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者”丁捷 ——丁捷新書《時間投下的誘餌》南京分享會之后
當百萬級暢銷作品《追問》連續七年高踞全國各種圖書榜和熱搜榜,《望洋驚嘆》新晉徐遲報告文學獎之際,丁捷已帶著他的手繪詩畫集《時間投下的誘餌》,在南京方所與讀者共赴一場關于自我、時間與熱愛的深度對話。

丁捷手繪詩畫集《時間投下的誘餌》
他的繪畫和詩歌,與他那些深度介入社會的報告文學,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體系,是由完全不同的兩個自我創造出來的?!稌r間投下的誘餌》,這本獨具性情的書,也是真正意義上走進丁捷內心的一部作品。
正如丁捷在分享會上的自述,“其實出這本詩畫集,我心里非常不安,跟幾十年前出第一本詩集的心情完全一樣,有點自卑,沒有把握,既怕繪畫界的人罵我,又怕詩歌界的讀者和詩人鄙薄我,感覺自己完全是個小學生。雖然這是我的第34部作品,但這本作品比較特別,是我中年之后回歸少年的詩歌寫作,是我中年之后突然開啟的繪畫心路歷程?!?/p>
丁捷從十幾歲開始寫作,早期因為詩歌被關注,并被保送南師大。青年時代留在母校學習工作,辦過學生報刊、文學社,刊物打字機打出來的印刷體旁邊需要配圖,他就自己用刻字筆在蠟紙上畫線條畫。也許,這就是其中年后創作針管畫的源頭。
后來,機緣巧合下,丁捷寫了一些紀實文學作品,當時通過采訪犯罪分子和公安英烈,讓其在心理上突破了校園圍墻的界限,開始自主地關注社會百態,創作內容也從青少年成長題材開始轉向社會現實,并創作了反腐紀實文學《追問》。
從體制內身份,到憑《追問》創下百萬冊銷量的“全民作家”,丁捷的人生似乎始終在“堅硬”與“柔軟”間游走,他給自己取的網名叫“變相怪捷”,因為他覺得他像金·凱瑞飾演的角色那樣,白天是遵守規則的公務員,夜晚是具有強大力量的“自由者”。
鮮少有人知道,這位寫出《追問》的“犀利觀察者”,少年時便愛詩歌與周星馳電影。他說人到50歲,再看《大話西游》里孫悟空扛著金箍棒回頭的鏡頭,突然讀懂了喜劇外殼下的悲劇內核——這份“回到少年憂郁”的心境,讓他重新撿起詩歌。
由于寫詩時忍不住在稿紙邊緣涂畫,從此,丁捷便開啟了“詩畫同行”的創作。出差時在賓館信封上的隨手涂鴉,如今已攢下三四百張,盡數捐給母校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的文學藝術館;面對0.8米到2米高的畫幅時,僅靠一支細針管筆,以成千上萬筆細細渲染,一旦落筆出錯便無法挽回。在別人看來難以堅持的過程,在他看來卻是一種“靈魂”的沉浸。
秘密似乎就藏于丁捷下面這段自述中。
“把自己束縛在一支小筆、一種顏色、一方畫紙之內,反而能讓人飛揚起來,這和人生一樣,沒有絕對的自由,自由是在受束縛、守規矩的情況下,內心適應了規矩,有了自覺的規則意識,然后才能實現精神上的自由,我覺得畫畫就是這樣,特別能表達這種自由。所以我畫畫只用單色、一支筆、一張白紙,從頭到尾完成一幅畫,同樣一支筆要畫很久,我收集了很多用掉的筆,裝滿了一個鋼架磁力盒。”
原來,到了中年之后,“畫者”丁捷,似乎更契合他的內心。

