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文化熱詞·新大眾文藝 與文學不期而遇
今年,是我來廣東東莞的第二十四個年頭。
夜晚的辦公桌鋪著密密麻麻的文字,我看著它們,像看著自己的孩子。我從湖南老家來到這里,邊打工邊寫作。曾經青春年少,在流水線上摸爬滾打,就是靠著寫作堅持下來的。
我身處的時代、腳下踩著的大地極其不簡單。我身邊站著一大群人,來自天南海北,經歷時代巨變,城市工廠碰撞出源源不竭的創作素材,大家一人一筆,共同繪就了廣東素人寫作的“清明上河圖”。
有時我會恍惚,似乎仍站在流水線上,手握電動螺絲刀,歪著腦袋鎖電腦機箱的側板。但自己心里仍是有光的——下班后爬上宿舍上鋪,躲在簾子后面,文字就是一道光,把一切都照亮了……
那時候,“打工文學”在珠三角方興未艾,而東莞正是“大本營”。我用紀實散文的筆觸,以生產線女工的視角,寫下一篇篇文字,記錄打工群體熱辣滾燙的生活。社會對這個話題的關注,讓我的作品被一篇篇印成鉛字,我還獲得了全國青年產業工人文學大獎散文獎、第二屆孫犁文學獎一等獎等。
這種成長,有時代風口的托舉,有個人的堅守,更與環境的滋養密不可分。2011年,我作為共青團廣東省委“圓夢計劃·北大100”的首批學員進入北京大學,圓的不光是我讀中文專業的夢,更將內心那種勁頭調動起來,變得前所未有的自信。
東莞是我的“福城”。從廠報、鎮報、日報到文聯,這里建立了一系列平臺來展示、扶持文學;針對文化基礎不高的打工作者群體,還每年組織改稿會,請來資深作家、編輯面對面交流、改稿。我的第一部散文集《流水線上的青春》,就是在東莞市相關專項資金的扶持下出版的。
如今,我仍在制造企業里工作。現在的工廠已經大不相同,花園式廠區,自動化無塵車間,曾經的流水線變成了全自動線。這種變化曾讓我手足無措,以往豐富的打工經驗被掏空,澎湃的文字“激流”被抽干。今年7月,東莞市文聯、市作協推薦36名素人作家去魯迅文學院學習。坐在大禮堂里,同桌說我像極了一個認真聽課的小學生。授課老師們闡述精深的文學理論,或分享新大眾文藝變遷,打開一扇扇深邃而旖旎的窗。我被重新“點燃”了。
新大眾文藝興起,大眾可以更廣泛地參與到文藝創作活動中,而不僅僅是單純的欣賞者。新一代工人怎樣工作和生活?時代巨變下,工廠如何轉型?來自一線的真實感受,為創作提供了新的視角。
在文學這條路上跋涉,能抵達多遠的遠方?無人知曉。但我知道,文學是可以為之付出一生、不斷探索的。
(作者為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人民日報記者賀林平采訪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