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詩心相晤 讓經典流傳
文脈千載,詩心流傳。中華經典詩詞是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與卓越藝術創造的集中體現,在持續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為當代文化不斷注入源頭活水,為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認同、凝聚民族情感提供不竭的滋養與動力。
前不久,由《國家人文歷史》雜志社、中華詩詞學會、河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鄭州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以“傳承中華經典詩詞 推動文化繁榮興盛”為主題的中華經典詩詞論壇在河南鄭州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新時代詩詞創作、理論研究、文旅融合、國際傳播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并為詩詞資源活化與城市文化建設建言獻策。本版摘編論壇部分專家發言,以饗讀者。
——編 者
壯麗江河成就燦爛詩篇
劉漢俊
黃河、長江養育了世代中華兒女,也澆灌了璀璨的中華詩詞,催生了光焰萬丈的千古經典。
黃河、長江的壯麗風光,奠定了中華詩詞的審美基礎。黃河兼具青銅峽的恢宏與九曲十八彎的秀美,長江既有三峽的氣壯山河,亦有江南水鄉的溫婉。詩人筆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線條之美,“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有色彩之美,“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具構圖之美,“江山相雄不相讓,形勝爭夸天下壯”繪山形水勢之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映光影交錯之美。蘊含其中的,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美學價值、審美情趣、審美理念。
黃河、長江的浩大氣勢,凝練了中華詩詞的精神氣質。杜甫一生行走黃河、長江兩岸,輾轉飄零的生活讓他深刻體恤百姓疾苦,寫下“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傳世經典。黃河、長江流進詩人的血脈,培養了詩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凝成了中華詩詞的精氣神。
黃河、長江的宏闊境界,構筑了中華詩詞的天下格局。黃河流經9省份、長江流經11省份,流域廣闊,沿途留下大量詩詞經典。“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抬升了一個民族的視線高度;“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展現了還我河山的慷慨壯志;“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彰顯了縱橫歷史天空的自信擔當。黃河、長江為中華詩詞注入天地英雄氣,注入天下情懷。
黃河、長江的萬千景象,鑄就了中華詩詞的高貴品質。這里有“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的氣勢,也有“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的高潔。黃河、長江蕩滌塵埃、洗盡鉛華,賦予中華詩詞獨特品格,使其既有高雅的格調,成為中華文化的高地,又能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走進社會生活和人民大眾。
中華文明同時擁有黃河與長江兩條大河,南北文化、江河文明相互作用、互為補充,造就了中華文明的豐富多彩。中華詩詞正是這一文化現象的鮮明體現,為中華文明經久不衰貢獻了獨特力量。
(作者為中宣部文藝局原局長、“學習強國”原總編輯)
加強新時代詩詞理論研究
周文彰
