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海外票房破10億 “中國故事”何以全球“圈粉”
當《哪吒之魔童鬧海》踏著風火輪闖入北美院線的銀幕,當《南京照相館》的黑白光影在歐洲引發深思,一組數據寫下了中國電影出海的新注腳:截至2025年10月20日,中國電影海外票房達1.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億元,超過2024年全年海外票房收入,覆蓋46個國家和地區,13部影片票房超百萬美元。10億元海外票房收入的背后,不僅是中國電影海外影響力的持續提升,也是文化內核、技術革新與傳播智慧共同編織的時代圖景。
文化表達的“破圈”,始于傳統與時代的有效平衡。中國電影曾一度缺乏文化傳播的方式與路徑,如今卻以東方美學為骨、以人類共情為脈,找到了全球共鳴的密碼。《哪吒之魔童鬧海》通過經典IP的現代重構,用不向命運妥協的精神跨越文化邊界。該片在北美預售票房和排片量創下該地區近20年華語影片新紀錄,最終收獲6900萬美元海外票房,不僅登頂近年國產電影海外票房榜,更以159億元總票房躋身全球影史前五,斬獲“全球動畫電影票房冠軍”。
題材的多元突破,更顯創作深度。2025年恰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南京照相館》以1937年南京淪陷為背景,通過吉祥照相館的小人物故事折射歷史真相,先后在11個國家和地區上映,海外票房超500萬美元。影片既彰顯中國作為東方主戰場的歷史地位,又以對戰爭創傷的深刻反思引發國際共鳴,不僅斬獲長春電影節三項大獎,更代表中國內地角逐第98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則以2000余個特效鏡頭,將商周神話中的饕餮、雷震子等意象轉化為視聽奇觀,在16個國家和地區同步上映,海外票房達800萬美元,為全球觀眾呈現了東方玄幻美學的盛宴。從神話傳奇到歷史記憶,中國電影不再局限于單一文化符號陳列,而是通過具象故事與共通情感,讓世界讀懂中國。
技術革新的“賦能”,構筑起中國電影工業化的堅實底座。今日中國電影的海外底氣,藏在每一個精密的技術像素里。在全球虛擬拍攝技術發明專利排行榜中,中國申請占比達52%,前十企業中中國占據六席,單家企業最高擁有80件專利,這一切都為文化傳播提供了硬核支撐。《哪吒之魔童鬧海》集結全國100多家動畫公司、4000余名制作人員,通過AI動捕技術與宣紙暈染模擬技術的融合,讓傳統水墨意境獲得數字化表達。杭州某團隊研發的虛擬制片系統,通過場景數字孿生技術在LED幕墻呈現虛擬空間,不僅讓拍攝成本降低30%,更邀請好萊塢從業者實地體驗,實現技術標準的國際輸出。
傳播策略的“升級”,實現了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跨越。中國電影告別被動輸出,轉而構建精準化、本土化傳播體系。2025年春節檔,《哪吒之魔童鬧海》《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唐探1900》均實現國內與北美、東南亞的準同步上映,用節奏優勢搶占市場先機。針對不同市場的定制化策略更顯用心:《唐探1900》通過本地化海報與線下路演觸達海外年輕群體;《哪吒之魔童鬧海》登陸紐約時代廣場大屏,借助社交媒體發布幕后花絮引爆話題;《731》與海外華人社群合作開展“真相接力”活動,在北美130余家影院同步上映引發強烈反響。與此同時,1月至9月我國已在30多個國家舉辦31個電影節展,《窗外是藍星》等作品以十余種語言版本全球展映,“跟著電影游中國”活動更將觀影熱情轉化為旅游動能,讓電影成為文化交流的活載體。
從《英雄》開啟的武俠輸出,到如今多元題材的全球共振,中國電影的出海之路已然升級。10億元海外票房的背后,是文化自信的彰顯,是工業實力的進階,更是傳播智慧的沉淀。當“哪吒”的吶喊、“封神”的傳奇、“照相館”的記憶在全球影壇回響,這股“中國風”已然超越文化展示層面,成為人類共同情感與價值的生動表達。
(作者系河北日報社高級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