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獻脈絡中重審近代文學現(xiàn)場 ——評張劍《近代文學與文獻考論》
近年來,隨著學術研究的不斷深入與細化,近代文學研究領域正經(jīng)歷著一場從“宏大敘事”向“精微實證”的范式轉型。張劍教授新著《近代文學與文獻考論》正是這一轉型趨勢中的一部力作。該書并非一部體系嚴密的通論性著作,而是由作者近年深耕于近代文學文獻沃土所結出的十余篇專題論文結集而成,分為“日記與文學研究”“版本與文獻編纂”“作家與作品脞談”三編。然而,在散點式的論文布局之下,實則貫穿著一條清晰而堅定的學術主線——通過對各類邊緣文獻、稀見版本與個案人物的深度考論,打破既有的文學史刻板印象,進而從文獻的縫隙與脈絡中,重建一種更為復雜、生動且充滿張力的近代文學現(xiàn)場。
日記的“情境化”解讀
《近代文學與文獻考論》以其扎實的考據(jù)功力、敏銳的問題意識與宏闊的史學視野,充分展示了“小題大做”的學術魅力,為近代文學研究提供了諸多方法啟示與文獻資料。本書上編“日記與文學研究”展現(xiàn)了將文獻從靜態(tài)“史料”轉化為動態(tài)“語境”的研究范式。這一轉向的核心在于發(fā)掘日記文體所特有的即時性、私密性與連續(xù)性。這些獨特屬性為建構一種“情境的文學史”提供了可能,從而有效突破了傳統(tǒng)研究偏重印本文集與線性敘事的局限。在《稿本日記與情境文學史建構——以中國近現(xiàn)代稿本日記為例》一文中,作者明確指出稿本日記中留存的圈點涂抹、增刪勾畫甚至竄改拼貼等情況,正是復原作者心境、交游與文學生態(tài)的一手材料。這種對文本生成“過程”的重視,使文學史敘述由平面走向立體,由結論回歸現(xiàn)場。
這一方法論在文學接受史領域取得顯著突破。通常的接受史研究,多聚焦于公開的詩文評論或擬作,容易流于觀念化的概括。張劍教授引入“日常接受”視角,通過持續(xù)追蹤個體在日記中的閱讀反應,揭示接受行為的流動性與內在張力。在《略論袁昶對陸游的評價和接受——兼談日記對接受史研究的啟發(fā)》中,作者通過《袁昶日記全編》勾勒出袁昶對陸游的接受側重人格修養(yǎng)與養(yǎng)生實踐,同時辯證評析陸詩之淺熟粗硬,并化用其語于創(chuàng)作。這一研究不僅可顛覆晚清陸游接受低谷之成說,更凸顯出日記文獻在還原接受情境、推動接受史研究向動態(tài)與多維拓展中的關鍵作用。《夏承燾的放翁情緣——以〈夏承燾日記全編〉為中心》一文則呈現(xiàn)夏承燾將讀陸詩融入日常,其日記所載的閱讀體驗、仿作與交流,共同構成一部浸潤生命體驗的“接受實踐史”。此類研究不僅拓展了接受史的史料邊界,更將關注點從“詩人如何被接受”轉向“接受如何塑造接受者”,從而實現(xiàn)了從“他者的歷史”到“主體的歷史”的范式跨越。
本書還以“情境化”視角闡釋了愛情書寫的微觀接受機制。如《愛是一種文學塑造嗎?——林庚白與張璧情感分析報告》一文通過對林庚白日記中一段私密情感記錄的精細解讀,揭示了日記寫作如何成為一種動態(tài)的自我詮釋與文學建構行為。這一分析直面文學書寫的本體論問題:當情感被納入日記這一文學性框架時,其所呈現(xiàn)的究竟是真實經(jīng)驗的忠實再現(xiàn),還是經(jīng)由文學傳統(tǒng)過濾后的自我建構與話語表演?張劍教授以此個案為切入點,實現(xiàn)了對日記“真實性”迷思的解構,深刻揭示了書寫行為本身所具有的敘述塑造力。
文獻生成的過程性考察
《近代文學與文獻考論》中編“版本與文獻編纂”體現(xiàn)了從“文獻實體”到“生成過程”的研究范式轉型。該部分以文獻的物質形態(tài)與編纂歷史為切入點,將版本學研究提升至知識社會史的層面,通過追溯文獻的生成、流傳與變異過程,揭示其背后的學術網(wǎng)絡與文化機制。
