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一幅當代北京城的生動圖景 ——訪第十二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獲獎作家周敏


《胡同也有小時候》,周敏著,春風文藝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2024年9月
記 者:《胡同也有小時候》這部小說以寄居在大姑家的小學生侯森森的視角展開,講述了表哥、老刀、小葉子三個人的故事,三個故事分別獨立又形成嵌套結構,共同呈現出北京胡同里的市井生活圖景。可以講講這篇小說從靈感浮現到立意構思及至落筆完成的過程嗎?您為完成這部作品做了哪些準備?
周 敏:這部小說從最初和編輯溝通、立項,到最終完成出版,經歷了三年左右的時間。創作靈感的浮現,可以說是“多源頭”的。從學生時代到參加工作、成家立業,我在北京的胡同生活了很多年,對其中充滿煙火氣的市井生活非常熟悉,同時也有著深深的親近感。我想,如果缺乏這種長時間、零距離的親密接觸,就很難把故事寫得生動鮮活。除去過往親身經驗這塊“基石”外,在動筆之前,我還多次去什剎海地區搜集素材,這是創作靈感的另一個主要源泉。書中關于銀錠橋、煙袋斜街、后海早市、鐘鼓樓廣場、會賢堂舊址、鴉兒李記飯莊等地的景物描寫和情節展開,均與此有關。順便說一下,很多師長、朋友都曾提到,他們非常喜歡這部小說的名字,認為它靈動而充滿童趣、詩意,還問我是如何想出這個書名的,我只得據實回答——說來有些慚愧,《胡同也有小時候》的定名過程非常簡單,我偶然想到,出版社當即認可,純屬一次未經過多推敲的“隨機事件”。
記 者:這部小說的故事主要發生在北京的胡同里,還出現了鐘鼓樓、后海、銀錠橋、廣化寺等具有北京特色的地理空間,在表現人物時也呈現出許多頗具北京特色的生活習性。小說的敘事節奏緩慢、耐心,富有“老北京”的生活氣息。北京作為大都市在不斷發展,“京味兒”是否也發生了變化?如何通過小說去呈現這座城市的氣質?
周 敏:《胡同也有小時候》確實是一部充滿“京味兒”的小說,是比較典型的京味兒童文學作品。這種特點既體現在故事情節發展的空間,主要是北京的核心區域——城市中軸線上的什剎海一帶,也體現在書中人物的對白中有不少地道的“北京話”,具有典型的“京腔京韻”特點。除此之外,“緩慢、耐心”的節奏也烘托出老北京文化中獨有的慢條斯理的從容感。
今天的北京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很多來自五湖四海的人選擇到這座古老的城市發展、定居,成為所謂的“新北京人”。新鮮血液的注入增添了古都的活力,也豐富、改變著“京味兒”的內涵。不少流行語加入了北京話的語言庫,成為京城居民尤其是年輕人日常交流時的“新寵”。在生活節奏方面,北京近些年更是逐漸加速,展現出一座國際化大都市應有的快節奏。
在這部小說中,隨處可見新老“京味兒”交替現身、碰撞融合的場面。講究傳統規矩的老刀,緊跟時代潮流的表哥,以及代表著未來的侯森森和小伙伴們紛紛登場,通過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為廣大讀者勾勒出一幅當代北京城的生動圖景。
記 者:這部小說除了主要人物,還出現許多其他人物,有的人物或許著墨不多,但他們的存在令故事更耐人尋味。每個故事都像侯森森成長過程中的“一堂課”,或許他還不能完全理解大人,但這樣的困惑啟迪了他,讓他開始思索。對于人物塑造,您是如何醞釀的?
周 敏:毫無疑問,金大娘是一位對侯森森的成長具有啟迪作用的人物。除了在“小葉子的故事”中直接安慰和開導他,她那種果敢的行事風格和鋤強扶弱、仗義執言的個性,也對這位少年人生觀、世界觀的塑造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個人物的原型,是我以前居住的大雜院中一位“對門阿姨”。她是地道的“老北京”,快人快語,講著一口清脆、動聽又透著股俏皮勁兒的北京話,遇到街坊四鄰有困難,必定主動出手相助,而且從不求回報,很有點“俠女風范”。雖然離開那個小院已經20余年,我還是會時不時想起這位阿姨的音容笑貌。在構思《胡同也有小時候》時,我很自然地把她放進了人物原型的列表中。
陸小櫻是典型的“北京大妞”,有主見、有擔當,敢想敢干,說話“嘎嘣干脆”,辦事兒雷厲風行,因為成長過程中出現某種程度的蛻變,她讓侯森森們又愛又恨。這個人物同樣有其原型,是一位年齡大我不足四歲、輩分卻高我一等的“小姑”。她人很漂亮,身體也好,后來考取了外省的一所體育學校,成為一名射箭選手,取得過不錯的成績。在我的記憶中,她既是我們這幫“小屁孩”的保護傘,又是經常管教我們的“事兒媽”,這種愛恨交加的情感在陸小櫻身上得到了比較充分的展現。
記 者:小說中出現了許多經典文學的影子,比如“四大名著”:老金給自己的八哥取名為“寶玉”,閱讀小組里的《三國演義》連環畫,“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故事,以及由《西游記》生發出的“想取真經、必經磨難”的道理。此外,還出現了外國文學經典《基督山伯爵》。您是有意識地將經典文學元素穿插進兒童文學作品的嗎?
