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訂季,期刊編輯們都拼了
最近,《作品》雜志的一段視頻《追讀者的人》在朋友圈中火了。在視頻中,為了推銷雜志,雜志主編和編輯全力追趕讀者,用“骨折價”和“送贈品”的方式努力爭取新讀者。這是《作品》雜志社在征訂季拍攝的系列創意短視頻之一。這番看起來有些辛苦卻又充滿誠意的舉動,觸動了許多關心文學的人的心。實際上,為征訂季忙起來的編輯部,不止這一家?!睹褡逦膶W》漢文版的編輯們用AI制作了征訂歌曲,并配上集體舞蹈的動作。《詩刊》《十月》《天涯》等一大批雜志的編輯們連續上線直播,講述雜志的新一年規劃,并就刊物風格、選稿標準等問題與讀者進行互動??梢哉f,為了征訂季,期刊編輯們都拼了。順應媒介之變,他們主動擁抱新媒體,讓刊物的風格直觀呈現在讀者面前。
這當然是一種可喜的變化。酒香還怕巷子深,只有主動走向讀者,才能讓文學的馨香穿透信息的洪流,抵達真正需要它的心靈。不過,正如《追讀者的人》所呈現的,讀者并不是那么好爭取到的。必須實事求是地承認,文學期刊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特別是在征訂季,一個核心的問題凸顯出來:我們如何獲得更多讀者的青睞與信任?文學期刊如何實現與讀者的“雙向奔赴”?這不僅僅是傳播層面的問題,還涉及創作等層面的課題。
這首先讓人想到文學的公共性問題。讀者為何去閱讀一篇作品?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為它與“我”有關。如果文學期刊上推出的作品只是聚焦小眾化的個人情緒表達,缺乏對當下社會現實、大眾情緒的精準捕捉與回應,沉溺于脫離現實的空泛敘事,那么,讀者變少就是自然的事。當讀者在生活中面臨房價壓力、職場焦慮、身份困惑等現實問題時,翻開文學期刊,看到的卻是遠離煙火氣的文字游戲或重復的審美表達,自然難以產生情感共鳴。要破解這場困局,文學需要進一步強化與現實、與讀者的連接。作家需要進一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有溫度、有力量的文字記錄時代變遷,描繪人民群眾的精神圖景。文學期刊在保持作品風貌多樣性的基礎上,有意識地主動推出更多關注現實議題的作品,彰顯文學對現實的概括和介入能力。當然,其中的困境在于,期刊只能刊發作家創作出來的作品。而且,其中的優秀作家作品,會有很多期刊在搶,不一定能搶到。但是,文學期刊并非只能靜靜等稿,而是可以主動作為。比如,一些期刊主動策劃選題,約請作家評論家圍繞議題進行多維度的討論。同時,積極關注新大眾文藝,持續地指導素人作者對稿件進行打磨,推出了一批接地氣的作品。
其次,時代語境的變遷也深刻改變了大眾的閱讀習慣。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效率至上”的理念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碎片化、娛樂化的閱讀成為重要趨勢。人們更愿意用幾分鐘刷完一條短視頻、一篇公眾號推文,而非花費數小時沉浸在一篇長篇小說中。這種閱讀習慣的轉變,使得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文學作品,逐漸被擠出大眾的日常生活。具體說來,文學期刊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方面,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網絡游戲等娛樂形式,以更直觀、更具互動性的方式滿足了大眾的娛樂需求,相比之下,文學期刊上的作品難以與之爭奪讀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即使是要閱讀文學作品,讀者可能更偏向于在網絡空間進行電子閱讀。盡管我們總說閱讀的人變少了,但各種電子平臺上的經典作品與熱點作品,其總閱讀量依然非??捎^。這就需要文學期刊為讀者的閱讀提供更多的便利。比如,訂購環節,能不能減少操作步驟,讓讀者能更便捷地買到刊物?在形式上,可提供電子版刊物。讀者試讀電子期刊后,若感興趣即可付費并立即閱讀。
因此,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文學期刊主動擁抱新媒體,利用短視頻平臺解讀經典作品、采訪作家創作背后的故事,通過直播帶貨、社群互動等方式拉近與讀者的距離,讓文學以更鮮活、更接地氣的姿態走進大眾視野。同時,還積極探索“期刊+文創”“期刊+線下活動”等多元化的運營模式,豐富讀者的閱讀體驗,提升期刊的影響力與盈利能力。當然,依然有很多文學期刊對新媒體的適應能力不足,仍然只是依賴傳統的訂購模式,缺乏短視頻、直播、社群運營等多樣化的傳播手段,難以觸達習慣了網絡空間和網絡路徑的新一代讀者。
而對于讀者而言,也需要給予文學期刊更多的耐心與包容。在娛樂化信息泛濫的當下,文學所承載的審美價值、思想深度與精神力量,是其他文化產品無法替代的。靜下心來閱讀一篇優質的文學作品,不僅能夠獲得審美享受,更能在文字中找到精神寄托,實現自我療愈與成長。當然,讀者也有權對文學期刊提出更高的要求,用閱讀選擇倒逼期刊改革創新,推動文學期刊在適應時代變化的同時,堅守文學的初心與使命。
文學從來不是孤立于時代的存在,文學期刊應該成為文學生活的重要場域。文學的生命力在與讀者的共振中彰顯出來,而期刊的價值,正在于搭建起文學與大眾之間的橋梁。唯有更好地實現“雙向奔赴”,才能讓文學期刊在新時代重煥生機,讓文學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精神世界。
(作者系廣東青年評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