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文學與地域文化的“雙向奔赴” 中國作協“著名作家抵達文學‘縣’場”活動走進遼寧康平
康平縣位于遼寧省北部,遼金遺韻、紅色基因、鄉土風情與生態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孕育了富有活力的“臥龍湖作家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學現象,展現了文學創作的蓬勃生機。11月9日至11日,中國作協“著名作家抵達文學‘縣’場”活動走進遼寧康平,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彥、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老藤等文學名家來到這里,共赴一場全民參與的“文學嘉年華”,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營造濃厚的城鄉讀書氛圍。
“故鄉對作家的文學滋養是無可替代的”
“文學的價值,源于作家的匠心創作,最終由讀者來實現;文學的魅力,在于靜心品讀,也在于親身融入與體驗?!敝袊鲄f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李一鳴在致辭中表示,自今年9月起,中國作協創新開展著名作家抵達文學“縣”場系列活動,已先后組織作家走進江西修水、新疆吉木薩爾、河南西峽、云南彌勒、江蘇昆山等地,所至之處,無不掀起全民參與的“文學浪潮”。此次活動走進康平,推動文學走出書齋、走進群眾,成為縣城街巷可聽、可看、可感的生活風景。在作家與讀者的對話中,文學不再遙遠,而是化作親切的講述與真誠的共鳴。作家們走進縣城,親近讀者的同時也照亮了作者,激活新大眾文藝創作潛力,汲取地方特色文化養分,以文學筆墨書寫縣域故事,實現了文學與地域文化的“雙向奔赴”。
陳彥和老藤的創作始終扎根故鄉土壤,又深刻回應著現代化浪潮的沖擊?;顒蝇F場,他們圍繞“文學細節里的故鄉”展開對談,就故鄉的文化基因如何成為其文學創作的核心底色、如何書寫故鄉的小人物與時代印記、如何在熟悉的故鄉場景中挖掘陌生化的文學張力等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陳彥談到,故鄉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自己的很多作品都源自兒時的故鄉記憶,創作時它們反復在腦?;厮?,這也是對自己人生歷程的一種記錄?!肮枢l的石板房、茅草房等,都是我童年最深的記憶。我的文學從這里起步,想把故鄉的這種烙印經過‘發酵’后傳遞給更廣大的世界。”在他看來,要寫好故鄉,既要進去也要出來,只有離得越遠、維度越多,才可能寫得更好。陳彥同時表示,縣城具有濃厚的煙火氣,要寫出縣城的陌生感、異質化非常難,“只有做到對歷史的洞穿、對現實的把握、對未來的預見,才能寫好自己的縣域文學”。
“故鄉對我來說是生命中的一塊胎記,也是我的精神原鄉。故鄉對作家的文學滋養是無可替代的?!崩咸僬f,離開故鄉之后重新回憶故鄉,可能會發現它的獨特之處,故鄉總會給人以情感的羈絆。“其實不只是作家,每個人都應該回到故鄉,找到精神的原鄉,這樣你的人生就不會有遺憾。”老藤表示,想寫透故鄉的煙火,一定要有細致的觀察?!氨热绱稛?、草木、昆蟲等,細致觀察之后就會發現,它們的一生同樣精彩;當你發現這些不同,就會發現故鄉的獨特魅力?!?/p>
“文學給了我們向往和一顆向上生長的心”
此次活動專門走進臥龍湖作家創作基地,作家們與北京皮村文學組、臥龍湖作家群作家代表共聚一堂,交流分享了各自對文學的理解和熱愛,也提出各自的困惑與期待。在這里,文學將大家從天南海北聚在一起,不同文學體裁成為寫作者們銘記鄉村、記錄縣城、走進城市的獨特方式。
康平縣小塔子村的文學愛好者周立巍今年起離開家鄉在沈陽打工從事產前陪護工作?!半x開家鄉后,我深刻體會到故鄉的意義”,在她看來,故鄉和自己之間有一條無形的臍帶,她深深眷戀著這片土地?!罢枪枢l優美的自然風光、厚重的文化底蘊以及勤勞樸實的人民給了我創作靈感,讓我愛上了文學、愛上了詩歌?!?/p>
北京育兒嫂施洪麗從小喜歡讀長篇小說,不同人物的悲歡離合讓她深切共情,她從讀書、追劇起步,走上了現在的文學創作之路??灯奖镜赝辽灵L的“90后”作者費曉達則是典型的“互聯網一代”,從事工科工作的他喜歡懸疑小說,大學畢業后便借助互聯網平臺開啟了業余的創作之路。針對他們在文學創作中的困惑,陳彥談到,文學是關于人的藝術,文學的書寫不能只是情節的拼湊,更要真正走進人物、走進生活。文學無論采用何種創作方式,最終都指向人的真善美,都是為了打動人心,表達作者對人的命運、對社會發展的深刻洞察?!拔膶W創作的方向始終在于內心,寫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就是最好的選擇?!?/p>
