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郁:詩人施蟄存
我年輕時對施蟄存的理解十分單一,以為他僅僅是翻譯家和小說家。后來看到他研究詩詞的書和關于金石學的文章,才覺得他是一個有多樣才華的人物。他的知識結構比較特別,文章中牽涉的古今、域外的審美思想殊多,在詩文方面也有過人之處。他不僅在小說創作方面風格鮮明,也寫過新詩,是現代派詩歌的推手之一,這是研究新文學的人都知道的。不過他的舊體詩寫得也好,許多年前,朱自清、浦江清、呂叔湘等人都對他的詩作有過不錯的評價。
新文學作家中,魯迅、郁達夫、聶紺弩都是在舊體詩方面頗有成就的人。近來人們談論施蟄存的漸多,有學者認為就審美的品質而言,施蟄存的舊體詩也很值得一提,其文采與境界雖弱于魯迅與郁達夫,但歷史價值不淺。學界注意他的舊作,可能因那內蘊的多致、彌散的情思自成一格。個人史與社會史都包含其間,不僅帶有自傳意味,還折射著文學史的斑斑點點,讀起來頗多滋味。
最近,常麗潔新寫了《施蟄存〈北山樓詩〉箋注》,此書凝聚了許多心血,可以說為世人了解施蟄存提供了一幅知識圖譜,縱橫回旋中,對于古今文化典故頗多心解。我對于舊體詩沒有研究,不敢對箋注的細處說出意見,但從中看出文字背后的心史與時代語境,感嘆詩人的學養之深,也領略到民國以來文化風云的變化??匆粋€作家是厚是薄,舊體詩的功夫確可以說明問題。
施蟄存一生坎坎坷坷,但內心總有一片平靜之所。看他的《浮生雜詠》便能夠感受到舊歲的風風雨雨。他自幼便有很好的古文根底,那時候流行的是同光體和南社的詩文,氣象已經不及唐宋詩人,后來吸引他的是新文學。他在上海受過良好的外文教育,由此走上翻譯和創作之路。他當年主編《現代》雜志時,有不少值得一記的功業。但僅僅將他看成海派作家,實則有些簡單化,他自己在小說寫作方面受益于現代主義,而京派的文章家的趣味,他也是喜歡的。所以,在讀書趣味與把玩文字方面,不免有點象牙塔氣。這些,他比一般的海派文人顯得頗為廣博。
《北山樓詩》留下的舊歲痕跡,可謂萬花筒般引人。比如詩人與左聯作家之關系,和自由主義文人之互往,以及與京派學者之呼應,都形象可感。而抗戰歲月里的漂泊感帶出的世間諸象,也有令人難忘之筆?!盾囆姓阙M道中得詩六章》寫自己在動蕩中遷徙之苦,杜甫式的苦意流出,浩劫之圖晃動其間?!兜眉覉?,知敝廬毀于兵火》痛惜自己所藏魯迅、茅盾、郁達夫、老舍的信件毀于日寇戰火,投荒中的憂思歷歷在目。施蟄存與作家、學者的交往,留下的感受都很難得?!都挠暨_夫南洋》《晉寧偕浦君練、呂叔湘侍聞一多先生游盤龍寺》《賀俞平伯先生暨德配許夫人重圓花燭詩》看出他的人脈與文脈的路徑,字里行間的滄桑感,云煙般流動著。
施蟄存的許多詩句都很有意思,因為常年研究古代文學,便把各類典故用于詩句里,貼切而自然。這乃修養的流露,顯得自然得體。他自己喜歡陶淵明、杜甫、李商隱等人的詩,有時候在意蘊上暗襲前人。《武夷行卷》是20世紀40年代初的一組作品,其中平淡中的悠遠之韻,被朋友們所稱道,吳宓說他“于詩造詣甚深,進步尤速。蓋能以如真之觀感,寫實之筆法,敘游蹤之所到,山水風物之所觸”。他的詩作看似閑適之筆,內中的憂思常可感受。從抗戰時期的大量文字中,都能看出內心之苦。像《住天心永樂庵三日,得十絕句》內中回旋著曠遠之思,開頭便道:“少日曾先天下憂,中年懷抱落洽洲。殘山剩水無歸計,來占伽藍一曲樓?!边@是失去故園的感嘆,古人的舊典自如流到詞語里,也恰好是心緒的一種折射。
抗戰勝利后,施蟄存忙于教學,偶留下的詩作多為懷友、念舊之感,語態與戰亂時期相比有一些變化。其中關于陳小翠、程千帆、謝國楨、聶紺弩的歌詠,也可看出歷史波瀾。這些作品可以作為知識人心靈的注釋,也有文化史里的明暗,細細品味都有深的寄托在。在易代之際,施蟄存不過一個小人物,長時間屬于邊緣的讀書人,所以看人看事有超脫的一面。他欣賞知堂、朱光潛、俞平伯都有這方面的原因。但他又是現代文學的親歷者,在巨變的時期成為思想與文化的介入者,是非判斷又是鮮明的。他筆下的許地山、戴望舒、林語堂都有耐人尋味的形跡,由他的文字也可以嗅出文學史里稀有的氣味。
