦在北京的舞臺上奏響,梁梁將演出視頻敬獻于師傅墓前,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師徒間的情義延續,更是民間藝術在新時代的新生——它從黃土溝壑間走來,帶著泥土的芬芳與生命的厚重,在更廣闊的天地間,繼續奏響屬于“土人人”的生命強音。
(作者系遼寧大學廣播影視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