詩詞理論,即人們通常所講的詩學,只有與時俱進,方能適應時代需要,推動詩詞文化繁榮發展。加強新時代詩詞理論研究,尤其要圍繞一些關鍵問題進行探索和思考。
如關于詩詞題材,是書寫內心還是反映時代,二者并不對立。題材本無邊界,就像古人寫烽火、漕運一樣,當代重大科技、大國重器都是時代鮮活印記,值得被詩詞定格。關鍵在于如何藝術化表達,使作品既記錄時代,又不失詩意美感。
再如詩詞用詞。雅俗之辯持續百年,直到今天。一方主張用詞要古雅,不能直接使用新生詞語,遇到“高鐵”應詩化為“長龍”;另一方則強調詩詞應體現時代風貌,指出古代詩人直接將“指南針”“云梯”等寫進詩中,今詩亦可用“定位圖”“塔吊”等現代詞匯。其實,古典意象與現代詞匯皆可成就精品,關鍵在于合理運用,全詩渾融。
創作詩詞怎么用韻,也是當下分歧較大的問題之一。堅持舊韻者(含平水韻和《詞林正韻》《中原音韻》)認為其延續千年詩詞的格律傳統,體現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傳承;主張新韻者(即《中華通韻》)強調應以普通話為基礎,服務當代人。中華詩詞學會提倡用《中華通韻》,同時主張“雙軌并行”,統一認識的基礎在于以誦讀實踐作為檢驗用韻的標準。
還有一些探討涉及詩詞價值和詩詞功能。對詩詞價值的判斷通常有兩個維度:一是看詩詞本身的品質,二是看詩詞對社會生活的用處。好詩詞就像其他優秀文藝作品一樣,都是“有正能量、有感染力,傳得開、留得下”,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俱佳。關于詩詞功能,傳統理論中的“抒情言志”“興觀群怨”等觀點,依然很有價值;而結合今天的現實,還需從讀者、作者、內容、影響等多維度拓展對詩詞功能的認識。要在發掘、繼承我國古代詩論的基礎上,構建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詩論,引導詩詞創作和評論工作。
(作者為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原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
以世界眼光看中國詩詞
董 強
202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克拉斯納霍爾凱·拉斯洛曾公開表示,自己最崇拜的文學家是唐代詩人李白。無獨有偶,2008年諾貝爾獎得主勒克萊齊奧也是李白的忠實讀者。青年時期的勒克萊齊奧偶然讀到李白《獨坐敬亭山》的譯文,從中體悟到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獨特世界觀,這份觸動改變了他的人生,也讓中國古詩詞成為其創作靈感的重要來源。
很多國家都有對中國古詩詞的接受史。以法國為例,傳教士金尼閣于明朝天啟年間在杭州刊印了拉丁文版《中國五經》,其中包含《詩經》。此后,白晉、馬若瑟等人也相繼推出《詩經》拉丁文譯本。1872年,鮑狄埃首次完成《詩經》法語翻譯。從德理文侯爵開始,法國學界的研究重點逐漸從《詩經》轉向唐詩。真正讓唐詩進入法國公眾視野的,是女作家朱迪特·戈蒂埃出版的《玉書》,該書塑造了西方對中國詩詞的“印象”,使李白、杜甫等詩人廣為人知。作曲家馬勒根據《玉書》德譯本創作了交響聲樂套曲《大地之歌》,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典范。上世紀70年代,法籍華人程抱一以獨特方式講述中國古詩詞,將其與法國新思潮結合,進一步拓展了唐詩的傳播。
在英語世界,1918年英國人弗萊徹出版《英譯唐詩選集》與《英譯唐詩選續集》,將中國詩詞與英國詩歌及世界文學傳統對比,將其引入英語圈。1921年,美國女詩人洛威爾與漢學家艾斯珂合作出版《松花箋》,向美國讀者推介中國古詩詞,尤其是唐詩。
歐美文人對中國的表意文字充滿興趣,當中國古典詩詞的譯介與當地富有創造力的作家結合,便催生了全新靈感——著名詩人龐德的“意象派”就受到費諾羅薩《作為詩歌手段的中國文字》的啟發,成為影響全球的現代詩歌流派。
若將視野擴展至阿拉伯、俄羅斯、日本、韓國及南美等地,則更能清晰地看到中國古典詩詞在世界范圍內的深遠影響。以世界眼光審視中國古典詩歌,將有助于拓展其文化內涵與現實意義。
(作者為北京大學燕京學堂院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
讓詩美融入日常生活
米彥青
鄭州歷史悠久,文化厚重。3600年前的商都城墻遺跡與歷代遺存構成“時間褶皺”,見證著歷史的層疊。這里誕生了杜甫、白居易,留下了劉禹錫、李商隱的足跡,歷代詩作在此交織,成為今天的文化記憶和文化符號。
