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山濰水文脈長——淺析作家李忠春散文作品的家鄉情結兼及其他
一
中國有著特殊的政治經濟和歷史文化傳統,這些必然在作家個人,乃至區域性作家群體中,在他們的文學創作活動里,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應和表現。這就是文學與這種歷史文化傳統相適應和耦合,從而表現出的區域性和地域性特征。
中國文學史上,很多作家,很多作品,刻畫著明顯的“地理標記”,存在著突出的“家鄉印痕”。很多作家因為存在的這種區域性和地域性共同點,進而形成一些群體和派別,如“荷花淀派”“山藥蛋派”,還有“湖湘作家群”等。
不同地域的作家群體,由于所處地域自然景觀、社會文化習俗不同,作家通過長期觀察與藝術轉化,運用語言表述,題材選擇等方式,呈現特定地域的景觀特征與民間習俗 ,由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風格。
中國文學這種鮮明的區域標記和地理印痕,明顯的地域特征和地域風格,從文化心理深層上看,就是由于地域環境和風土人情,及地域文化心理,對作家的性格氣質,思維方式,語言習慣等方面的深刻影響,從而在作品上的外在表現。
從總體上講,這種區域性風格主要由地域環境、風土人情、文化心理三要素構成。魯迅作品體現出鮮明的紹興地域特色,沈從文作品蘊含著深厚的湖湘文化痕跡,老舍作品展現了典型的京味風情,遲子建小說則流露出濃重的東北黑土地情結 。
這種地域特征,根源于人們的家鄉觀念。家鄉是人的衣胞地,家鄉生活對人的耳濡目染,就像人的胎記,伴隨一生,揮之不去。中外古今,很多著名作家在作品中,幾乎都打上深刻的家鄉印記,體現出濃厚的家鄉情結。
地域風格的理論淵源,可追溯至孔子《論語》中,山水影響人性氣質的觀點,以及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地理環境與民風關系的分析。古代文論家劉勰在千古名著《文心雕龍·物色》里,也明確提出了“江山之助”的概念,進一步論證了地域文化對文學創作的深刻影響。
江山之助,既體現在外顯的體格之表,也表證于內含的性格之實。俗話說,江山易改,秉性難易。這種自然和地域不同對人的影響,就形成了人們終生不改的處事方式,行為習慣,脾氣急緩等。
與小說、戲劇、詩歌等一樣,散文作家和作品的地域性特征,表現在多個維度,作品主題語言和風格等,但更重要的,還是體現在深層心理和文化結構,尤其是作家個人的性格特點上。
二
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籍散文作家李忠春的散文作品,就有著鮮明的地域性特征。他的作品家鄉情結濃重,表現在他偏愛寫家鄉的各種題材,寫父老鄉親的過往生活,寫鄉親們善良忠厚的美德,寫家鄉的山水風光,抒發對家鄉的熱愛,表達對家鄉的祝福等。可以說,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親朋好友的每一點變化,都能引發他無盡的遐想,不盡的鄉愁。
讀了他的作品后,我體會最深刻的,還是從作品中,能感受到作家齊魯人的性格,看出他“山里人”的特征。他的作品,文字里有熱血在沸騰,行間中有作家的心臟在跳躍。他是在用真情珍惜文字,用心靈觸動筆尖,用赤誠與讀者溝通。我認為,李忠春的散文作品真正做到了“心文互融”。
在魯東南濰河南岸的五蓮山區,生活著一群與周邊人有著不同特征的人。雖然外表與周邊人并無二致,但這些人樸實厚道,不善言辭,忠誠可靠,勤勞善良。周邊縣市區的一些人曾這樣評價說,這個地方的人,與別的地方的人就是不一樣。周邊人習慣把這里的人叫“山里人”。
從這方群山走出來的李忠春,在自已的散文中,曾總結過這些人的特征,也贊美過家鄉人的品德。因為他自己就是這樣一個“山里人”。
作為五蓮老鄉,我和李忠春神交已久。以前陸續讀過他發表在中央及山東省一些報刊上的散文作品,有著初步的印象。但真正認識他,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是從讀他的散文作品《情滿五蓮山》開始。這些年來,我曾經讀過很多寫五蓮山水的散文作品,但我認為,這篇散文是近幾年來寫得最好的作品之一。
2024年初夏時節,由中國作家協會散文委員會、山東省作協、中共日照市委宣傳部聯合舉辦的第六屆中國(日照)“劉勰杯散文季 ”采風活動如約而至。作為20位邀約采風作家之一,李忠春再次回到魂牽夢縈的蓮山濰水。作為家鄉人,這讓他激情澎湃,感慨萬端。童年時留在這方群山里的無窮情趣,對家鄉人的縷縷思念,都變成了他作品中對家鄉人民的深情回憶。
《情滿五蓮山》這樣寫道:“在齊魯大地,人們經常這樣說,這些山里人和別人不一樣,質樸忠厚實干,無論是做人還是干事,從不偷奸耍滑。對我們這些生活在外的五蓮人來說,這個‘人格品牌’,是無價之寶,金光閃閃!”
