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魂飛揚
1
不知你注意到了沒有,在千鳥萬獸億昆蟲的龐大生命軍團中,只有鶴被賦予了一個“仙”字,稱作“仙鶴”,這是高貴的加冕。鳳凰是百鳥之王,孔雀的知名度更高,然而鶴在人們心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它是神話中的主角,是天上的神靈,人類夠不著,所以奉為“仙”。鶴的形象充滿詩意,有著種種美好的寓意,所謂“閑云野鶴”,所謂“梅妻鶴子”,所謂“鶴發(fā)童顏”,所謂“鶴壽松齡”……這是芭蕾舞劇《鶴魂》的先天優(yōu)勢——在選材上就站住了,穩(wěn)穩(wěn)的猶如泰山石敢當。
歐洲有《天鵝湖》,中國有了《鶴魂》。
2
我也曾追“仙”,去到東北盤錦的生態(tài)園觀鶴。那不是讓游客打卡拍照的園子,而是一座后援站。每年春秋,南來北往的仙鶴們長途跋涉,它們累了,渴了,餓了,受傷了,飛不動了,都可去那里歇息、休憩、療傷,待毛順羽亮、精神抖擻了,再一飛沖天,振翅青云,向著既定目標,去追尋春暖花開、金果累累、魚蝦滿艙,去完成生命的大輪回。可惜我那次去的不是時候,大隊的仙子們剛飛走,園內(nèi)只剩下幾只毛羽零落的小鶴,有的尾巴還禿了半截,紅冠子也呈現(xiàn)出暗色……工作人員說它們受了重傷,當年肯定是飛不走了,要接受治療,就待在盤錦過冬了。我拿起一條小魚遞給一只比我個子還高的丹頂鶴,想給予安慰。它渾身雪白,頭頂上是紅與黑,細長的大腿有點瘸。它伸出樹枝一樣長長的喙,接過來,吞吃了,然而它的情緒依然不太高。我有點惆悵,一方面為它感傷,一方面也為沒看到群鶴起舞的壯觀場面,那是心中久蓄的期望。
沒想到,多年來的愿望,竟然在北京天橋劇場實現(xiàn)了。今年9月,為紀念首演十周年,中央芭蕾舞團的舞劇《鶴魂》又一次上演。
這是一場令人震撼的仙鶴的盛會!
3
我真是孤陋寡聞,《鶴魂》十年前就公演了,我作為文化記者,竟然一無所知。查DeepSeek補課,得知這是以護鶴人徐秀娟以身殉職的事跡為藍本,由中芭自創(chuàng)的主旋律大型舞劇。我立刻就想到了《紅色娘子軍》,當年我觀看時還是黑發(fā)如瀑的青蔥女兒,除了《白毛女》外沒看過其他任何一出芭蕾舞劇,因此我對芭蕾舞的認識僅限于“足間舞”“革命劇”“剛勁有力”等幾個詞。
晚7點,京城已被一片湛藍籠罩,永定門城樓的燈光璀璨四射,如夢如幻。進入天橋劇場,我立即被一種熱烈的氣氛所感染,觀眾充滿激情,微笑著,期待著,連拄著拐杖的耄耋老人,腳步都似乎變得輕盈。于是,我的期望值也跟著拉升了。
拿到介紹演出的小冊子,上面有這樣一段話:“德國《世界報》的標題為‘世界最好的芭蕾舞’,對演出進行了大篇幅報道。《世界青年報》評論稱:‘芭蕾藝術的未來屬于中國!’”
如此高的評價,讓我的心情有些復雜。
中芭成立于1959年,已經(jīng)走過66年歷程。當年,我任職的光明日報社在虎坊橋辦公,中芭大樓就在離報社一箭之遙的后街上。60多年來,中芭引進排演了《天鵝湖》《堂·吉訶德》《吉賽爾》《卡門》《奧涅金》等大量世界經(jīng)典名劇,自創(chuàng)了《紅色娘子軍》《祝福》《黃河》《牡丹亭》《紅樓夢》等一大批極具鮮明中國特色的精品劇,一直在探索古典與現(xiàn)代、民族與世界完美融合的中國芭蕾發(fā)展之路。
不消說,中芭還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芭蕾藝術家。記得小時候,我家樓下一位如花似玉的鄰家大姐,就是中芭的演員,我在天橋劇場看過她出演的《紅色娘子軍》。而今,時代如天空中的流云急遽變幻,新一代人,在蜜罐里長大的孩子們,還能像前幾輩的芭蕾人那樣吃得苦中苦地練功,還能達到前輩們的專業(yè)精神和藝術水準嗎?