施蟄存在詩歌中不太回避自己的瑕疵,自嘲的時候也是有的。像作于1956年的《吊魯迅先生詩并序》,便是觸景生情之作。魯迅的精神特點以及自己青年時冒犯先生的內因,坦然寫出,其中也透出不少心結。施蟄存與魯迅在精神基本點是不同的,前者傾向于象牙塔趣味,后者則是戰士和思想者。魯迅當年批評他的審美觀念,用黃裳先生的話說,是對于京派文學的一種警惕使然,而那時候施蟄存的讀書趣味與北京的“苦雨齋”群落接近,這引起魯迅的不滿。看不到此,對于魯迅的批評文章則會莫名其妙。而實際上看,施蟄存被魯迅譏諷,卻有幾分時代語境上的抵牾的。施蟄存在詩中解釋他們的差異是,“我志在宏文,公意重儒效”,也足以使人生出追問之意。
看《北山樓詩》,覺得詩人的詩路很廣,有的帶有幾分陶淵明之味,有的則看出杜甫的影子,沉郁之氣也是有的。他的詩里有學識,內藏不少玄機,但又能以清脫之語出之,看得出學養之好。他嗜古之味有時很濃,于墓碣、拓片中每每有不少心得,但又不陷于其間,能夠跳脫出來,說一點別人不能說的話。選擇舊詩寫作,我想一是積習所致,二是有存照的意圖,不去隨時風為文。他常在日記中寫下讀書心得,一些看法也未能與世人傾訴。比如1963年2月26日日記云:
下午閱書肆,中西兩家,俱無可購者。吳曉鈴有一文紀念望舒,載今日文匯報,始憶二十八日為望舒逝世十三周年,頗感喟,因賦一詩云:“詩人御月去,歲序十三更。漂泊中郎女,蕭條后世名。文章有同氣,生死見交情。忽讀浮湘賦,難禁老淚橫?!贝嗽娕c吳文內容頗不合,吳文求發表故不能不且順世情耳。
可以看出,施蟄存寫詩,乃逆世情的選擇,是自己與自己的交流。雖然他懷念戴望舒的詩寫得平平,并無多少耀目之處,但內心的覺態還是純然在目的。在舊體詩里表達心緒且有情懷者,彼時還有多位。他自己特別欣賞聶紺弩的《三草》《散宜生詩》,認為拓展了舊體詩的空間,無論思想還是審美,都有獨到之處。聶紺弩的好,是沒有拘泥在舊的語境中,時代詞語經由其筆而獲得美意,這是一種獨創。所以,我們看這樣的詩人的作品,是帶有新文學作家的氣質在的。古老的詩文只是衣裳,而內里卻有現代人的靈思。
施蟄存喜歡談藝,趣味與錢鍾書有點接近。他的書話與詩話寫得都好,《唐詩百話》《北山樓詞話》《文藝百話》既是筆記,也是學術著述,文體自由而靈動。他關于詩歌美學的論述,并非論文格式,而帶有一點談話風。比如談論版本與拓片,偶涉及詩文之道,每每有妙句涌來,傳出諸多趣意。他談論陳子昂,能道其辭章的由來,有知人論世的目光在。講解杜甫的詩歌,強調孟子的“以意逆志”的方法的重要性,對于詞語運用的深意,多有會心之語。在審視文學流派時,又能以比較的方法為之,比如他談到王梵志的詩如何影響了寒山子和宋元以來佛門中人的寫作,看法獨到。在眾多詩話中,看不到迂腐氣,論及唐代詩歌中的“變風”與詩教的關系,思想是現代的,對于宋明理學的批判帶有幾分魯迅、胡適的余意,看得出在思想深處他是不脫五四之風的。
我有時想,大凡一生堅持寫詩的人,總還是能夠看出內在的童心。李贄那句“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想來確是真言。梳理我的閱讀經驗,覺得要領略古代詩歌的要義,施蟄存的詩話是難得的讀本之一。而學習舊體詩的寫作,他的文字也是不錯的參照。常麗潔對他作品的箋注給我帶來不少啟示,讀后有重新翻閱其文集的沖動。他的才學和修養,在今天的大學里不易見到,要理解他,確需要有人做這樣的導引工作。他的文字每每讓我想起顧隨、程千帆、張中行等一批前輩,他們在什么地方有些相似之處。這些人,入世則做前人未做的功業,出世又能在師古人之意中,保持內心的寧靜,仿佛深的湖,給世間以清明之所。古人所推崇的“超逸有致”的境界,就是這樣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