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館”同樣能出圈
近日,北京老舍紀念館中的“丹柿小院”被頂上社交網絡熱門話題榜。小院里,火紅的柿子掛滿枝頭,與青磚灰瓦相映成趣。成百上千的游客慕名而來,只為一睹這京城的秋韻景致。
“丹柿小院”位于北京市東城區,曾是老舍先生居住的地方,大家一些耳熟能詳的作品,如《龍須溝》《茶館》等大都在這里創作。有網友坦言:“正是因為讀過《北平的秋》,才想來此體悟文學巨匠筆下的市井生活。”由此看,人們慕名前來,探訪的不僅是這滿園秋色,而且是一段有關古都、文學、精神家園的敘事。借著這一片秋色,小院及其內部精細化的展陳順理成章成為這段敘事的載體,讓那些塵封于紙頁的記憶變得可感知、具象化,并給人們帶來時空交錯的獨特體驗。其所承載的人文底蘊正是吸引公眾目光的根本原因。
時下,人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期待日益提升,文博游熱度不減。與那些“大館”相比,這些藏于深巷中的“小館”更加袖珍,也更具個性,避免了人多擁擠的嘈雜,為游客贏得了時空上的自由感。借著社交媒體的傳播,人們在網絡互動中獲得更多情感共鳴,而這種情感上的共鳴反過來又增加了人們對此類場館的關注度,使傳播效果不斷疊加。
放眼全國,出圈的不獨“丹柿小院”。在齊白石故居,石榴又添新紅,游人接踵而至,在筆墨丹青中細品白石老人的畫意人生;湖北云夢祥山博物館憑秦簡“圈粉”無數,游客流連于方寸簡牘間,感受中華文明的恢宏壯闊;再看蘇州絲綢博物館,憑著各個朝代的絲織工藝復刻吳韻漢風,以織錦服飾續寫雅致篇章。
正如一位博物館學家所言:“博物館不在于它擁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資源做了什么。”的確,與“大館”相比,“小館”的體量與空間存在一定局限。不過,“小”同樣能夠轉化為優勢,在另辟蹊徑后脫穎而出。如果說,“大館”能夠系統全面再現一個區域的風土人情、匯聚當地的奇珍異寶,那么,“小館”便可以更具體細致的方式展現一個人物、一個領域或者一個年代的風貌特點,并且做到直抵人心。“小館”想出圈,不妨深入挖掘自身特色,走“小而美”之路,不斷創新活動形式,提升游客的參與度,更好滿足人們個性化的旅游體驗需求。
除此之外,游客增多后原有館藏空間是否具有足夠資源承載力,小眾博物館也當有所預判和預案,并以更有序的管理、更精細的服務回應游客訴求。長遠看來,還應考慮支持其發展的資金、人才是否充足等問題,而這有賴于政府、社會、企業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