說實在的,我心里直打鼓。
4
大幕終于揭開了,謎底像清晨的迷霧,一層層地褪去。
第一幕《畢業(yè)舞會》,一開場就把人帶入氛圍。從舞臺視頻、背景、裝置、道具,到演員服裝、飾品等等,完完全全保留了古典芭蕾舞范兒。又看群舞、三人舞、雙人舞、男女主角單人舞,無論是基礎的半蹲、全蹲、擦地、小踢腿、小彈腿、大踢腿、擊打、控制,還是高難度的揮鞭轉(zhuǎn)、大跳、阿拉貝斯克、連續(xù)空轉(zhuǎn)、柴郡貓式托舉,一招一式,都編入舞蹈之中。更難得的是,在這些標準的范式中,還鮮明地加入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比如群舞中融入華夏民族舞風格,單人舞、雙人舞中摻入中華雜技的某些優(yōu)美動作;男女主角的服飾完全是中國的,大方得體,沒有違和感;舞臺道具如蘆葦?shù)囊苿拥龋嗍侵惺降某尸F(xiàn),自然流暢,渾然天成……脫胎于歐洲古典芭蕾模子,琢磨成為一尊晶瑩剔透的玉觀音,西風東漸,紅了東方半個天。
最令人欣喜的,是時代性。芭蕾出世數(shù)百年了,不能老是《天鵝湖》《睡美人》;芭蕾登陸中國,也不能停留在《紅色娘子軍》《白毛女》。《鶴魂》再一次大膽突破古典藩籬,嵌入當代中國的精神要素,推崇犧牲個人小我的獻身精神,張揚公而忘私的時代風貌,謳歌中華勞動者的淳樸、善良、勤勞、敬業(yè),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理想。觀此劇,首先是一次靈魂的洗禮、精神上的升華。
5
演員們的表演,也必須說一說。
無論是主要演員,還是成長中的年輕演員,讓我感到欣喜的,首先不是舞技本身,而是他們的精神面貌。一張張青春的臉上,洋溢著積極向上的奮斗精神。青出于藍,鶴鳴于九皋,鯤鵬翱翔于高天。
翩翩起舞的小姑娘,輕盈得仿佛一片雪花、一根羽毛、一滴瀑布水珠、一朵白蓮,飄灑,飛揚,綻放,燦然,柔弱無骨又水滴石穿。
小伙子們則一次次讓我想到李小龍。芭蕾功夫中體現(xiàn)著中國功夫,渾厚,沉穩(wěn),力量,陽剛,像滾滾黃河一樣滔滔奔騰。
就連參演的中芭舞蹈學校的小演員們,也認真地把一只只小仙鶴表現(xiàn)得惟妙惟肖。
于是,我們看見了美——令人心尖兒打顫的大美:
蘆葦,山色,水波……
云霞,晨嵐,天光……
校園,舞步,歌唱……
一切都是那么清新,一切都是那么純凈,處處洋溢著青春,處處漫溢著晨曦。
也許那是歌兒,也許那是鳥啼。最嘹亮的是那一聲聲鶴鳴,是那湖畔的鶴語。
“孔鳥飛而送迎兮,騰群鶴于瑤光。”綻開于西方的芭蕾,講述著中國的故事,將人類生與死的哲學,將世界的美學與歷史,拓寬了現(xiàn)實的深度,開掘了無限的廣度,推向了時代的高度。
琴聲悠悠,流水悠悠,歌聲低回。鶴立在清淺的水邊,望著潔白的云,奮翮振羽。天空是那么藍,為何不振翅云端?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一邊觀看《鶴魂》,一邊想起崔顥的千古名詩《黃鶴樓》,心中波瀾起伏。
是的,坐在北京天橋劇場二樓的紅色座椅上,俯瞰舞臺上躍躍灼灼的青春之華,看中國故事,品中國敘事,感覺民族文化的血液在世界藝術的血管里澎湃著,蕩漾著。燭光里的鶴魂,把我的心送往詩和遠方……
6
演出結束了。
大幕徐徐拉上,又拉開;又拉上,又拉開。掌聲一陣掠過一陣,一陣高過一陣,歡呼聲此起彼伏。觀眾像被釘在座位上,誰都舍不得離開。少頃,他們又涌到大廳,排起彎彎曲曲的長龍,等待演員們簽名。
久久,回過神來,一步三回頭,踱出劇場。夜色中,勤勞的商家依然在營業(yè),招牌燈箱發(fā)出亮眼的光芒,屋內(nèi)人影憧憧。
先生一直猶豫著是否來看演出,最后勉強跟我來了。這時他忽然開口,說了令我難忘的兩句話:
“真好,比《天鵝湖》還好,《天鵝湖》里還有令人厭惡的黑天鵝,《鶴魂》是一片明亮。”
“幸虧來了,觀此劇,一輩子都幸運!”
(作者:韓小蕙,系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北京東城作協(xié)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