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 何天平: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視聽產業大有可為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戰略任務,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為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中國作家網特邀文學創作、編輯、出版、評論及文化產業研究等領域專家,聚焦《建議》中關于文化建設的內容,從提升文化原創能力,推動精品創作,繁榮互聯網條件下新大眾文藝,堅持文化惠民,推進書香社會建設,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等角度深談學習體會,交流思考心得。中國作家網自即日起推出相關文章,敬請關注。
——編者
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視聽產業大有可為
何天平
在當前數字文明與工業文明交替的重要歷史節點,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趨勢。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動文化建設數智化賦能、信息化轉型,發展新型文化業態。作為文化傳播與科技應用結合最為緊密、成效最為顯著的領域之一,視聽產業正在這一進程中扮演日益關鍵的角色,展現出更為豐富的發展想象空間。
我們正處于技術革命與文化轉型的雙重浪潮之中。從國際競爭格局看,復雜多變的全球局勢與新一輪產業革命相互交織,為文化發展帶來全新機遇;從國內發展環境看,文化科技融合已經成為文化強國、科技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自信與科技自立自強。將文化科技融合納入新一階段的國家發展戰略,既是對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延續深化,也是對新時代文化使命的自覺踐行。
這一發展趨勢在視聽產業領域形成了集中縮影。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創新,正在系統重塑視聽生產傳播邏輯與產業分工結構,一方面,傳統上由廣播電視機構主導的傳播生態被打破,形成多元主體共創的傳播新格局,也改寫著視聽產業的價值分配與協作模式;另一方面,社會文化整體由文字向圖像轉向,視聽傳播業已成為信息交往、文化形塑、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作為未來傳播的基本發展方向,視聽傳播正在成為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和重構全球信息系統的主要抓手和核心力量。
一個代表性的突破口體現在網絡視聽領域。作為一種不斷壯大的新型視聽文化業態,網絡視聽在數字技術革新與文化消費升級推動下,形成了廣泛的用戶基礎、強勁的社會影響力和顯著的產業帶動效應。它既是科技落地的重要場景,也是文化傳播的核心載體,無疑構成了當前視聽產業中文化科技融合的前沿陣地。得益于文化科技融合的塑造影響,日趨活躍的網絡視聽產業,正展現出視聽產業邁向更大發展的充分潛能。
當前,我國網絡視聽產業已突破萬億級規模,短視頻、直播、微短劇等新興形態持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并在促進數實融合、推動消費升級、助力文化“出海”等方面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成為名副其實的“數字文化新基建”。在這一進程中,人工智能、云計算、超高清及沉浸體驗技術等前沿科技的突破,已全面滲透到網絡視聽內容生產、分發與消費各環節,不僅顯著提升了用戶的視聽體驗,更在不斷重塑著數字視聽文化生態。與此同時,網絡視聽也已經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載體,網絡短視頻與直播技術正以輕量化、場景化的方式激活“傳統”,通過科技手段讓傳統文化進一步走向當代、走向大眾。中國網絡影視劇則通過流媒體平臺廣泛地“走出去”,借助數字技術生動講述中國故事,讓中國故事能夠“走進去”“走下去”,切實增強了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伴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持續深入,網絡視聽作為新型文化業態的轉型升級仍在繼續。面對技術革新與需求升級的雙向驅動,以網絡視聽為代表的視聽領域新質生產力,勢必將為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能。
從長遠來看,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將助力視聽產業不斷突破邊界設限,使“視聽”成為更加關鍵的社會文化陣地。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同樣應當認真審視構造視聽產業的“文化”與“科技”何為,以真正促成視聽產業的大有可為。
一方面,文化是基座,一切的技術創新理應服務于文化功能的更充分釋放。必須堅持文化自身的主體性、能動性,確保技術創新能夠有效促進文化的意義生產和價值傳遞;另一方面,科技是支撐,視聽產業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基本特性,應當在數字時代得到更為系統性的貫穿。這并不簡單地指向技術應用層面,更體現出技術網絡作為視聽產業“數字基座”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夯實技術基礎設施、保障技術網絡安全,是今天的視聽產業實現從“技術輔助”到“技術驅動”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
為推動視聽產業在文化科技融合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則需要系統規劃發展路徑,做到“進守相宜”的協同發展。“進”在于開拓,重在深化視聽產業的技術賦能與生態培育。既要推動前沿視聽技術的持續前瞻布局,充分打造覆蓋視聽創作、傳播、消費全鏈條的“視聽新基建”,也要推動構建更具活力的視聽產業生態,重視數字視聽平臺的建設發展,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創新發展,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視聽品牌;“守”在于根基,重在完善制度保障和人才培養體系。既要看到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廣闊前景,也要重視潛在的文化安全風險,加快構建適應數智化趨勢的視聽治理體系,探索包容審慎的監管模式,為創新留足空間,確保科技向善、文化向上。同時更要清晰認識到,文化科技融合的本質是人才的融合,只有推動既懂創作傳播又通技術應用的新型視聽傳播人才培養,拓寬人才成長和發展通道,才能真正為視聽產業發展筑牢智力根基。
視聽產業作為當前文化科技融合的重要領域,理應在把握何以“融合”的過程中重新審視自身面對的發展機遇和使命。只有堅持守正創新,在保持文化定力的同時勇于技術突破,才能讓視聽產業真正成為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力量,在新時代文化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視聽傳播系副主任、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