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創作跨界到網絡小說—— 重構東方海洋史詩的“野心”之作 ——訪《澳門風云:海上爭霸300年》作者吳志良

吳志良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中華海聯會副會長,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會長,主編有《澳門論叢》《新澳門論叢》《濠海叢刊》《澳門法律叢書》等系列叢書,著有《澳門政制》《青年與澳門未來》《葡萄牙投資環境》《葡萄牙印象》《東西交匯看澳門》等
記 者:您選擇以連載形式推出《澳門風云:海上爭霸300年》,最初的契機是什么?
吳志良:我從事了幾十年的澳門歷史文化研究推廣工作,深感澳門作為中國最早最持久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既完整保留了中華文化的傳統基因,又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積淀了中西并舉、古今同在的歷史文化底蘊,孕育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交流經驗,塑造了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良好社會環境,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獨特話語體系;既是人類文明的“活態實驗田”,也是不同文明形態的“有效轉換器”。
我還一直認為,澳門是嶺南文化的重要承載地,也是嶺南文化對外交流的最佳縮影。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國家發展戰略中的最大意義是其文化價值,需要我們大力挖掘、深入研究、積極弘揚并有效轉化,使其成為構建大灣區共同精神家園的紐帶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驗田,成為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基地,為文化強國、民族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作出更大的貢獻。
但是,澳門實在太小,傳播能力非常有限,我所做的很多工作,包括寫的文章都很難引起大眾的關注。因此,我最終選擇大家喜聞樂見的網絡小說形式,希望增加澳門的能見度,讓大家更多更好地認識澳門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也想以文學的筆法將澳門敘事上升到國家敘事和全球敘事的高度。
記 者:以“九連真人”為筆名發表該作品,有何深意嗎?目前該書連載后反響如何?
吳志良:我的故鄉就在廣東河源的九連山。取名“真人”,主要想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角,敘說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鑒與融合。書開始連載之后,得到很多朋友的鼓勵。還有朋友說,早就希望看到澳門歷史題材的網絡小說。當然,題材是否吸引人,小說寫得好不好,最后還要看讀者的數量是否在不斷增加。我畢竟是網絡文學的初學者,而且作品風格和當下比較“潮”的網絡文學不太一樣,能有現在這樣的反響,已經非常難得。
記 者:傳統創作多是先完稿后出版,網絡連載常要邊寫邊更。這本書是完成全稿再拆分連載,還是遵循邊創作邊更新的模式?
吳志良:我還是沿用傳統的創作方式,先完稿,再連載,不敢邊寫邊更。希望以后能鍛煉出這樣的能力。
記 者:小說將濠鏡澳(澳門)設定為大航海時代多國博弈的風暴眼,而非里斯本、廣州等更受關注的城市,這種視角選擇的初衷是什么?您如何認識澳門在16至19世紀世界海洋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
吳志良:澳門是歷史學界在研究中外文化交流時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節點,也是早期全球化和世界體系構建的一個關鍵節點,但其歷史地位和作用卻被嚴重低估,特別是在大眾認知層面。近年來我一直在思考,既然澳門站在中外文化的邊緣地帶,如果從澳門出發,去看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展,看世界近現代歷史的風云變幻,或許能看到另一番歷史圖景,甚至可以勾勒出人類知識的新圖譜。
很多人會認為,澳門只是個港口城市,轉運了東西方許多器物,例如茶葉、絲綢、陶瓷,或者是西洋鐘表、玻璃甚至鴉片。但事實遠遠不止于此,澳門這座城市所承載的思想交流和觀念碰撞,對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乃至對人類文明進程的推動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我還相信,人性是相通的,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只是文明表達方式不一樣,只要能夠充分地溝通、對話,人類最終能夠達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關系。人類共同價值的構建不是空中樓閣,世界大同并非是不可達到的理想。我在第二部小說《琉璃七政儀》(已在起點中文網開始連載)中充分表達了這一觀點。我認為,人類文明存在某種“契約”,只是在達成這種“契約”之前,有人會執著于“純凈”的文明形態,排除任何形式“文明混血”;也有人想壟斷知識,壟斷話語權,令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但總有人,或者說大多數的人,都在努力追尋、捍衛真理,最終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
記 者:書中涉及葡萄牙、荷蘭、英國、大明等多方勢力,且包含里斯本王室密令、大明海禁、佛郎機炮艦等具體的歷史元素。您在創作前做了哪些歷史資料的搜集與考證?如何平衡好歷史的真實性與小說的戲劇性?
吳志良:我所寫的都是過去30多年來研究并熟悉的題材。將歷史元素進行文學創作并在歷史真實性和小說戲劇性之間取得平衡,的確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一方面不能過于脫離歷史的事實,作為歷史學者,我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但同時又要跳出傳統歷史寫作的框架,用文學的方式還原歷史面貌,就需要加入更豐富的故事情節、環境描寫和人物心理刻畫及對話,激發讀者興趣,這樣才能實現文學創作的初衷。我只能說,一邊寫一邊摸索,希望找到一條相對理想的路徑。
記 者:澳門在歷史上是中西文化、貿易、軍事的交匯點,書中如何展現這種多元碰撞?
吳志良:澳門歷史是中國近現代史的一個縮影,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都跟澳門相關。作為中外文化、貿易、軍事的交匯點,故事有時從澳門出發,有時又回歸澳門,通過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展現他們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來重現歷史原貌。
記 者:書名中的“300年”跨度極大,您計劃以三部曲形式講述澳門歷史,目前是否已有清晰的故事脈絡規劃?各部分會側重哪些歷史階段,這樣劃分的考量是什么?
吳志良:我是根據真實歷史發展線索來寫作的。第一卷“亦盜亦商”寫葡萄牙東來并在澳門最終落腳,第二卷“海上爭霸”寫其他列強來到中國沿海后的爭斗,第三卷“盜亦有道”寫海盜之間的各種矛盾、糾紛和爭奪。
記 者:相比玄幻、言情等熱門網絡文學題材,《澳門風云:海上爭霸300年》的歷史屬性更重,您認為這本書吸引讀者的核心亮點是什么?
吳志良:相對于熱門網絡小說,這本書的確沒有那么多的爽點。但重現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群體早期交往的歷史,可以帶給我們許多思考,還能照亮我們的未來之路。在網絡時代,在當下多元社會,作家需要給出更多的人生思考和社會關懷,只有這樣,才能找準生活的坐標。
記 者:網絡讀者通常更偏好快節奏、強沖突的敘事,您在動筆前是否特意研究當下網絡文學讀者的閱讀習慣?在內容選擇、情節設計、節奏把控上,是否做了適配性調整?
吳志良:在寫作之前,我和一些網絡作家有過交流,也看過一些網絡小說。但不得不承認,我缺乏煽情的才華,只能盡量將歷史寫得更加生動鮮活一些。在這方面,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記 者:當下有不少傳統作家嘗試接觸網絡文學,傳統作家進入網絡文學領域,能為網絡文學帶來哪些新的可能性?網絡作家身上有哪些值得傳統作家學習的地方?
吳志良:任何作家寫作的目的,無非是想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并引起讀者的共鳴。網絡是一個全新的平臺,我們應該敞開胸懷去擁抱它,發揮其作用;同時,也要認真研究網絡作家的寫作風格和引流技巧。至于哪些方面值得學習,不同的作家會有不同的理解。
記 者:這本書連載結束后,是否有出版紙質書的計劃?若推進出版,您會對網絡版內容做哪些調整?
吳志良:如果有出版社感興趣,我當然很希望能推出紙質書。出版時,可能會對結構做一些系統性調整,使敘述更加完整、更加流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