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世界華文文學獎”頒出,陳沖、畢飛宇、趙園獲獎
11月12日下午,第四屆北京大學王默人-周安儀世界華文文學獎頒獎典禮在北京大學英杰交流中心陽光廳舉行。趙園《燈火》、陳沖《貓魚》、畢飛宇《歡迎來到人間》共同獲得該獎項。
“北京大學王默人-周安儀世界華文文學獎”由旅居舊金山的華人作家王默人先生和夫人周安儀捐資設立,用于獎勵全球范圍內用華語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旨在鼓勵全球華人創(chuàng)作優(yōu)秀華文文學作品,促進華文文學的繁榮與進步。獎項已經于2018年、2021年、2023年舉行三屆。本屆評獎由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辦,北京大學文學講習所承辦。
獲獎的三部作品中,《燈火》是文史學者、散文家趙園的隨筆集。授獎詞評價,《趙園》是用隨筆形式完成的尋根之作,“學術研究與隨筆寫作的深刻關聯(lián),蕭條異代的歷史反思與個人遭際的深度融合,理性與情趣的深切會通,賦予趙園隨筆獨異的美學風骨,令人感懷。在當今的華文世界,趙園悵望蒼茫世事、反抗遺忘式的寫作顯得尤為可貴。”

趙園因為身體原因沒能到場,出版社代表趙園領獎并播放趙園獲獎感言視頻,趙園表示,雖然自己的散文寫作少于學術寫作,但其中灌注了真摯的情感,具有鮮明的個人性,同樣值得珍視。
《貓魚》是本次獲獎作品中最引發(fā)關注的,這部散文集是演員陳沖寫作的第一部自傳體散文,寫作這部作品時,陳沖的母親罹患癌癥,她在寫作中不斷從記憶中打撈出母親的形象碎片。
評委們關于這部作品談道:“陳沖的《貓魚》,以電影鏡頭般的書寫方式,回溯個人與家族的歷史,記憶與想象相互生發(fā),愛的追尋與自我的探索相向而行,時代的光和影在陳沖的細語中清晰如昨,痛惜與歡欣密布其間,具有獨特的文學性。《貓魚》有力地證明,作為電影藝術家的陳沖,其才華不僅表現(xiàn)在電影空間,也在華文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有著醒目的呈現(xiàn)。”

陳沖在頒獎典禮中表示,《貓魚》的寫作讓她感受到作為初學者的興奮和激情,她希望自己永遠保有初學者心態(tài)。《貓魚》誕生于2021年母親生病期間,現(xiàn)場她特意分享了自己于頒獎日早晨翻譯的聶魯達的散文詩《詞》,表達對母親的思念和對文學的敬意。
作家畢飛宇的獲獎作品《歡迎來到人間》探討的是國民精神空間在新時代開拓的可能性,獲獎詞中寫道:“畢飛宇傾力塑造的主人公傅睿大夫,在眾人頌揚和現(xiàn)實羈絆中蘇醒,又在蘇醒中漸入迷狂,由此構成與中國新文學開端之作《狂人日記》的深度對話。”

畢飛宇表示,學院獎和知識分子緊密相連,他希望自己通過寫作成為一個知識分子,也認為寫作者都應當承擔知識分子的責任。
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李敬澤在致辭中提到,面對當下時代的技術巨變,我們更有必要去思考什么是作為人的根基而存在的“語言”。他期待當代寫作者在探索、創(chuàng)造中讓漢語文學綻放光芒,為人類的精神文化作出貢獻。
北京大學客座講席教授王德威談到,文學能夠跨越紛擾,銜接起不同地區(qū)的情感面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