文獻版本流變、編纂細節(jié)的考辨,往往是理解一段學術史、一個文人群體最堅實的地基。將文獻置于時間流變中加以考察的視角,使得沉默的文本重新獲得了歷史的張力與溫度,文獻不再是靜態(tài)的“物”,而成了充滿能動性的“事件”和“過程”。書中《〈黔詩紀略〉編纂過程考述》與《〈黔詩紀略后編〉版本及成書過程述略》以兩部貴州地方性詩歌總集為研究對象,系統(tǒng)還原了從倡議、征詩、編纂到刊刻的全過程,還厘清了編纂者的具體分工與協(xié)作方式。這一研究展現(xiàn)出晚清貴州學者如何通過地方詩學建構,形成文化認同與學術身份,從而實現(xiàn)了從“文獻考據(jù)”到“學術社會史”的視野拓寬。
本書還以“文獻流動性”為核心理論視角,通過對同一文本在不同載體中呈現(xiàn)的異文進行精細比對,揭示文學活動在歷史流程中的動態(tài)本質。如《沈尹默〈寺字韻唱和詩〉的文獻學視角》正是這一方法的典型實踐。作者通過系統(tǒng)對照《寺字韻唱和詩》的草稿本、謄稿本、油印本、傳抄本等不同的版本形態(tài),還原了這批詩作的創(chuàng)作背景、流傳過程,深入探討了其在文獻學意義上的確定性與穩(wěn)定性問題。這一研究表明文學文本并非靜止的成品,而是處于不斷被重寫與重塑的流動狀態(tài)。這種“從字縫里讀歷史”的功夫,讓一場文學活動以立體的、多層次的樣貌重現(xiàn)于讀者面前。
重繪近代文學知識圖譜
《近代文學與文獻考論》下編“作家與作品脞談”在研究方法上致力于打破微觀考據(jù)與宏觀闡釋的界限,通過對具體作家與文學現(xiàn)象的深度剖析,實現(xiàn)解構固有文學史敘事與重繪近代知識圖景的雙重目標。這一路徑首先體現(xiàn)在對基本歷史的認知上?!赌挲g的迷宮——清人年齡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一文,通過對朱彭壽誤判、張儒珍增歲等典型個案的精細剖析,揭示了清人年齡記載中“官年”與“實年”的復雜情況,以及文獻傳抄中主動作偽與被動致誤交織的生成機制。張劍將看似瑣碎的年齡問題上升為對文獻可信度與歷史書寫機制的深刻追問。
在文學流派研究方面,張劍進一步引入“解構性考察”的視角,挑戰(zhàn)文學史敘述中習焉不察的本質主義流派觀。《道咸“宋詩派”的解構性考察》一文正是基于此方法展開。作者通過梳理程恩澤、祁寯藻、何紹基、曾國藩、鄭珍、莫友芝等人交游、詩學評論與創(chuàng)作實踐,指出“宋詩派”這一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陳衍《近代詩鈔》的事后追認,其“合學人、詩人之詩二而一”的論述雖具洞察,卻難以涵蓋道咸詩壇的復雜生態(tài)。這一研究不僅瓦解了“宋詩派”作為文學史定論的成說,更從方法論層面提示我們:唯有超越既定譜系,回歸文獻本真,才能在個案深描與現(xiàn)象解構中,重塑近代文學知識圖譜的多元性與動態(tài)性。
此外,本編亦以“中間景觀”的發(fā)掘作為重繪文學史圖譜的關鍵路徑。這一理念旨在突破“大家中心”敘事模式的限制,聚焦于長期被遮蔽的作家群體及其文學實踐的多維面向?!镀顚斣逶姼韫芨Q》與兩篇莫友芝研究正是該方法的典型體現(xiàn)。
綜上所述,《近代文學與文獻考論》體現(xiàn)出近代文學文獻研究的前沿進展。張劍憑借深厚的學養(yǎng)、敏銳的洞察力與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將文獻考辨提升為具有思想深度的歷史闡釋。本書昭示的學術路徑表明,在當代理論話語日益復雜的語境下,回歸文獻實證仍是推動學術創(chuàng)新的根本途徑。這種回歸并非簡單的考據(jù)復興,而是在對現(xiàn)代理論充分吸納的前提下,實現(xiàn)文獻價值的重新發(fā)現(xiàn)與當代激活。它要求研究者具備辯證的學術視野:既能深入文本校勘與版本比對的微觀層面,又能貫通文學史與思想史的宏觀格局,在具體實證與理論建構之間維持有機關聯(lián)與必要張力。張劍的這部著作,正是此種研究理念的實踐。它如同一幅開闊的學術星圖,引領讀者深入近代文學的文獻脈絡,感知歷史的真實脈動,進而重塑此一時段文學景觀的認知圖景。
(作者:蘇鵬飛,系揚州大學文學院講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