他感慨道,五蓮人的忠厚,名冠港城日照,更是譽滿魯東南!由此他忽發奇想說,當年東坡居士曾深情贊譽這方山水“奇秀不減雁蕩”,“如果東坡居士生活在今天,他也會為這些山里人寫下新的贊美:這里的人品,更壓群山!”
在這篇5000多字的長篇散文里,我們看到了以他的族兄忠正大哥為代表的先輩們,發揚“五蓮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挖山不止,拼命實干,努力改變家鄉山水落后面貌;也看到了當地企業家姜衛東,帶領五征集團員工,奮力發展農用汽車工業,把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作坊,發展成名揚全國的大企業,造福桑梓的動人事跡。文章寫到的所有人物,都有著齊魯人的忠厚實在,更有著山里人的純樸直爽。通篇散文感情飽滿,一氣呵成,像潺潺溪水,噴薄而出,讀著文字,仿佛能觸摸到作家砰然跳動的心律,體味到他激動滾燙的淚水。真摯感人,是這篇作品最鮮明的特點。
三
濰河是濰坊平原和膠東人民的母親河。濰河兩岸,自古至今,人杰地靈,名人輩出。孔子女婿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之一的公冶長,經學家鄭玄,文學理論家劉勰,《清明上河圖》作者張擇端等。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曾在濰河岸邊的密州任知州兩年。在任期間,他曾沿濰河行走百里,文思如潮,寫下了二百多篇膾炙人口的詩詞佳作。其中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超然臺記》等千古名篇,就寫于濰河岸邊,蓮山腳下。
近現代從這里走出了革命先驅王盡美等,更是走出了燦若星河的文壇巨擘,王愿堅、王希堅、王統照、陶鈍、臧克家、李存葆等現當代著名作家,讓中國文壇大放光彩!
李忠春從小就生活在這塊底蘊厚重的土地上。這種近在“咫尺”的家鄉文化淵源,深深的影響了他的學生時代,也引領著他,走上社會后,不斷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前行。
李忠春的多篇散文作品,如《心潮逐浪高》《濰河岸邊的緬懷》等,都寫過黨的一大代表王盡美。這其中還有一篇《這沉甸甸的遐想》,給我留下了更為深刻的印象。作品通過追憶王盡美的光輝一生,深情表達了對革命前輩的深切緬懷,對革命先烈的無限敬仰,也體現出作家對家鄉厚重的革命文化,紅色文化,歷史文化的深深敬重,表現出作家厚重的家國情懷,強烈的社會責任。
“鳥啼花發柳含煙,擲卻風光憶少年”(唐。顧況)。五蓮山就坐落在五蓮縣境內,這是個1947年的新建縣,是“革命老區艱苦地區邊遠山區”的“三區縣”。解放后,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從濟南到青島,從濰坊到諸城等,各地的老師們紛紛報名支援建設革命老區的教育事業。他們獻了青春獻子孫,很多都扎根在這片大山里了。李忠春的老師,很多都是這樣來在到五蓮的。離開家鄉后,李忠春時時感念著從小學到中學,各位任課老師們的培養教育,像尊重長輩一樣,尊重著這些老師。在散文《那明媚的春光》《一群人,四十年》等作品中,李忠春清晰的刻畫出了任課老師的模樣:青春瀟灑的陳維森老師,妙趣橫生的唐可訓老師,慈祥親切的胡秀云老師,熱情贊美了母校五蓮縣第一中學,這所被社會上廣泛贊譽的“狀元學校”,還有校園里的楊柳、教室、草褥子、煤油燈。讀了這些文字,引人夢里回母校,再敘往昔師生情。五蓮縣第一中學的原校長厲明彥老師,今年已八十高齡,提起得意門生李忠春等,高興之情溢于言表!