丁捷《時間投下的誘餌》畫作,南京出版社
新書《時間投下的誘餌》里沒有宏大敘事,只有丁捷在失眠、孤獨時的情緒涌動——詩與畫并非一一對應,而是意象與心境的共振。很多詩歌畫作,都來源于生活。
他寫南京珍珠泉:
過去的一游
在夢的痕跡里很淺
是因太透徹而太淺吧
我想捂住
那些羞澀的珍珠花
別攪和著往事漫升
沿著若隱若現的情緒之岸
伴著遲疑不決的影子走動
看到自己
年輕的眼睛不肯蒼老
像什么扎進氣色平緩的水面
擊起的波紋不肯消盡
讓我一驚一喜地
退也不是
進也不是
一會兒我感到青春的嫩綠
咯咯咯地笑個不停
四周全是回聲
所謂“過去的一游”,不過是借由回憶,與曾經的自己重逢。此刻,丁捷好似回到了少年時期,敏感又細膩地捕捉周遭人事,畫筆在手中自然而然地于方寸間施展,細膩的線條,被無數情緒包裹,那個張揚、感性的自己回來了。
我們就是這樣在矛盾、糾結、搖擺中生活。丁捷說看到南京丹鳳街夜市里小商小販為搶一個攤位,心里會難受;看到樓下小店三番五次換門面,從卷餅店到麻辣燙店,突然想到背后是無數年輕創業者的窘迫人生。這些藏在市井煙火里的悲憫,是他中年敏感的饋贈,也是他與世界對話的方式。

丁捷《時間投下的誘餌》畫作,南京出版社
其實,丁捷大學畢業之后就沒再畫過畫,但一直保持著看畫的喜好,古今中外的繪畫看了很多,范圍可能比文學還要全面,包括世界各地的壁畫、巖畫以及世界各地大師的作品,甚至買了全套幾十卷的壁畫集,在家里慢慢看。
“我覺得表達能力不在于手練得多,而在于心悟得多。眼睛看得多、心悟得多,自然就能做到心到手來?!倍〗萏寡浴?/p>
何同彬在分享中直言,丁捷的創作印證了50后、60后作家的“創造性渴望”——中年寫作不是遲暮,而是“在累累果實與遲暮秋風間轉換”,這本詩畫集正是他“自由的個人神話”的體現;南京大學教授葉子則感慨,丁捷在出差間隙仍能專注創作,這份“在日常間隙里深耕熱愛”的堅持,是當下許多人缺失的“苦修”精神。
《時間投下的誘餌》里有這樣一首詩:
早晨九點零一分
我從解放路大院起床
夜晚二十點又半
斯大林街的格瓦斯
就著
那一盤油汪汪的馬腸
汽車繞過人民廣場
搖下玻璃窗
好聽夜半維語
大雪漫過膝蓋的時候
出不了小城
找臨街的窗下喝酒
遠處的山盡在眼前
壯美幾乎碰到額頭
許是喝高了
一次一次地
談不上欣喜若狂
談不上黯然神傷
敲一個電話
喂,喂啊
您哪,請讓我的家人聽話
這一切
如今,果真遠了
與伊寧的距離
用腳丈量是三年
用心丈量是半生
這首詩源于丁捷借調到新疆的經歷,第二創作原鄉的異地風貌給了他很大的啟發,更給了他獨特的藝術視角。新疆的景色壯闊,光線也好,但從戈壁或沙漠看過去,一馬平川,幾百平方公里沒有什么東西,看似荒涼沒有層次,但細細觀察,在光線變化下,能看到一層一層的氣浪?!@份觀察被丁捷融進畫里,線條間藏著天地山川的舒展;詩里則有對“時間”和生存的叩問,正如何同彬所言,這本詩畫集讓人在時間的宰制下,找到構建自我空間的可能。丁捷畫魚,像莊子與惠子的濠梁之辯,看魚游,亦是看自己在世俗與藝術間的游走。
久居南京的丁捷,筆下亦有這座城的影子,也有憂郁的氣質的情緒之畫,它們藏在丹鳳街的煙火中,藏在失眠夜的思緒里......若你也想在書中尋得詩意,看見自我,這本小眾細密藍色的詩畫集,或許能給你答案。
(作者系出版人,《時間投下的誘餌》策劃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