李商隱是鄭州的文化符號之一,他在鄭州留下的詩作雖不多,卻具有代表性。以《夕陽樓》為例,首句“花明柳暗繞天愁”將視覺意象轉化為彌漫的愁緒,色彩對比與心理感受交融;“上盡重城更上樓”以動覺描寫深化登高的感受,空間上升反而帶來情緒下墜;“欲問孤鴻向何處”中的孤鴻,是詩人的自我投射;末句“不知身世自悠悠”以否定呈現肯定,“悠悠”一詞兼具時間、空間、情緒。這種視覺、動覺、情緒的通感轉換,正是李商隱詩美的核心魅力之一。李商隱將日常生活中的美注入詩句,其詩“深情綿邈”的特點,能夠穿越時空,讓當代人產生共鳴。
我們可以在主題公園、地鐵站、街區墻壁等公共空間展示詩詞經典,讓大家在日常行走中與詩心相晤;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詩詞吟誦活動,讓少年兒童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詩歌熏陶;還可以創排音樂劇、話劇等藝術作品,深入展現詩人的才華與情感世界。
當詩美通過多元形式融入日常生活,當市民們每一天都能觸碰到千年前詩人留下的那一份美,一座城市的詩詞文化名片必然會更加閃亮。
(作者為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中國李商隱研究會會長)
乘著歌聲的翅膀
戴玉強
詩與歌自古就是相生相伴的藝術形式。《詩經》“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詩可吟,宋詞可唱,這些文化遺產原本就可入樂入歌。近代以來,從青主的《大江東去》到趙季平的《關雎》,從劉文金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到王龍的《錦瑟》,音樂人孜孜不倦地為古典詩詞譜曲,形成獨具特色的“新國風”。
放眼世界,德國藝術歌曲以歌德、海涅等詩人的作品為藍本,經由舒伯特、舒曼等作曲家精心創作,誕生了《小夜曲》《冬之旅》《詩人之戀》等經典。中國擁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偉大詩人的璀璨詩篇,若以此為基礎創作具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聲樂作品,必將推動中國聲樂的發展,也讓詩詞以全新方式走進現代生活。
我們計劃啟動“中華詩詞三百首”譜曲工程:在創作層面,面向全國征集以古典詩詞為藍本的聲樂作品,特別鼓勵創作具有完整藝術構思的聲樂套曲,完善中國藝術歌曲體系;在展演層面,設立多組別、多層次展演比賽,“以賽促創、以演促傳”;在傳播層面,將詩詞打造為集書法、繪畫、朗誦、演唱于一體的多媒體作品。
音樂作為世界性語言能跨越文化隔閡,外國朋友可通過學唱《春曉》《明月幾時有》等作品,體會中國詩詞的意境美、韻律美。我們也期待在世界各地的音樂廳里,不同膚色的歌唱家演唱《將進酒》;在不同國家的教室中,孩子們用稚嫩嗓音吟唱《靜夜思》。
以創新精神傳承經典,用動人旋律喚醒詩詞,在構建中國聲樂學派的道路上,我們攜手同行,讓千年詩詞在新時代的舞臺上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
(作者為男高音歌唱家、鄭州大學河南音樂學院院長)
萬古流云 經典常新
陳才智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產的詩人,相比于李白、杜甫,在眾體兼擅上不遑多讓,在世時婦孺皆知,去世后仰慕效仿者綿延不絕。他的作品對東亞文化圈乃至全世界影響都很大。在日本,其聲名甚至超越李杜,《白氏文集》被簡稱為《文集》,地位尊崇。從中外影響的廣度和深度來看,白居易已經成為獨具魅力的文化符號。
身處中唐時期的白居易,兼納李杜之長,開創融風流于日常的新路。他與晚年杜甫的心境更為契合,注重在衣食住行里,于細膩感受和冷靜觀察中,體味人生的滋味與境界,所謂“白傅風流造坦夷”。他以平實的筆調、樸質的面貌、詩人的襟懷,敘述和描寫身邊的平凡世界,其詩歌作品的通俗性與感染力,一直為世人津津樂道。
后世傳播中,蘇軾對其極為推崇——“東坡”之號可能源于白居易《東坡種花》,蘇軾更直言“出處依稀似樂天”。再后來,明代袁宗道將書齋命名為“白蘇齋”,在詩學史上形成“白蘇”二人并稱的傳統。宋元以降,每個時代詩學秩序的承變、重估與建構中,都不乏元白體、元和體、長慶體或新樂府的身影。白居易的意義,早已超越時代。
