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 范曉波:營造屬于更多人的文學生活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戰略任務,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為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中國作家網特邀文學創作、編輯、出版、評論及文化產業研究等領域專家,聚焦《建議》中關于文化建設的內容,從提升文化原創能力,推動精品創作,繁榮互聯網條件下新大眾文藝,堅持文化惠民,推進書香社會建設,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等角度深談學習體會,交流思考心得。中國作家網自即日起推出相關文章,敬請關注。
——編者
營造屬于更多人的文學生活
范曉波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其中明確提出要“堅持文化惠民,實施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行動。推進書香社會建設”。
文學工作是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文化惠民還是推進書香社會建設,文學工作者都責無旁貸。
多年的期刊工作經歷也讓我認識到,文學期刊在傳統文學讀者漸漸消散的新媒體時代要兌現辦刊價值,除了提升推出佳作培養作家這一基本功能,還要培養新型文學讀者,以新載體新手段為他們提供更多元更立體的服務。我們要走出文學圈辦文學活動,營造能讓大眾參與進來的文學生活,讓更多人受益于文學審美和文學思維。這樣才能實現辦刊變革和公共文化服務的雙贏。
我結合江西省文聯主管的《星火》雜志近年的實踐談一下文學期刊如何營造屬于更多人的文學生活。
2018年以來,《星火》每年都要創建60個左右的讀者驛站。我們通過讀者驛站這種扎根基層的民間團隊,尋找和聚攏社會各界的文學愛好者,構建認同《星火》文學理念的文學社群。起初,加入驛站的主要是寫作愛好者,他們其實是刊物的潛在投稿者,人數有限且不穩定。當我們開始策劃各種面向社會大眾的開放型文學活動之后,加入驛站的人越來越多,類型也越來越豐富,有的愛好寫作,有的愛好閱讀,有的熱愛《星火》驛站里的文學生活。
我們倡導大家背著《星火》包、帶著《星火》雜志去戶外采風打卡,通過《星火》微信公號選發“帶著《星火》去旅行”打卡照,特別優秀的作品選登在雜志封三上。既宣傳《星火》,也宣傳全國各地的文旅資源。
我們每年舉辦一屆“稻田寫詩”筆會,以AA制的方式合種一畝稻田,從插秧到秋收都參與,重新構建人與大地,文學與鄉土的關系。我們每年還會選一個有特色的鄉村在一起過“《星火》文學年”,把文學采風與民俗及美食推介融為一體。這些生活化的文學活動比參與面較窄的作家培訓的社會關注度更高,通過視頻號傳播后不時產生破圈效果。這給了我深刻的啟發,文學在社會生活中的存在,完全可以擺脫一本紙刊一本書的外形的束縛,化身為一道光,一種生活方式,讓更多人沐浴其中。
《星火》驛站每年都會策劃組織十幾場戶外文學活動,各地《星火》驛站的活動也有數十場。值得一提的是,自2023年開始,我們還嘗試文學與醫學手拉手,推動江西安福縣《星火》驛站和縣衛健系統合作,把五十多個“《星火》微光讀書角”開設到縣城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的體檢中心、護士站、候診區和住院部,每年不定期為醫護人員和患者策劃舉辦文學活動,為提升醫護人員人文素養、改善醫患關系作出了文學的貢獻。
不管是每年一屆的“香樟筆會”,還是不定期舉辦的“發現家園”采風等筆會,在所有的活動里,我們都會保留一個和社會人群互動的環節——“把《星火》讀給你聽”。在南昌開往北京的綠皮火車上,我們邀請旅客一起朗讀,一些青年時期愛過文學的旅客重新被文學點燃。在贛州的宋城墻和古浮橋上,我們邀請納涼的市民一起朗讀。路過的年輕情侶把我們的活動現場當作浪漫的背景,借著朗讀表達情感。在萍鄉武功山巔的帳篷營地,我們自帶馬燈舉辦星空下的朗讀會,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驢友圍觀后加入我們的文學生活。在鄱陽湖邊,我們在小船上點起文學漁火,邀請來來往往的群眾加入朗讀。其中一位打著赤膊穿著人字拖的退捕漁民擠進場地問:我也可以讀詩嗎?得到肯定的答復后,他捧起《星火》讀了好幾首詩,下場時說他以后也要訂閱《星火》。在婺源思溪延村的古戲臺上,我們邀請當地村民一起讀詩,78歲的村民俞春愛人生第一次登上村里的戲臺,她選了一首和她的日常生活最貼近的《草垛》,先后用方言和普通話朗讀,贏得全場喝彩。有了這個第一次,此后她不斷登臺表演,被各種媒體關注采訪。在婺源賦春鎮長溪村,我們舉辦篝火文學沙龍時,一些從石城徒步穿越13公里紅楓古驛道來到長溪的游客也好奇地圍觀我們的活動,來自浙江、四川、河北的游客先后加入朗讀,河北的楊先生準備朗讀時,手機響起,朋友在那頭問他在干啥,他靈機一動豪邁地回答:我正走在去詩和遠方的路上。
因長期在鄉村做活動,我清晰地感覺到文藝資源的的分布不均衡,城市里的孩子被家長逼著參加各種培訓班,而偏遠鄉村的留守兒童,不僅缺少培養文藝特長的師資,還缺少情感陪伴。
2019年春天,《星火》啟動“作家教你寫作”文藝志愿服務,每年選派8至10名作家去不同的鄉村中小學創建《星火》文學社,對愛好閱讀與寫作的學生進行為期一年的閱讀與寫作輔導。這項活動我們已堅持7年,共選派志愿作家70人次,在江西省近50所鄉村中小學創建了《星火》文學社。
教寫作只是一個由頭,針對鄉村少年的文學輔導最深遠的意義并不只是培養未來作家,而是陪伴與引導。與一部分孩子在報刊發表詩文相比,更多孩子因此變得更自信更熱愛生活是我更愿意看見的成果。
文學的無用之用是作家們常提到的話題,無用之用的表述源于作家的謙遜,可能也隱含了一個事實,當文學僅作用于少數人的精神世界時,它的作用確實是不容易看見的;但如果我們能把它具象化生活化,從而與廣闊而真實的社會生活融為一體,它的價值將被更多人看見并感受到。這種轉換和呈現當然很難,但值得包括文學編輯在內的文學從業者去努力去探索。

范曉波,江西省作協副主席,《星火》雜志主編,文學創作一級。近年來以《星火》驛站為依托營造詩意文學生活,拓展文學期刊的功能與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