四
對前輩的敬重,對家人的熱愛和感恩,對山東人重情重義品德的贊美,這類題材在李忠春散文作品中,占有著很重的份量。這份深厚濃重的感激之情,轉化成了散文《五蓮山的小草》中,對含辛茹苦,省吃儉用幫助支持自己求學工作的親朋好友,以及對左鄰右舍的深情回憶,也變成了《母親樹》中,對那棵給童年生活帶來無窮樂趣的老杏樹的深深眷戀。
“每次回老家,我總是想起這棵老杏樹,它的身影就像去世的父母親一樣,是那樣親切,仿佛也有體溫,也有靈性,時時溫暖著我的心”。作家感慨道:“往遠處想想,先輩們不也像是一棵棵母親樹,用文化和傳統滋補著后人的生命,哺育著后代成長!”讀罷此文,讓人們對這山這水,這些純樸厚道的山里人,產生了深深的敬重!
聽到家鄉親人為紀念先輩續修家譜,作家心潮起伏,感慨萬端,欣然撰筆為文。他從族譜想到了先祖,看到了勤勞的父親,善到極處是平淡的慈母。在作家心中,父母親是人生的航標燈塔,指引著自己做人做事的方向。這種“忠厚傳家久”的家風,浸淫在作家的骨子里,塑造了李忠春敦厚善良古道熱腸的性格。
作家張傳生在評論李忠春作品時曾經說過:“鑄就人格魅力,最關鍵的是自身文化修養的積淀和不斷提高;再就是文化環境的影響,家庭文化的影響;父母親言行的潛移默化,家風傳承的直觀教育和教養等,這些因素對一個人的成長和人格魅力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家鄉”(唐。戴叔倫)。人的憶舊懷舊,是一種純樸美好的感情,特別是不再年少時,這種感情更加強烈。讀了李忠春散文集《春趣集》中的篇章,可以感受到,作家對家鄉的巷陌老屋,古井碾子,鄰里鄉音,都有著段段難以忘懷的故事。他從家鄉的土路變遷中,牽掛著鄉親們生活的變化。兒時那條蜿蜒崎嶇的小路,如今變成了“村村通”的水泥硬化路,回家時走在路上,他有一種“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感受。沐浴著鄉野春風,回憶起過去求學走過的土路,回想起飄逝的童年趣事,特別是看到路過家門口,正在快速建設的“京滬高鐵輔助二通道”,讓他對未來充滿了希冀和期待。這是一種文化人“兼濟天下”的心境胸懷和價值追求。
作為媒體人,職業習慣養成了李忠春敏于思考的特點。他觀察著家鄉山水之美,但不停留對美景的贊頌上,更關注著這種大自然的上天之賜,如何轉化為新常態下實現轉型發展的最可寶貴的資源和條件;他也不僅僅徜徉在文人墨客的足跡中,更關心著家鄉人民如何不忘初心,繼續踏實苦干,加快實現彎道超車,快速發展,改變落后面貌。
李忠春的散文作品,主題高度集中,篇篇關注著家鄉那些新時代的建設者,這些人都成了他散文中的主人公,成了他心中可愛可敬的英雄模范。
五
故鄉本無他,只思兒時春。濰河南岸,有著一方名揚天下的群山,這就是沂蒙山和嶗山山脈的余脈五蓮山脈。在這片1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擁有大大小小的山頭3300多座。從小生活在這里,別樣的山水,秀麗的景色,都變成了作家李忠春筆下一篇篇優美的散文。
正如《情滿五蓮山》一文開頭寫的:“這方群山,景色如幻。龍甫抬頭,帷幕打開,四幕大戲,便在上天安排下,依次上演。”文筆大開大合,大視角描寫了五蓮山水的春夏秋冬,如同一幀幀優美的幻燈片,更像一幅幅五蓮山居圖。
李忠春的散文作品《猶記少年春趣》,充滿童真童趣,妙趣無窮,語言靈動,構思巧妙,使用了比喻、擬人等手法,以“聽春”“打春”“聞春”等意象展開,運用“五感”寫作法,從聽覺、視覺、觸覺、嗅覺、味覺等多個角度,充分調動讀者的五官感受,把童年視角中的春天世界,描寫得惟妙惟肖,令人向往,讓人陶醉,讀之仿佛置身于明媚的春光里,帶著草帽,吹著口哨,聞聽著鳥語花香。