交流中,大家紛紛拿出自己的詩作,靦腆卻又熱烈地與遠方來客們分享心中流淌的思鄉之情。“中國作協一直支持普通人和基層作家的寫作,這次活動讓我們與名家交流對話,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在北京家政工范雨素看來,在今天的中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游子吟”,但無論天南還是海北,真誠、情感與文學是我們共通的語言。北京服裝店員小海動情地說:“文學給了我們勇氣和底氣、自由與光明,無論我們在農村還是在城市,文學都給了我們一種期待與向往、一顆向上生長的心,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
以新的寫作方式與視角介入文學現場
在康平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鑼的“文學市集”是此次活動的一大亮點。市集分為主舞臺區、期刊區、圖書區、文創非遺區、讀者互動區、書場小筑等多個板塊,遼寧大學學生表演的《星空與半棵樹》短劇和康平朗誦者自發朗誦的精彩作品片段在主舞臺上演,期刊、圖書展區匯聚了多家刊物和出版社的新作?;訁^的文學問答、古詩詞接龍及線上打卡活動,搭配打卡兌換文創的機制,讓讀者在頗具趣味的參與中感受到文學的魅力。讀者追著作者求簽名、交流閱讀心得的場景隨處可見,濃厚的互動氛圍和文藝活力在市集間不斷涌動。
當下,“大文學觀”成為文學界熱議的話題。“大文學觀”實現了文學內涵的拓展和文學外延的擴大,有助于豐富文學研究視野,更好地推動文學創作繁榮發展。在以“大文學觀與地域書寫”為主題的文學沙龍上,作家穆濤、鐘求是、陳倉、津子圍分享了各自的體會、思考與期待。穆濤表示,今天的作家、評論家要提升思想的認識力,努力傾聽大眾的聲音,同時應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繼承,做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思考者和詮釋者。鐘求是談到,傳統的文學觀念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需要得到拓展與更新,創作者要學習新事物、關注新話題,以新的寫作方式與視角介入文學現場,以新的表達和書寫展現人的創造力。陳倉說,文學“縣”場蘊含著文學的神經末梢、文學的根,作家在這里能體會到真正的生活,走進“縣”場、提倡“大文學觀”也是對新大眾文藝的呼應與詮釋。在津子圍看來,寫作已成為他回報土地與故鄉的方式,寫作的過程就是見天地、見眾生、見自我的過程。不同地域的寫作經驗中蘊含著共同價值,吸引著作家們不斷去探索。
活動期間還舉辦了新大眾文藝改稿會,《中國作家》編輯為20名基層作家進行分組改稿,助力他們提升創作水平。編輯們感慨道,這些來自小鎮、帶著泥土氣息的故事與文字是地方生活的生動寫照,廣大基層創作者用自己的筆書寫身邊熟悉的人和事,這樣的寫作始終有著原生生活的粗糲質感,這是無可替代的?;鶎幼骷覀儽硎?,面對面的交流活動讓他們開闊視野、打開創作思路,也更加堅定了用文字書寫家鄉的信念。
中國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時代文學實踐點授牌儀式同期舉行,康平成為中國作協在遼寧省建立的首個文學實踐點?;顒悠陂g,作家們還前往康平縣西關屯鄉“北村”,與當地村民和戲曲表演者座談交流,挖掘鄉土創作素材;走進臥龍湖自然保護區開展東北民俗考察和生態文學實踐等活動,為地方文藝繁榮和文化傳承注入鮮活的文學動能。
中國作協“著名作家抵達文學‘縣’場”活動走進康平由中國作協主辦,中國作協創聯部、中國作家雜志社、遼寧省作協承辦。遼寧省委宣傳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兼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任任長海,沈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志寰,康平縣委書記王鐵利出席活動并致辭。中國作協創聯部主任黃國輝、副主任盛敏,《中國作家》副主編梁飛等出席活動?;顒娱_幕式由遼寧省作協黨組書記、主席周景雷主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