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愛和平 禮贊英雄 ——電影《志愿軍》三部曲觀后
從1956年首部反映抗美援朝的電影《上甘嶺》正式上映起,“志愿軍”就成為不少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創作的重要表現對象。這些影片不僅詮釋了保家衛國的深刻內涵,其所蘊含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更是鼓舞、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人。
電影呈現的價值觀和內容主體,既與特定時代主題高度契合,也隨著電影工業的發展不斷演進。當下電影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打破了傳統表達的局限,為內容創作與呈現注入了全新活力與動能,也讓“志愿軍”題材的人文價值得到更深刻的釋放。
電影《志愿軍》三部曲(以下簡稱“三部曲”)以高科技和工業化電影制作技術,為“志愿軍”這一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內核和外延的影視化表達提供有益路徑。影片既堅守歷史真實,又追求藝術真實,成功實現了宏大歷史敘述與志愿軍英雄群體形象建構的有機統一。
“三部曲”采用三幕劇、線性戲劇結構,將新中國偉大的立國之戰,精準地細分為“雄兵出擊”“存亡之戰”“浴血和平”三大歷史邏輯嚴謹且主題連續的宏大影像文本,并附以“戰—贏—和”的梯度結構,將抗美援朝精神具象化為可感知的影視藝術形象,其精心設計的主題核心意象——李曉的鑰匙、李想的干花、林月明的和平鴿,分別對應“歸途”“希望”“理想”三個精神維度,承載著千萬家庭對團圓的期盼,象征著中華民族在困境中的堅強韌性,代表著人類對世界安寧的永恒追求。同時,影片還搭建了“決策系統—指揮系統—作戰系統—國際系統”的全景圖譜。“三部曲”塑造了130多位真實歷史人物的史詩譜系,同時還藝術虛構了全家從軍的李默尹、李想、李曉三人的家庭命運敘事線索,歷史場景涵蓋萬家燈火的北京、燈火通明的中南海、烽火連天的戰場、斗智斗勇的板門店和聯合國議事廳。通過這些獨特的構思和創造,“三部曲”實現了從“一家人的命運”感知“一個民族的抉擇”,由一個民族的抉擇引發人類對于和平的思考的主題立意。
陳凱歌團隊采用了最先進的虛擬圖像技術,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電影工業的創作新路。在“三部曲”中,一系列在傳統影視模型中無法呈現的逼真場景、道具及諸多歷史細節,一一被真實呈現于銀幕之上。這種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為抗美援朝精神的當代表達提供了真實可信的光影依托。
電影的核心永遠是人物。“三部曲”人物眾多,群像豐富,出場人物多達200多位。以真實歷史人物為演繹主線的史詩電影必須打造形神兼備、以形傳神的角色形象。《志愿軍》美術指導陸葦說,為了刻畫志愿軍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表達對這種精神的敬畏和對歷史的尊重,在造型工程中,所有角度、連接、打底、塑形、上色、面部輪廓、傷痕位置、皮膚質感,以及燒傷后皮膚的紅腫、水泡、焦痂都要做到分毫必究。在他看來,志愿軍戰士的每一道傷疤都是護國者的忠誠印記,都是刻寫在臉上的功勛章。志愿軍的造型不是單純的“型”而是絕對的“神”,電影人必須精雕細鏤。精湛的造型藝術,不僅使志愿軍的英雄形象更加豐滿、精神內涵更加深刻,而且以獨特的形象沖擊力讓志愿軍身上體現的精神力量穿越銀幕,直抵人心。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三部曲”的史詩氣質離不開細節的雕琢。“三部曲”籌備兩年,做了近萬張圖紙,拍攝了521天。陳凱歌對細節要求嚴苛,甚至要求拍攝場地的土質、地勢均要符合史實及戰爭邏輯,山包近戰、野林伏擊、摸黑渡江、雪原轟炸、深夜奔襲等場景,完全以“戰爭考古”的方式進行。為了復刻松骨峰戰斗的殘酷場面,拍攝現場動用了100多個“火燒人”,8個機位同時開機。電影對色彩還原的標準也極為苛刻,在《雄兵出擊》單元,為再現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壯闊場景,除了一比一還原建造鴨綠江江橋,連大軍渡過鴨綠江時滿江紅的色彩、江橋與夜色下江水的色彩對比也經過測算。在光線還原的細節上,“三部曲”更是傾注匠心。攝影師以光線雕塑志愿軍形象的立體感與力量感,充分考證真實歷史人物的照片,剖析其中的畫面構成元素,以匹配情節推進與情感表達。臨津江戰斗中,志愿軍借助夜間濃霧偷襲比利時營,為了還原作戰環境氣候,攝制組制作了12個反射燈箱,每個燈箱都包括4盞RGB四頭燈、6盞冷暖色溫四頭燈,分區域安排在預先設計好的相關位置,又在廠房上空的馬道上,分別架設了80盞燈。在鐵原阻擊戰的呈現中,為了還原63軍“天女散花”“抵近投彈”“抵近開火”的攻擊戰術,攝影師大量采用手持拍攝,代入感大幅增強。“三部曲”對細節的精致打磨,既是中國電影人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歷史的致敬,也是對志愿軍的深情禮贊。他們深深懂得,電影中的每一個物件、細節都映襯著抗美援朝精神的偉大。
“三部曲”從大歷史觀的角度出發,書寫了一部追尋歷史本真的精神史詩:《雄兵出擊》闡釋了為什么會誕生這樣一支改變歷史的偉大軍隊,并揭示“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所蘊含的正義法則;《存亡之戰》從守護民族存續的本能意志上升到捍衛和平秩序的崇高理念,昭示正義之戰戰無不勝的真理;《浴血和平》則解開了和平盛世的密碼——志愿軍以戰止戰的戰爭智慧和哲學精神。
電影《志愿軍》三部曲自《上甘嶺》之后,再次將志愿軍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作推向新的高度。它以藝術之光映射出抗美援朝精神的當代價值,將歷史記憶轉化為跨時空的時代關懷與對話,讓“最可愛的人”在光影中再次鮮活。銀幕上的硝煙終將散去,但抗美援朝精神將超越銀幕,鼓舞一代代中國人奮勇前行。
(作者系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