少年情趣無窮,春趣最是美好。我們每個人的夢中,永遠閃耀著少年時春天的光芒。這種記憶,越到老年,越是溫暖溫馨。讀著作家的文章,重溫這“春天里的故事”,我深深體會到了作家對家鄉,親人以及逝去時光的深切懷念和留戀。
散文《奇山秀水 淳樸人家》妙趣橫生,淳樸自然,仿佛是從心中唱出來的一首“兒歌”,又像是一幅鄉村田野里的兒童“游樂圖”:“我們永遠記得,潺潺小溪,涓涓細流,清澈見底,純可直飲,魚蝦時而在小河溝上歡快地蹦跳著,我們挽起褲腿和衣袖,下河捕魚捉蝦成了春夏的歡樂;而到了冬天,在冰上打陀螺玩滑冰,更給我們增添了無窮的情趣”。
評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里寫道:“夫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李忠春的散文作品,就有這種“清水出芙蓉”的本真和清純,仿佛是在和人們娓娓談心,質樸自然,清新流暢,深沉細膩。注意語言凝練,不刻意雕琢,富有節奏感和畫面感,善于用簡潔的語言,傳達著豐富的情感與意境,展現出“美文”應有的文學品質。在結構上也靈活多變。他常打破常規,采用自由跳躍的方式組織內容,但始終圍繞核心情感展開。這種“形散神聚”的寫作方法,增強了文章的藝術表現力與感染力。他的作品,還善于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與記憶片段,以小切口作大文章,以小細節來見真感情。
六
李忠春的散文作品,常蘊含著濃厚的人文情懷與鄉土觀念,長于從個人經歷出發,通過對童年親情,故鄉記憶等主題的描寫,展現出真實而動人的情感世界,以細膩筆觸勾勒出成長記憶與鄉愁,從而引發讀者共鳴。他的有些篇章,頗有魯迅先生的《故鄉》和《社戲》的味道。
讀李忠春的散文,我們可以感受到,作家深受齊魯傳統文化熏陶,常見對歷史和地域文化的思考,體現出一種深沉的文化自覺。作品還融合了新聞人的敏銳觀察,形成了樸實與巧雅并存的創作風格,在當代散文創作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李忠春在散文《春風化雨潤親人》中這樣寫道:“我是一個鄉情比較重的人。家鄉芳香四溢的泥土,碧綠欲滴的麥苗,蜂飛蝶舞的杏花,時時氤氳在我的思緒中,徜徉在我的夢鄉里,更經常流淌到我的筆端和指尖!”這是說散文要寫心理話,書真感情。求真求實,至善至美,表里如一,文如其人,這就是李忠春散文寫作的價值追求和創作理念。
中國人寫信第一句話就是“見字如面”,這是說要言為心聲,心口如一。評價一個作家的風格時,如果說文如其人,就是對作家和作品的高度肯定。大文豪魯迅先生的愛憎分明,疾惡如仇,既體現在生活上,也見證在作品中。
鄉愁鄉思,是一個人最純潔美好的感情,也是文學創作不竭的源泉和恒久的動力。“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唐。王維)。現在,家鄉發展日新月異,“全域旅游”建設讓悠悠濰水齊魯新,巍巍蓮山九州聞。作為從這里走出去的作家,李忠春有著這方山水的靈秀清純,更有著“山里人”的深沉厚重。我希望李忠春多回到蓮山腳下,濰水河畔,走走看看,為這方青山綠水,也為家鄉忠厚質樸的父老鄉親,寫出更多更美的精品佳作。
(文章有刪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