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一場詩意的文學旅行
站在紹興的咸亨酒店前,那尊著名的孔乙己雕像仿佛不再是一尊冰冷的銅像,而是一個可以與之對話的魂靈。我們看著他長衫的褶皺,腦海中回響起那迂腐又令人心酸的對白:“多乎哉?不多也。”
也許這就是“跟著文學去旅行”的魅力——它讓平面的文字立了起來,讓沉睡的歷史活了過來,讓一次尋常的出游,變成了一場與自我記憶和文化基因的深刻對望;讓我們回到一個現實的場域里,同我們接觸過的文學作品以及創作者們以心傳心,同頻共振,從而達到自我的完善以及對世界的深刻認知。
這股風潮的興起,遠非“文旅營銷”四字可以簡單概括。它背后涌動著的,是當代人在疾速變化的時代里,一種深切的文化尋根沖動與精神還鄉的熱望。
從地理空間到精神場域
文學擁有一種點石成金的力量。在作家筆下,一個尋常的地點可以被“賦魅”為一個充滿情感與意義的精神場域。我們走進紹興,所見的已不僅是江南水鄉自然之美,更是魯迅筆下的故鄉與童年:河上的烏篷船,是因了《社戲》中孩子們的那份急切與歡愉,才在我們眼中變得如此生動;咸亨酒店的格局,是因了孔乙己的悲劇在此上演,才顯得如此逼仄而壓抑;甚至連那霉干菜的氣味,也仿佛與《祝福》中魯鎮的年關氣息交融在一起。
這種“賦魅”是文學最偉大的創造之一。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張迥異于旅游手冊的“心靈地圖”。當我們在湘西讀《邊城》時,可以反復比對書中提及的渡口、白塔與溪流。此時此刻我們尋找的,哪里是具體的風景?而是沈從文先生構筑的那個“愛”與“美”的希臘小廟,是翠翠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所映照出的純凈世界。盡管現實的鳳凰古城已是商業喧囂,但文字所構建的那個“邊城”,卻如同一個完美的文化濾鏡,引導著我們在現實的縫隙中,去捕捉與印證那份永恒的詩意。
這便是文學旅行的第一重境界:我們通過親臨其境,將內在的文學想象與外在的物理現實進行一次莊嚴的“對證”。這場對證的結果,無論是一拍即合的狂喜,還是物是人非的悵惘,都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文學作品本身的理解,也讓那片土地從此在我們心中擁有了獨一無二的生命。
當IP從概念轉化為體驗
從產業視角看,“跟著文學去旅行”標志著文旅融合從“物理疊加”走向了“化學反應”。今天,一個成功的文學IP,能像一股活水,提升當地的經濟活力與文化熱度。
我們看到,一些地方已從粗放地掛牌“某某故居”,進階到對整個文學生態進行系統性的營造。在成都的杜甫草堂,你不僅能看一座被精心維護的園林,更能參與“草堂聽詩”活動,在竹林掩映間,聽學者講述《春夜喜雨》的創作背景。那一刻,你腳下的土地仿佛與千年前那個風雨之夜產生了共振。在內蒙古的根河,人們循著《額爾古納河右岸》的線索漫步,不只是為了看北國風光,更是為了感受遲子建筆下鄂溫克族對山川河流的深情,這使得他們的旅行多了一層人類學觀察的厚度。
然而,熱潮之下,亦有隱憂。最令人痛心的,莫過于過度商業化帶來的同質化體驗。當一座本該寧靜的文學小鎮,被千篇一律的奶茶店、小商品和喧囂的酒吧所占據時,朝圣者心中那個由文字構筑的圣殿便轟然倒塌。
因此,未來的文旅開發,需要的不是殺雞取卵式的短視,而是一種“文化守夜人”般的定力與智慧。它要求我們懂得,真正的吸引力,恰恰在于那份不可復制的、獨特的文化氣場。保護作家筆下那個世界的“神韻”,遠比建造一個嶄新的、華麗的仿古空殼重要得多。
在新的時代尋找精神錨點
“跟著文學去旅行”盛行的背后,體現出一種值得關注的社會心理現象。在一個信息過載、節奏飛快、價值多元的時代,人們普遍感受到一種精神上的“失根”與漂泊。我們如同文化上的游子,急切地需要尋找一個可以安放情感的故鄉。而文學作品,恰恰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個穩定、清晰且充滿溫情的“精神原鄉”。課本里朱自清《背影》中父親蹣跚攀爬的月臺,老舍筆下那片遼闊舒朗的北平秋空,都是我們集體記憶中的情感坐標。循著文字去旅行,便像是一次次“文化還鄉”。我們踏上那片土地,仿佛是為了完成一個夙愿,即與民族的文化根脈重逢。
這趟旅程,因此具有了某種“儀式感”。它是在用身體的位移,來實現與內心深處的自己對話。我曾目睹一位中年人在清華園的荷塘邊靜坐良久,彼時并非荷花盛開的季節,但他或許正是在那片空蒙的水色中,尋找到與朱自清先生共通的“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最終,我們發現,我們尋找的故鄉,或許并不完全在物理空間之中,而在于被文學喚醒的、那個更豐盈、更澄澈的自我內心。
文學旅行的未來形態
展望未來,“跟著文學去旅行”這一現象,還將隨著技術的發展和人們需求的變化而不斷演化。
一是從經典文學向泛文學文本的擴展。除了魯迅、沈從文、老舍等經典作家,當下的年輕人也開始追隨網絡文學、暢銷小說甚至影視劇的足跡前往取景地。這反映了文學IP來源的多元化,也考驗著文旅從業者如何從這些新興的、有時熱度周期較短的文化產品中,提煉出可持續的文化價值。
二是從被動觀光到主動參與的創作式旅行。未來的文學旅行,或許不再僅僅是“看”和“感受”,而是鼓勵旅行者成為新的創作者。例如,組織以寫作為主題的游學,在文學現場進行創作練習;或者鼓勵游客以短視頻、游記、攝影等方式,記錄下自己與文學發生地的對話,形成新的、個性化的旅行文本,從而完成從文化消費者到文化參與者的身份轉變。
讓我們繼續這樣的旅行吧!帶著一本被翻舊的書,懷著一顆虔誠又敬畏的心,走向文字所指引的遠方。或許,在某個意想不到的轉角,我們會與那份期待已久的文學精魂撞個滿懷。正是在這文字與大地、想象與現實、過去與當下的交織碰撞中,我們確認了文化血脈的流淌不息,也為自己在喧囂的塵世中,找到了一片可以詩意棲居的精神高地。
這,正是我們在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文化實踐與生命體驗。
(作者系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