萬古流云,經典常新。白居易的時代距今已經遙遠,但他那些膾炙人口的篇章長存,其人其詩所蘊含的知足保和的人生觀念、閑靜適世的志趣選擇、融合儒釋道的哲學思想,正愈來愈顯現出奪目的當代價值,恰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幸有溫柔敦厚在
張 靜
傳承弘揚中華詩詞,關鍵在于通過詩歌教育助益今人生活,推動當下文化繁榮興盛。
鄭州是一座富有詩教傳統的城市。在鄭州經開區龍美小學,詩歌創作——不限于舊體詩,現代詩亦可——已經融入學生的校園生活。在電視節目《宗師列傳·大唐詩人傳》錄制時,該校學生以自己的詩作與“穿越而來”的李商隱交流,展現了這種詩歌教育的成果。
更令人動容的是鄭州市盲聾啞學校七年級學生徐銘澤的故事。這位先天目盲的孩子,在奶奶的熏陶下,借助葉嘉瑩先生編選的《給孩子的古詩詞》音頻,逐首學習傳統吟誦調,更學會了作詩。她說:“雖然我沒有辦法看清大家的面容,但古詩詞給了我一雙明亮的眼睛,我會在詩教傳承的道路上分享光明。”
孔子最早提出詩教理念,“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表明詩教與家風家教、民風民俗緊密相連。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用很大篇幅介紹杜甫姑姑對少年杜甫的培養與影響,印證了優良家學對詩人成長的助力。作為詩圣的出生成長之地,鄭州特有的民風、家風、家學傳統值得當下深入發掘與傳承。若要擦亮這張詩詞名片,應凝練其重視詩詞、賡續詩教的精神內核。
李商隱說“世界微塵里,吾寧愛與憎”,在廣袤宇宙中個體微不足道,該如何安處自己的喜怒哀樂愛惡懼?我的答案是“人生海海,幸而有詩”。歷史留下如此豐厚的詩教元素,帶給今天的我們療愈與撫慰,值得我們追尋和探索。
(作者為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長)
重在挖掘精神價值
劉明華
杜甫其人其詩是鄭州這座城市的文化底氣。不過,現存杜詩1455首中,并無明確詠嘆鄭州山水的作品,他早年寫于故鄉的千余首詩已失傳,現存詩作多為流寓之作。這提示我們,弘揚詩詞優勢、挖掘文化資源,不必局限于文人墨客的詩句是否涉及本地,而應轉向詩詞精神價值的挖掘,找到更深的精神聯系。
以杜甫為例,其悲天憫人的情懷在中國古代詩人中是最突出的,這是中國式的人道主義精神,也是他成為“詩圣”的重要因素。
他是追夢者,懷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渴望輔佐明君實現政治清明、建成理想社會。他是行動派,即便幾度科舉失利,仍鍥而不舍追求理想,最終以卓越詩文才華獲得從政機會。他是大丈夫,作為忠臣為國為民直言諫諍,即便因此獲罪也從不懊悔。他是博愛者,自身窮愁潦倒之際,仍心系民眾困苦,憂念家國命運。
這些精神特質對今天提升市民素質、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都有助益,應通過深入提煉和廣泛弘揚,將文化底蘊轉化為促進城市發展的內在動力。
(作者為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杜甫研究會會長)
找準詩詞文旅的打開方式
李 浩
在文化熱、詩詞熱背景下,推動傳統詩詞與旅游資源融合,成為不少地方的做法。積極作為的同時,也要冷靜思考,避免陷入淺表化、“一窩蜂”與千城一面的誤區。
一方面,要善于借用學術研究成果。扎實的學術研究,能夠為文旅IP開發提供可靠的內容支撐,增強文旅項目的文化深度。要密切關注最新研究成果,不能沉溺于幾十年前的陳舊地方文史資料。例如,《唐五代詩全編》等當代唐詩學重要成果,深入其間進行挖掘轉化,可以汲取文旅靈感,助益文旅產業發展。再如,杜甫與李白的第一次會面在河南,二人與高適的梁宋之游也具有獨特性,通過深入研究詩人在當地的寫作、游歷經歷,把這些獨特文化資源做精做深,能夠形成無法替代的文旅吸引力。
另一方面,詩詞文旅要堅持差異化發展。文旅與文創產品應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特,人特我專,人專我優,“和別人不一樣”。這有賴于前述專業深入的研究,也需要精準的市場調研,了解社會大眾特別是年輕一代的興趣點,不能閉門造車,還可以向國內外優秀景點學習經營理念。
把住詩詞文化內容關,找準打開方式,相信傳統詩詞與文、商、旅的結合,會走出一條特色之路。
(作者為西北大學教授、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