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作家曾曉文:書寫“他鄉故事”,架設跨文化溝通之橋
12日晚,一場別開生面的“寫作課”在廣州購書中心天津店舉行。海外華文作家曾曉文與高校學子圍坐暢談,以她的作品《穿粉紅襯衫的巨人男孩》為引,共同探討海外華文創作如何搭建連接中西文化的文學橋梁。
“在海外生活三十年,我既是中國故事的講述者,也是跨文化對話的參與者。”作為一名在加拿大生活的華裔作家,曾曉文始終關注海外華人的奮斗歷程與精神世界,致力于描摹他們悲喜交織的人生際遇。她的創作特別注重跨族裔的對話與融合。
在題為《他鄉的故事,我們的鏡像——在語言的遷徙中尋找精神的歸處》的分享中,曾曉文向在場學子坦言:“在異國他鄉,語言不僅是交流工具,更是精神歸宿。”
作為一位雙語作家,她始終探索如何在英語環境中保存和展現漢語之美。在她看來,海外華文作家恰處于兩種文化的交匯點,能夠捕捉那些平凡卻閃光的瞬間,將其轉化為打動不同文化背景讀者的故事。
曾曉文筆下“穿粉紅襯衫的巨人男孩”,既象征著文化差異帶來的沖突,也寄托著跨越隔閡的希望。她表示,選擇這樣的意象,是希望成為“文化的翻譯者”,讓不同背景的讀者都能在作品中找到共鳴。
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周寶東用四個關鍵詞解讀曾曉文的作品:“族裔”是故事的外殼,“張力”體現文化碰撞,“人物特征”展現個體獨特性,“溫情”則是貫通不同文化的共同情感。
“她的作品雖然充滿了文化沖突與身份焦慮的描寫,但最終總是落腳于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和解。”周寶東說,“這種跨越文化隔閡、直抵人性共通點的能力,正是她作品的價值所在。”
百花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徐福偉指出,隨著全球化進程深入,海外華文寫作已成為世界文學中不可忽視的力量。他表示,像曾曉文這樣的華裔作家,以其獨特的跨文化視角,既為海外游子構建精神家園,也為不同族裔的讀者打開理解之窗。
徐福偉認為,曾曉文的創作聚焦“中國人與世界的密切關聯”,探尋“跨文化語境中海外華人的生命蝶變”,在堅守民族文化特質的基礎上,展現出寬廣的世界視野。
12日晚,曾曉文以作品《穿粉紅襯衫的巨人男孩》為引,與學子共同探討海外華文創作如何搭建連接中西文化的文學橋梁。記者 孫玲玲 攝
百花文藝出版社編審、《小說月報·原創版》執行主編韓新枝表示,曾曉文以其獨特的跨文化經歷和文學表達,為海外華文文學提供了重要的文本范例。她的作品不僅在藝術上追求多元融合,更在文化層面搭建起中西對話的橋梁,值得繼續深入關注與研究。
在與作家面對面的交流中,年輕學子們沉浸于《穿粉紅襯衫的巨人男孩》里那些關于愛、生命與人性的故事。他們共同的體會是,這些故事不僅是海外華人生存狀態的文學寫照,更為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打開了一扇理解當代華人世界的窗口。這場在書店里舉行的“寫作課”,也因此成為一次關于文學如何促進跨文化理解的生動體驗。
“通過這些‘他鄉故事’,我意識到盡管文化背景不同,但人們對愛、家庭和歸屬的渴望是相通的。”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生謝鴻雁表示,“這些共同情感,正是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