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制革新破解獲獎作品曇花一現困局 ——從第十八屆文華劇目獎談起
在舞臺藝術領域,文華獎始終是衡量專業創作水準的重要標尺。過往,部分文華獎獲獎作品曾陷入“獲獎即巔峰,之后便沉寂”的困局。部分劇目摘得獎項后,或因缺乏持續演出規劃,或因與市場需求脫節,逐漸退出大眾視野,造成藝術資源浪費的同時,也讓舞臺藝術失去了與觀眾長期對話的機會。第十八屆文華劇目獎評選通過極具針對性的賽制改革,重構評選標準,試圖從根源上打破曇花一現的魔咒。
回顧過往文華獎評選,部分獲獎作品之所以難以活在舞臺上,核心問題在于評選標準對作品可持續性的考量不足。一方面,此前參評期限較短,部分院團為沖擊獎項,陷入短期突擊創作的誤區,過度追求藝術形式的炫技與主題表達的宏大敘事,卻忽視了作品與觀眾的長期適配性。這類作品往往在評獎結束后,因缺乏市場吸引力、演出成本過高或內容與大眾需求脫節,難以開展常態化巡演。另一方面,過往評選對作品演出實踐的要求較為寬松,部分作品僅在參評前進行少數幾場匯報演出,未經過市場與觀眾的充分檢驗,獲獎后自然缺乏持續演出的基礎,最終難逃束之高閣的命運。
顯然,在第十八屆文華獎的評比開始前,主辦方深刻洞察過往困局,以賽制改革為突破口,從時間維度、演出實踐、參與主體三大層面重構評選標準,將作品能否長期活躍于舞臺作為核心考量,徹底改變了過往重評獎結果輕長期價值的導向。
本屆文華獎最引人矚目的改革,便是將參評劇目首演時間拓寬至十年內。這一調整絕非簡單的時間跨度延長,而是對藝術創作規律的深度尊重。舞臺藝術作品的成熟,往往需要長期的演出實踐、觀眾反饋與反復打磨。過往因為參評期限較短,許多仍在成長中的潛力作品遺憾錯過評選;而10年的時間窗口,讓那些歷經市場檢驗、不斷優化的作品得以突圍。
以舞劇《醒·獅》為例,該劇籌劃于2015年,首演于2018年,是15部獲獎作品中首演時間最早的。2019年它曾與文華獎失之交臂,但在隨后的數年里,團隊并未放棄,而是通過三百多場全國巡演收集觀眾反饋,不斷優化舞蹈編排與敘事細節,最終在本屆評選中脫穎而出。這種“十年磨一戲”的長期主義,正是本屆評選所倡導的核心價值,也從源頭確保了獲獎作品具備長期活躍于舞臺的基礎。
本屆文華獎明確要求參評作品年均演出場次超過10場,將演出密度納入硬性評選標準,這一規定直指過往作品獲獎即沉寂的關鍵痛點。此前,部分作品僅為評獎而臨時登臺,缺乏常態化演出規劃;而如今,年均10場的要求倒逼院團在創作之初便考慮作品的市場適配性、演出可行性與觀眾接受度,從為評獎創作轉向為演出創作。
舞劇《紅樓夢》自2021年試演以來,已完成400場演出,吸引近60萬觀眾,2024年在新加坡演出時門票開售即罄。其成功并非偶然,創作團隊始終以能否持續吸引觀眾為導向,用現代審美解構經典,以意象化的舞蹈語言傳遞情感,讓紅樓故事突破文字局限,成為可長期巡演的舞臺精品。雜技劇《先聲》作為中國雜技史上首部獲文華獎的作品,同樣以高演出密度證明自身價值:不僅在國內多城巡演,更走向國際舞臺,其將雜技技巧與戲劇敘事融合的創新形式,經得住不同地域觀眾的檢驗。這些作品用實際數據證明,演出密度不僅是評選標準,更是作品生命力的直接體現。常態化演出帶來的票房反饋、觀眾建議,反過來又成為作品持續優化的動力,形成“演出——反饋——打磨——再演出”的良性循環。
過往文華獎評選中,中央級院團、大型機構的作品往往更易獲得關注,部分基層院團、民營機構的優質作品因渠道限制難以進入視野,而這些作品往往更貼近地方觀眾需求,具備開展基層巡演的天然優勢。本屆文華獎拓寬申報渠道,明確中央部委、演出行業組織、演出院線等均可推薦作品,鼓勵地市級及以下和民營藝術機構參與,讓更多接地氣的作品得以亮相。
同時,本屆文華獎對外請主創作了限制性規定,引導各地加強本土創作人才培養。這一舉措避免了短期引進外部團隊打造評獎作品,獲獎后因人才流失無法持續演出的問題,推動藝術創作從短期突擊轉向長期培育。例如,揚劇《鄭板橋》作為地方院團的精心之作,主創團隊以本土人才為核心,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作品既符合揚劇觀眾的審美習慣,又具備走出地域、面向全國的潛力,獲獎后得以在多地基層劇場巡演,真正實現扎根地方,服務大眾。
第十八屆文華獎的賽制改革,不僅讓15部獲獎劇目擺脫了曇花一現的命運,更重塑了舞臺藝術創作的生態。這些作品不是一次性評獎道具,而是持續活躍于舞臺、與觀眾共生的藝術生命體:昆劇《牡丹亭》(全本)通過“線下巡演+線上直播”打破時空限制,讓昆曲之美觸達更廣泛受眾;兒童劇《貓神在故宮》精準契合少年兒童需求,在校園、社區常態化演出,實現文化傳承與美育功能的雙重價值;話劇《北上》以京杭大運河為載體,串聯起普通人的命運,在全國巡演中不斷融入地方元素,讓運河故事在不同城市引發情感共鳴。
這些實踐充分證明,文華獎賽制改革的核心價值,在于將評選標準與舞臺藝術的本質重新對齊。舞臺藝術的生命力,終究源于觀眾的需求與持續的演出。過往不少獲獎作品曇花一現的問題,本質是評選導向與藝術規律、市場需求、觀眾審美的脫節;而本屆賽制改革,讓評選標準回歸人民性與長期主義,既鼓勵了十年磨一劍的精品創作,又確保了作品能真正為人民而演,在長期演出中實現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作者為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