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年新開百余家,面貌多樣業態多元 當書店不止于書
近一年來,北京新開實體書店上百家,這些新書店面貌多樣,不少書店融合餐飲、文創、展覽、沙龍、演藝等多元業態,致力于將書店打造為“文化綜合體”和“城市會客廳”,有的甚至顛覆了讀者對書店的固有印象。記者日前精心挑選了幾家特色書店,進行了探訪。

讀者在聯合書店·紫荊文化閱讀館里的書架間自習。北京日報記者 程功攝

唱片愛好者在獨音唱片店選購。

宣南書店(法源寺店)內景。
北京有了首家香港藝文書店
聯合書店·紫荊文化閱讀館位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海四路65號紫荊文化廣場一層,于今年6月22日正式營業,300余平方米的空間,盡情述說著生活與文化之美。
這家書店是紫荊文化集團旗下香港聯合出版集團在內地打造的書店品牌。書店秉承聯合出版集團“全球視野、世界眼光、中國氣派、香港特色”的愿景使命,傳承了香港三聯書店、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商務印書館等出版品牌的百年文化基因,并融合了該集團在香港近五十家書店和廣深兩店的特色,以進口原版圖書和港臺圖書為主,兼有內地出版社暢銷圖書,堪稱首都獨具國際特色、藝術氣質與生活美學的文化新地標。
作為北京首家源自香港的藝文書店,一進門,書店主題專架就將濃郁的秋之氣息帶給讀者,看云、觀鳥、感受美景、覽香港老物件……品類多元的圖書精美又有品位,聯合書店·紫荊文化閱讀館圖書板塊負責人司洋說,“希望通過這樣的展陳,引導讀者細膩地感知秋天,觸摸與這個季節相關的方方面面。”他說,主題專架隔一段時間就會動態更換不同主題、不同圖書。
在這家書店,每一本書都被溫柔細致地對待,書店時刻都做好它們即將被帶走的準備。店內簡體版與港臺原版圖書的比例為1比1,總共有6000多個品種18000冊圖書在售。所有的港版、臺版圖書都貼上標簽,讓讀者一目了然。“《香港遺美》是我們主推的一本書,充滿濃厚的港式美學,圖書模仿老店門面的鏤空設計,有對香港民間藝人的豐富記錄。”司洋說,這本書以攝影的方式,希望通過鏡頭“喚醒”香港舊有事物最美的靈魂。他特別提及,盡管書店圖書復本量不多,但重點推薦的圖書都會提供樣書,而樣書全部被細心包上書皮。
書店特展區展出數量高達1100冊的DK英美版的原版樣書,全部可供讀者拆閱,這些讀物置身于階梯中,讀者能夠輕松尋找和歸還。書店藝術展覽區則展出“好書好報,紙上霓虹”香港聯合出版集團圖書海報設計展,每一本書呈現設計心語,給觀者帶來啟發。
這家書店將社科、歷史類等非虛構圖書放在一層,而文學、漫畫等虛構類圖書居于二層。二層的書架依次排開,如同圖書館布局,自習臺和書架融合在一起,人和書無縫連接,誰也離不開誰。
“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不怎么看書的人愿意拿起一本書翻閱,讓喜歡看書的人遇到更多心儀的內容。”司洋說,書店因此對圖書的選品格外看重。為此,這家書店還策劃了香港聯合出版集團“一本讀書會”北京站、“聯合書店”名家講壇、京港書訊直通車、雙城共讀推薦書單等多場文化活動,幫助北京讀者更深入地了解香港圖書出版業態和各出版品牌的選題特色,了解香港最新出版動態,呈現港版圖書特殊的文化氣質和精神內核。
這家24小時書店有點“喧鬧”
誰說書店就一定要靜悄悄,宣南書店(法源寺店)顛覆了人們對書店的固有印象,這甚至是一家略微有些“喧鬧”的24小時書店,每天人流量至少上千人次,到了節假日更高達上萬人次。
宣南書店(法源寺店)位于西城區爛縵胡同南口,記者探訪時發現,即便在工作日,這里也幾乎座無虛席,室內室外、樓上樓下、露臺上都可見讀者身影。店內,有帶著孩子在書架前尋找圖書的附近居民,有一起相約讀書的老街坊,也有在電腦前一直投入工作的上班族。王玉是一名家教,再過兩個小時要上門教英語課,她總會利用這個空當喝一杯咖啡看一本書,再隔著落地窗看著大街上的人來人往。她說,這是在給自己充電。正在中國戲曲學院讀研的曉玲說,這種充滿煙火氣的氛圍令她愜意,“我喜歡有一些人、有一些細小的噪音在旁邊,這會讓我更專注。”此時,曉玲正在閱讀一本英文原版童書,還一邊做著筆記,她希望通過閱讀英文原版讀物提升英語水平。
在這家書店,免費閱讀的圖書和售賣的圖書涇渭分明,售賣圖書有專區,所有圖書都帶塑封;而免費閱讀圖書同樣設有專區,所有圖書都不帶塑封。書店負責人王杉杉告訴記者,新書有6000余冊,免費閱讀的圖書有萬余冊,每三個月會更換。
“書店還結合了咖啡、下午茶、商務休閑、公司聚會等多種場景。店內也會推出評書、相聲等演出,并定期舉辦兔爺、掐絲琺瑯、風箏、毛猴等非遺手工制作活動。”王杉杉說。
王杉杉還告訴記者,書店與爛縵胡同的13家特色店鋪共同構成一個文化街區,展陳柜里售賣有文化街區圖,“元創小院”“小馬撒歡”等文創小店等都一一呈現其中。
老店換新址將搖滾堅持到底
獨音唱片店位于東城區交道口東大街交東小區10號樓一層底商,這家今年6月底開業的唱片店,是音樂迷“精神家園”一般的存在。
這家唱片店低調、質樸,散發著激情卻很靜謐,上萬種CD光盤和黑膠唱片構成一個豐富多元的音樂天地。獨音唱片創始人郭泳宏告訴記者,獨音唱片有14年歷史,搬到新的地址比老店大了許多,功能也多了,之前都是單純的唱片銷售,現在除了唱片區域還有音樂書籍、周邊產品、咖啡飲品、活動區域、黑膠唱機設備等,并且不定時在店里舉辦音樂人分享發布會。
“我非常喜歡收藏唱片,當年開唱片店的初心是希望能通過微薄之力給大家推薦好的音樂。”郭泳宏的目標顯然實現了。
“這家店在音樂圈很有名,這次特意來打卡。”劉沫萱來自深圳,此次來北京是參加面試,她說自己曾去過迷笛音樂節現場,從此迷戀上了樂隊,每當淘到喜愛的專輯更是如獲至寶。
郭泳宏說,新店開張以來,銷售情況比預期要差一些,但他依然對未來抱有信心。“我希望獨音唱片是一種精神文化傳承,期待遇見更多有趣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