周 敏:上述經典元素的加入,一方面是希望小讀者能通過作品,與名著建立某種鏈接,進而產生閱讀興趣,另一方面,這也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比如,在老刀首次亮相的場面中,剛剛寫完他扣著一個眼罩的細節,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那位“拔矢啖睛”的狠角色——夏侯惇。當年,《三國演義》的連環畫十分流行,在傳閱過程中,大家對這個情節印象很深,把老刀和他聯系起來,對烘托人物的整體氣質很有幫助,也能增加情節的趣味性。至于“風雪山神廟”,則完全是去會賢堂舊址實地考察時的“觸景生情”,那扇破敗不堪的大門,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林教頭當時所處的艱苦環境。
記 者:在這部作品中,成人可以看到成人的世界,小孩可以看到小孩的世界,當兩個世界重疊起來就是我們的生活本身,只是觀察它的視角不同。您認為兒童文學作品有別于成人文學作品最主要的地方是什么?在兒童文學創作實踐中,您秉持怎么樣的文學理念?
周 敏: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觀察角度不同,世界呈現出的樣貌就會不同。成人和兒童這兩個群體之間會有差別,在同一群體中,不同的個體之間也不可能對世界有一模一樣的理解。從某種意義上講,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具體到這部小說,每位讀者都有自己的欣賞角度、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收獲。小朋友們,可能會被某段搞笑的描寫逗得前仰后合;大朋友們,可能會為表哥“走背字兒”而扼腕嘆息;老朋友們,則可能會為刀爺心中那份沉甸甸的戰友情感動落淚……
一部好的兒童文學作品和成人文學作品在本質上不應有太大的差別。或者說,和成人文學作品相比,它的受眾面更廣——因為適合所有年齡段的讀者閱讀。
記 者:這部小說中豐沛的細節描寫讓人物和情節充滿畫面感,老一輩和年輕一代的親情、愛情、友情都被呈現出來,表現得或直白或隱晦,但都真摯而動人。在這部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哪些情節令您印象深刻?
周 敏:“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想,《胡同也有小時候》的每一位讀者,都有自己最喜愛的人物和情節。我曾經在本書的后記當中提到,整個稿件的數次修改過程里面,書中的某些橋段給我帶來與眾不同的溫暖和感動。
這部小說確實有很多充滿畫面感、可以觸發讀者情感共鳴的細節描寫,老刀與大姑“久別重逢”的場面是其中之一。二人雖均已年過半百,早不是當年風華正茂的少男少女,但仍然用兒時的“昵稱”相互呼喚,這種強烈的反差感,讓作為旁觀者的侯森森產生出一種“恍惚之感”。在這一刻,時空似乎發生了交錯、重疊,在匆匆流逝的歲月長河中,深藏在他們心中最純粹、最美好的情感正努力掙脫束縛,勇敢地浮出水面。
但從“大胡子”口中得知小葉子已經“不在了”的噩耗之后,侯森森遭受了有生以來第一次“情感重擊”,他的痛苦與失落可想而知。老刀對這位愛徒的安慰,體現出一位“過來人”的從容、理性。可是,當他提起自己失去的那些戰友時,一句看似平常的“他們沒離開過我,都在心里呢,都在這兒裝著呢”,飽含著這位老者成色十足的深沉情感,讓人不禁為之動容。
類似的情節還有很多,“阿郎的離去”“表哥的沉思”,都足以引發有心人的感慨和思索。身為作者,我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從這本書中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
記 者:您心目中理想的兒童文學作品是什么樣的?您對您未來的創作有什么要求和期待?
周 敏:如果舉例的話,《夏洛的網》是我最欣賞的兒童文學作品之一,美好、純粹、構思精巧有趣、節奏緊湊明快,以恰當的方式探討了友情、生死等重大主題,具有打動人心、引人思考的力量。
我希望今后的創作水平能持續進步,寫出更多讓廣大讀者朋友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同時,我也期待師長和朋友們像以往那樣支持我、鼓勵我,并對我的作品提出寶貴意見,幫助我在文學的道路上不斷收獲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